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重量级院士入选!国家级奖励,最新推荐名单!

【做计算 找华算】理论计算助攻顶刊,10000+成功案例,全职海归技术团队、正版商业软件版权!
经费预存选华算,高至15%预存增值!

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中国科协 科技部 国务院国资委关于评选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的通知正式发布。今年国家将表彰一批科学家,其中:

先进个人300名,表彰在工作一线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科技工作者,颁发全国创新争先奖状,对其中30名作出重大贡献的科技工作者颁发全国创新争先奖章。
先进集体10个,表彰科技工作者团队,颁发全国创新争先奖牌。
近日,全国部分省科协、部分学会、部分各大高校正在公示推荐名单,其中包括多位重量级院士入选,今年全国创新争先奖的竞争应该将非常激烈。科教小站将陆续更新推荐名单: 
  • 陕西省

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中国科协 科技部 国务院国资委关于评选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的通知》(人社部函〔2023〕27号)要求,经陕西省人社厅、省科协、省科技厅、省国资委四家单位联合推荐并组织专家评审,现拟推荐卢秉恒等10人为全国创新争先奖个人奖候选人、宽禁带半导体教师团队等2个团队为全国创新争先奖候选团队。
多位重量级院士入选!国家级奖励,最新推荐名单!
  • 江西省

    多位重量级院士入选!国家级奖励,最新推荐名单!

  • 新疆

一、个人奖拟推荐对象
1.雷加强,男,汉族,1961年7月生,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
2.张元明,男,汉族,1972年10月生,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万人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
3.田长彦,男,汉族,1961年2月生,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国家生态监测站站长,研究员。
4.王维庆,男,汉族,1959年5月生,新疆大学“可再生能源发电与并网控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5.黄艳利,男,汉族,1982年8月生,新疆工程学院矿业工程与地质学院院长、新疆煤炭资源绿色开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
6.李治建,男,汉族,1982年4月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医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研究员、主任药师、博士生导师,国家青年岐黄学者,自治区青年岐黄学者,新疆第十一批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新疆“天山英才”高层次领军人才。
7.孙新革,男,汉族,1968年8月生,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
8.王文峰,男,汉族,1970年4月生,新疆大学地质与矿业工程学院院长、中国矿业大学西部能源研究院院长,二级教授。
9.郭文超,男,汉族,1966年4月生,新疆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10.宋亮,男,汉族,1980年5月生,新疆交投建设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正高级工程师、研究员。
二、集体奖拟推荐对象
1.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团队。学科领域:地球科学;团队负责人:孙福宝,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2.超、特高压电力装备关键技术开发创新团队。学科领域:动力与电气工程;团队负责人:汪德华,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直流总工程师,正高级工程师。
  • 吉林省

多位重量级院士入选!国家级奖励,最新推荐名单!
  • 云南省

候选个人(10人)
于黎,女,1976年12月20日生,汉族,民盟盟员,云南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普世坤,男,1974年7月6日生,汉族,中共党员,云南临沧鑫圆锗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杜官本,男,1963年9月4日生,汉族,民革会员,西南林业大学教授。
黄镇,男,1963年9月29日生,汉族,中共党员,玉溪沃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佑春 ,男,1964年2月7日生,汉族,中共党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教授。
束洪春 ,男,1961年9月10日生,汉族,无党派人士,昆明理工大学教授。
陈策实,男,1972年10月9日生,汉族,无党派人士,昆明医科大学教授。
魏红江,男,1971年5月7日生,白族,中共党员,云南农业大学教授。
刘猛道 ,男,1969年5月1日生,汉族,中共党员,保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赵俊三 ,男,1964年10月14日生,汉族,中共党员,云南云金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候选团队(2个)
国家磷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开展磷矿非常规热法,非常规湿法研究,团队成员15人,由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李耀担任团队负责人。
疫苗关键技术协同创新团队,于2000年1月成立,依托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开展疫苗学相关关键技术,生物制品学研究,团队成员15人,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廖国阳研究员担任团队负责人。
  • 中华医学会

