光学时钟网络,在精确导航、重新定义“秒”的基本单位以及万有引力测试中,都有相关应用。由于最先进的光学时钟的频率不稳定性已经达到了10−19水平,要实现类似性能的全球规模光网络,需要在具有类似10−19不稳定性的远程自由空间链路上传播时间和频率。
然而,以前对时间和频率的高精度自由空间传播的尝试,没有超过几十公里。
在此,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姜海峰&张强&潘建伟等研究者,报告了在10,000 s内通过113千米的自由空间链路,时频传播的偏移量为6.3×10−20±3.4×10−19,不稳定性小于4×10−19。相关论文以题为“Free-space dissemination of time and frequency with 10−19 instability over 113 km”于2022年10月05日发表在Nature上。
时间是国际单位制(SI)的七个基本单位之一。自2020年4月以来,其他五个基本单位,也一直依赖于时间和频率单位,因为它可以实现精度和稳定性。事实上,最先进的光学时钟已经证明了最精确的频率参考,可达到10-19的局部水平。为了远程访问参考光学时钟并建立全球规模的网络,还需要以类似10-19的精度远距离传播时频。预计通过传播技术连接的光学时钟网络,将打开许多令人兴奋的应用的可能性,包括“秒”单位的下一代定义,广义相对论的检验,探测物理常数的变化,寻找引力波和暗物质,以及远程量子网络等。
到目前为止,通过光纤链路的光载波相位传输已达到1000公里以上,在100秒时的稳定性为10-19。然而,这种方法,可能使它难以到达某些地点,如山区、海洋环境、洲际和星际范围。特别是要建立全球范围的网络,必须发展自由-空-时-频传播。为此目的,前人进行了若干开拓性的工作,包括提出许多复杂技术的工作,如实时同步、多普勒速度校正和载波相位操作。然而,之前的工作只达到了16公里的距离,这限制了在许多长距离场景中的应用。同时,现有技术,不能满足未来星地时频传播对链路损耗的高要求。
与光纤通道相比,对流层区域的自由空间通道,由于受到大气干扰而更加不稳定,这可能导致频繁的信号丢失。因此,传播系统需要较大的歧义范围,才能使链路重连时不积累错误。用于时频连接的连续波(CW)激光载波,通常具有几飞秒的模糊范围,这太小,因而无法避免信号丢失后的周滑移。基于脉冲激光的测距方法,包括激光链路时间传输(T2L2)和欧洲激光计时(ELT),具有足够长的模糊范围;然而,用光电二极管或单光子探测器进行振幅检测,通常将链路的不稳定性限制在皮秒级。
在此,为了克服这些挑战,研究者开发了一种基于光学频率梳(OFC)的链路,它结合了高精度光学相位检测和大模糊范围的特点。线性光学采样(LOS),在整个模糊范围内提供飞秒精度。通过使用1w OFCs和纳米瓦级LOS模块,研究者实现了113公里自由空间链路上的时频传播,并在10,000 s时获得了低于4×10−19的稳定性。实现这一成就的关键技术包括:部署高功率频率梳、高稳定性和高效率光收发系统和高效线性光采样。研究者观察到,所达到的稳定性,在信道损耗达到89 dB时,仍然保持不变。这里报告的技术,不仅可以直接用于地面应用,而且可以为未来卫星时频传播奠定基础。
图1. 实验装置
图2. 113公里自由空间连接的特征
图3. 时频传递的实验结果
综上所述,研究者在113公里的自由空间链路上实现了时频传播。在长时间平均时间下,链路的TDEV在1 fs左右,10,000 s时相对不稳定性在4×10−19以下,而链路损耗高达89 dB。几个关键技术,特别是瓦级OFCs,使用正交偏振方案分离接收和发射光和高灵敏度LOS探测,已经被使用和验证,这打开了卫星-地面时频传播的路径。
在这些技术的基础上,研究者预计长途自由空间OFC链路,结合基于光纤和基于卫星的时频链路,将成为未来光时钟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普勒效应将是未来卫星的一个挑战,因为相关的传输不对称。先前的一项研究表明,在低多普勒速度下,如24 m s−1,该链路具有10−19的不稳定性,大多普勒速度条件仍需进一步研究。
据悉,潘建伟院士团队,截止2022年10月06日,共发表了2篇nature和Science,其他的如下:
此外,截止2022年10月06日统计,潘建伟院士团队在Nature和Science共计发表了24项重要研究成果。
原创文章,作者:华算老司机,如若转载,请注明来源华算科技,注明出处:https://www.v-suan.com/index.php/2022/10/06/b6943532f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