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90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 2023年3月20日 上午12:21 • 话题 • 阅读 10 来源丨BioMed科技、材料学网 近日,科技部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进行了公式,其中“基于柔性电子材料的药物控释和组织再生器件”项目获批立项,项目总经费1356万元,国拨经费956万元。该项目由南方科技大学牵头,联合华南理工大学、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四川大学等四家单位,以临床医疗需求为导向,结合生物材料、微纳加工、生物传感等技术,开发基于镓合金液态金属的柔性电子器件,并应用于药物控释与组织工程。 南方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90后副教授罗智是该项目的负责人。罗智副教授于1991年出生,2013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2018年获瑞士洛桑联邦理工(EPFL)优等博士学位(PhD with Distinction),并于苏黎世联邦理工(ETH)药学系完成博士后研究。2021年全职加入南方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入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建立仿生医药与材料实验室(Laboratory of bioinspired medicine and materials)。近五年发表学术论文近20篇,包括PNAS, Nat. Commun., Sci. Adv., Angew. Chem. Int. Ed., Acc. Chem. Res.,Adv. Drug Deliv. Rev.等国际知名期刊。 罗智副教授所领导的团队拥有多学科高度交叉的研究背景,包括材料物理化学,药学,甚至还具备强大的同步辐射及中子散射大型仪器表征技术等。尽管实验室成立时间不长,但其已经发表了多项引人注目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在口服药物递送领域科研成果已进入人体实验阶段,与多个跨国药企保持长期合作。在这篇文章中,我们梳理了罗智团队的主要研究成果,让我们来体会一下90后带来的科研思路。 与纳米材料表界面结缘 罗教授从清华毕业后,就进入洛桑联邦理工的Francesco Stellacci 教授课题组攻读博士学位。Francesco Stellacci 教授是欧洲科学院院士,他所领导的团队专注于超分子纳米材料和界面方面的研究,并致力于将对纳米材料表界面的理解应用于病毒研究领域。因此,罗教授进入实验室后就开始从事纳米材料表界面的表征研究。 金纳米颗粒是一种非常典型的纳米材料,其独特的性质大多数可归功于其配体外壳。例如,配体在金纳米颗粒润湿性、溶解度、蛋白质非特异性吸附、细胞渗透、催化和阳离子捕获能力等方面的作用。关于金纳米颗粒配体壳层的表征技术可以分为为三大类,即显微镜、光谱学和理论模拟。在显微镜方面,主要有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原子力显微镜(AFM)和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在光谱学方面,主要有核磁共振(NMR)、质谱(MS)、小角中子散射(SANS)、电子自旋共振(EPR)和基于吸附的光谱学方。在理论模拟中,主要是计算机模拟在帮助解释实验数据方面(Acc. Chem. Res. 2017, 50, 8, 1911–1919)。 罗副教授的博士研究工作就是主要围绕谱学和理论方法展开,以期深入了解纳米材料的配体壳层形貌。整个博士期间,他总共发表了2篇Nature Communications,一篇Acc. Chem. Res.,一篇Angew等。 近期,科技部公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高端功能与智能材料”专项立项结果,由南科大生物医学工程系罗智副教授牵头的“基于柔性电子材料的药物控释和组织再生器件”项目获批立项,项目总经费1356万元,国拨经费956万元。该项目由南方科技大学牵头,联合华南理工大学、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四川大学等四家单位,以临床医疗需求为导向,结合生物材料、微纳加工、生物传感等技术,开发基于镓合金液态金属的柔性电子器件,并应用于药物控释与组织工程。南科大宣传与公共关系部新闻中心采访了罗智副教授,请他谈谈项目及科研工作背后的故事。 柔性电子领域与组织再生器件的巧妙结合 组织和器官的修复与再生是生物医学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传统的治疗手段(如器官移植等)能够部分克服组织缺损带来的功能障碍,但存在着机体免疫排斥反应、供体来源稀缺和二次创伤等诸多缺点。尽管近年来组织工程技术已得到长足进步,但利用人工合成材料模拟复杂的组织微环境,重构组织和器官用于临床治疗的技术仍存在较多瓶颈与挑战。例如,现有的组织再生材料无法监测和控制移植后工程器官的功能。 利用先进的生物材料、微流控以及传感器技术,将能够实现智能化的再生微组织体外培养和药物的可控释放,有望为组织器官损伤修复领域提供创新解决方案。然而,传统的电子电路最大缺点在于其生物相容性差和机械特性与人体器官不匹配。例如,最常见的植入式设备(如起搏器)自身刚性较大,其植入手术会伤害软组织并引发免疫反应。 生物可降解柔性电子材料用于药物控释和组织再生 液态金属-高分子复合柔性电子材料的体内植入是柔性电子领域的前沿方向,能够通过原位电刺激实现不同的生理功能,如生物信号检测、细胞增殖和转染,药物递送等。可生物降解的液态金属-高分子复合柔性电子材料为器官再生与修复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这个项目将通过微电极阵列设计和先进的刺激响应材料,实现空间、时间和剂量等多维度的药物递送,调控器官的培养与再生。 因此,基于柔性电子材料的组织再生器件是一种利用新型生物材料所制的医疗器械,它们可以帮助修复人体组织损伤,提高治疗效果。这个项目整体更像是出自科幻小说里描述的概念,研究的是用于治疗、修复或替换病损组织、器官或增进其功能的新型智能生物材料,有着巨大的临床治疗需求。 “既前沿又交叉”,在多重领域贡献力量 谈及近日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高端功能与智能材料”专项的项目“基于柔性电子材料的药物控释和组织再生器件”,罗智副教授侃侃而谈,详细介绍了这一项目及相关研究过程:这是一个高度交叉的学科方向,它在涉及新材料的开发和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同时,也具有广泛的应用范畴。例如,新材料的开发,包括具有生物可降解的医用材料和柔性电子材料;材料的生物医药应用,包括药物递送到组织工程等。 因此,这个项目涵盖了各个不同方向的前沿,整合到一起之后是一个更加先进、交叉的科研课题。罗智团队的愿景是想要开发一种和生物体相容的柔性电子材料,能够用于疾病的治疗,比如能局部给予人体组织一些电刺激,同时释放药物,促进受损器官的修复,从而有效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 关于对科技发展的影响,罗智说道,把柔性电子和组织工程及药物递送结合的并不多,这几个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外都还是方兴未艾发展的状态,目前只有少量研究。“对于促进科技的发展,我想在柔性电子生物材料及生物医药方面都会有所帮助,有望解决诸多临床难题。这个项目是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的主要方向之一,顺应国家战略的需求。” 罗智团队的目标很明确,就是希望这个项目能为生物医药科技的发展尽绵薄之力。他说,目前由各类疾病、衰老、创伤导致的器官丧失或功能损伤是生物医药和健康领域面临的最难克服的问题之一。作为全球人口基数最高的国家,我国对组织和器官的修复与再生有着庞大医疗需求。年均数千亿元的医疗开销为社会保障体系及国民经济带来了巨大负担,这也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科研工作者的研究方向。 科研路漫漫,上下而求索 罗智副教授的求学之路比较顺利,一路走来,他勤耕不辍,取得了不斐的成绩。他在国外拿到了瑞士洛桑联邦理工(EPFL)优等博士学位(PhD with Distinction),以及一个针对博士后等青年科学家的瑞士联邦人才计划。在欧洲本科毕业后直接攻读博士的人不多,因此他在当地科研队伍中算是比较年轻的一批。他说:“求学之路虽然漫长也辛苦,但总体还算一路坦途,我也心存感恩。” 科研路漫漫,任重而道远。罗智团队在科研的过程中也有苦有乐,苦味常有,而乐则是跨越挑战后的成就感。他回忆起有一次在做大型动物实验的时候,因为缺少相关文献和经验,且动物实验周期较长,时间有限,试错机会较少,因此时常要承受巨大的压力。之前没有人做过这个方向,他们是在挑战“无人区”,摸着石头过河。他们最终向不同领域的专家去请教,拜访了十多位不同方向的医生与教授,并勇于尝试,才解决了问题。罗智说道:“我觉得做科研最重要的是不怕失败,不断探索,一定要有必胜的信念,要在黑暗中寻找突破口。不要害怕去寻求帮助,毕竟科学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相信最终一定会获得胜利。” 除了最近获批的项目外,罗智团队在科研之路上还在不断前行,实验室有两个全新的研究方向:第一是开发生物医药材料创新的表征技术手段。这一部分将会依托于中国中子散裂源的大科学装置,这是国内首个中子散射仪器装置,研究所位置在东莞。第二是针对一些特定疾病的治疗,研究如何让药物更好的到达患者体内,进而被吸收和利用。譬如糖尿病患者需要胰岛素,但打针会对患者造成很大的痛苦,罗智团队尝试开辟口服药,达到和注射药物同样的效果。如果成功研发,将会为许多患者减轻治疗的痛苦,跨出巨大的一步。 对于今后的科研愿景,罗智想首先将“基于柔性电子材料的药物控释和组织再生器件”项目完成,在三年内构建出一套全新的器件,实现在大型动物体内移植的目标。“我们长期的愿景其实是能尽快在人体中植入器件,在医学领域做出贡献。但是医药器械的开发周期是很长的,大部分都是十年为单位,需要全面的研究,充分证明其有效性、可靠性和安全性,最终才能到人体去做实验。我们会倾尽全力,朝梦想迈进,从而实现这一目标。” 人物档案: 罗智副教授,1991年出生,是南方科技大学最年轻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2013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2018年获瑞士洛桑联邦理工(EPFL)优等博士学位(PhD with Distinction),并于苏黎世联邦理工(ETH)药学系完成博士后研究。曾获瑞士联邦理工学者人才计划(ETH Fellow)、药学青年科学家、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德国海因茨-迈尔-莱布尼茨研究所年度论文等多项荣誉。近五年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包括PNAS, Nat. Commun., Sci. Adv., Angew. Chem. Int. Ed., Acc. Chem. Res., Adv. Drug Deliv. Rev. 等国际知名期刊;在口服药物递送领域科研成果已进入人体实验阶段,与多个跨国药企长期合作。 因此,罗智等人介绍了非常规领域(即物理力辅助胃肠道药物输送),并对这一领域进行重点和批判性分析。其中,作者特别关注了这些制剂方法在提高渗透性差药物的口服生物利用度方面的举措,以及与临床转化相关的挑战和安全性问题。借助良好的研究背景,相信罗智副教授在生物医药领域将会取得更加令人惊喜的成就。 原创文章,作者:菜菜欧尼酱,如若转载,请注明来源华算科技,注明出处:https://www.v-suan.com/index.php/2023/03/20/b8148d9943/ 赞 (0) 0 生成海报 相关推荐 重磅:国家杰青、优青资助名单出炉! 2023年10月24日 女博士:彩礼我不要车了,8篇SCI一区就行 2024年1月26日 深度解读丨致敬John B. Goodenough老先生: 从磁性到可充电电池 2023年11月7日 茅台集团招博士年薪30万!体测需4分30秒跑1000米! 2023年10月24日 双一流大学回应:属实! 2023年10月14日 资深院士:研究者一年内发10篇论文,极有可能全是水货! 2024年1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