拟提名先进个人:荆志成 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钟文昭 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郭卫 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李肖 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杨杰孚 教授(北京医院);
拟提名先进集体候选团队国产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研究和临床转化团队,团队负责人:赵国光
拟提名先进个人候选人情况:
1.荆志成 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基本情况:荆志成,男,医学博士,心内科主任医师,北京协和医学院首批“长聘教授”。现任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暨北京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十三届北京市政协委员,第十四届北京市政协常委。
创新价值:长期专注肺动脉高压领域相关疾病诊治及研究,在肺动脉高压遗传学、诊断技术和新药研发以及人才培养和国际学术交流均做出突出贡献,显著改善我国肺动脉高压患者预后。
能力及贡献:2014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同年当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16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同年当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2018年当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同年荣获北京优秀医师奖和第十一届“中国医师奖”;荣获2021年度北京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和2022年度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以及吴杨奖。目前担任《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执行主编、《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副总编辑、北京医学会血栓与止血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2019年当选世界卫生组织世界肺高血压协会(WSPHA)首届科学委员会委员。2020年1月起正式出任国际血栓与凝血学会(ISTH)旗舰杂志 Journal of Thrombosis and Haemostasis(影响因子16.03)副主编。
截至2023年2月,共发表SCI文章145篇,总影响因子2609.935分,h-index 44, i10 index 105,总被引次数 18693次(数据来自谷歌学者)。2019年底国际权威医学杂志European Heart Journal在“世界优秀心血管研究中心”专栏长篇报道了荆志成团队取得的成就;2021年欧洲心脏杂志再次于“学科领袖”专栏发表对荆志成医师长篇专访,高度评价他为“中国肺血管医学的开拓者”。
2.钟文昭 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
基本情况:钟文昭,广东省肺癌研究所所长,主任医师,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主要方向为以肺癌外科为主单病种多学科综合治疗。
创新价值:在国内率先创立治疗难度和争议最大的III期肺癌多学科门诊和肺癌多学科团队诊疗中国专家共识。针对治疗难度和异质性最大的淋巴结转移肺癌,在国内推广并应用包括基于分子分型肺癌术后辅助靶向治疗、围术期局部联合系统治疗、肺癌围术期诊断-治疗-监测管理体系和 III 期肺癌多学科门诊等前沿方案。
能力与贡献:主持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双青人才计划”的杰出青年人才和首批“登峰计划”项目,粤港澳合作项目、省自然项目、广州市重大专项项目等12项,原创性研究结果发表在Lancet Oncol,J ClinOncol, Signal Transduct. Target.Ther等国际高影响力杂志。作为主要参与人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一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二项,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三项,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2022年获得国际肺癌联盟(IASLC)Tsuguo Naruke外科奖;2022年以项目第一完成人获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21年以项目第一完成人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21年获第十六届广东省丁颖科技奖,获2021年度“钟世藩青年创新奖”。
3.郭卫 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基本情况:郭卫,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肉瘤及罕见肿瘤诊疗中心主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科教研室主任,骨肿瘤研究室主任,北京大学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亚太地区骨肿瘤学会(APMSTS)前任主席,国际保肢学会(ISOLS)前任主席, 国际骶骨骨盆肿瘤研究协作组(Sacral and Pelvic Tumor Study Group)主席,中华医学会骨科学会骨肿瘤学组组长(2005-2017),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骨肿瘤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学会骨科分会骨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SICOT中国部副主席,SICOT中国部骨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骨肿瘤和骨转移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肉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学会骨科分会3D打印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J Bone and Joint Surg (JBJS) 副主编等。
创新价值:(1)专利创新和转化:郭卫教授基于临床遇到的难题及需求,创新性的主持研发了多种新型国产肿瘤型人工关节假体,获得专利39项(国际专利6项),通过与国内医疗器械生产厂家积极合作,最终实现了15项专利的成果转化;其中,中国自主研发肿瘤型人工关节假体覆盖骨盆、脊柱、四肢各个关节部位,填补市场空白,打破了国外假体对中国市场的垄断,摆脱了国外“卡脖子”的技术难题,使我国在肿瘤型人工关节假体的设计研发方面走在了国际前列,其中课题组研发的通用骨盆重建系统GPS系列产品,获CFDA和欧盟CE双认证,标志着中国自主研发的人工关节产品已具备强大的国际竞争力。(2)多次受邀在国际大会上介绍中国骨肿瘤切除后大段骨关节缺损修复重建经验,在骨肿瘤切除后大段骨关节缺损修复重建技术方面居国际领先水平。帮助相关企业通过转化技术应用新增利润达到4400余万元,新增税收3500余万元。(3)已连续举办了10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肿瘤外科高级研修班,荣获“北京大学继续教育精品项目”称号。依托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师学会、抗癌协会等学术团体,大段骨关节缺损修复重建技术以推广至全国各大中型医院。
能力与贡献:郭卫教授担任骨科领域影响力最高的学术杂志《The Journal of Bone & Joint Surgery》(美版JBJS)副主编,同时,他也是唯一一位中国籍的国际骨肿瘤保肢学会主席,这也代表了国际骨科学界对中国团队在骨肿瘤领域取得成就的认可,极大提升了中国骨科学界的自信力和自豪感。担任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国际合作项目负责人。获得10余项国家及省部级以上奖励,主持“原发恶性骨肿瘤的规范化切除及功能重建的系列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4), 主持骨肿瘤切除术后大段骨关节缺损修复重建的关键技术及临床应用” 获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22)。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共发表500余篇高水平论文,其中SCI收录200余篇。
4.李肖 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基本情况:李肖,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介入治疗科主任兼党支部书记,中央保健会诊专家;兼任世界华人肿瘤医师协会微创介入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出血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门静脉高压专委会主任委员等重要学术任职。长期致力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及肿瘤相关疾病的微创介入诊疗,专业特长包括以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为代表的血管性介入治疗和以肿瘤消融和粒子植入为代表的非血管性介入治疗。
创新价值:(1)改进门静脉高压TIPS治疗的术前规划及穿刺导航技术,提升了术中门静脉穿刺的精准性和可视性,显著提高了TIPS的手术成功率;(2)发起多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证实了TIPS在门静脉高压合并门静脉血栓患者中的临床疗效;(3)首次提出使用肺动脉造影诊断肝肺综合征的新方法,通过前瞻性临床试验明确了TIPS在肝肺综合征治疗中的有效性;(4)开展全球首个肝癌TIPS多中心临床研究,明确了TIPS作为“桥接治疗”在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患者救治中的作用与地位,提出了合理运用介入技术为肿瘤综合治疗保驾护航的新理念。
能力与贡献:曾荣获2022年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2019年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荣登2017-2018年度《中国名医百强榜》门脉高压介入治疗榜首,获得首届人民健康网“国之名医-优秀风范”称号,获选为第一批国家卫健委“全国卫生健康技术应用项目-TIPS推广传承人”;担任《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杂志主编;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在Lancet GH、Radiology等专业顶级期刊发表论文178篇,被国内外相关临床指南及《希夫肝脏病学》等国际教科书正面引用;培养博士后、博士和硕士60余人。
5.杨杰孚 教授(北京医院)
基本情况:杨杰孚,男,汉族,1957 年 12 月生,教授,主任医师,北京医院心脏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医学会心电与心功能分会会长、中国老年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常委、中国医师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常委。
创新价值:心力衰竭(心衰)是严重威胁生命的临床综合征,我国心衰患病率高、死亡率高、再住院率高,带来巨大社会经济负担。杨杰孚教授秉承“医学研究必须以改善防治实践为追求”的理念,在心衰防控领域做出多项重要科技创新。完成全国最大规模心衰流行病学调查,明确我国心衰现状。通过最大尸检资料库进行心脏病理研究,研究成果被心衰指南采用,为临床制定心衰诊断流程和标准提供重要参考。通过开展心衰发生机制及早期预警系列创新研究为心衰治疗新靶点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探索出我国心衰防控最佳策略,通过心衰中心建设项目,建立集预防、诊断、治疗、综合管理及分级诊疗为一体的心衰防控体系。
能力与贡献:杨杰孚教授带来的团队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论著247篇,牵头制定心衰指南、团体标准2部、专家共识6部、专著5部。先后获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22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最佳技术与创新大奖(2019年)、北京市科技进步奖、华夏医学奖、中国医师奖、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杰出贡献奖。
拟提名先进集体候选团队情况:
团队名称:国产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研究和临床转化团队
团队负责人:赵国光,男,汉族,中共党员,神经外科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导,现任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主任,国家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应用示范项目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团队基本情况:负责人率领构筑了一支医工交叉研究和转化团队,从脑重大疾病诊疗困境出发,围绕癫痫、脑出血、帕金森病等疾病的精准微创诊疗,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精准化、智能化、一体化、远程化”的新一代神外手术机器人,并率先在2018年通过CFDA审批,成为我国首个获得核准上市的神外手术机器人系统。研究团队通过国产神外手术机器人的自主技术研创、诊疗体系创新、应用拓展创新及推广,实现了该领域“卡脖子”技术的突破,并基于此获得了“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团队创新价值、能力与贡献: 神经系统疾病严重危害国人生命健康,是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以癫痫、脑卒中及帕金森病为例,我国患者总数超过4100万人,亟需创立新技术,构建新模式,应对这一挑战。神经外科已经迈入精准和微创时代,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为一项在3D解剖空间中,将诊疗措施精准微创到达预定靶点的关键技术体系,长期被国外封锁。负责人从神经系统疾病重大诊治需求出发,建立了一只医工交叉团队,围绕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的技术体系研发与转化、治疗体系建立与推广,取得了以下成果:①自主研创了首套新一代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②建立了基于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的癫痫微创治疗体系。③创立并推广了基于手术机器人辅助脑出血微创治疗体系。
团队通过技术体系和治疗体系的构建,实现聚焦科技创新的“四个面向”,践行了用中国制造、中国方案,保障国人健康。项目组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医工交叉研发生产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面向经济主战场,已节省国家资金投入19.6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打破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依赖进口的卡脖子问题,推广覆盖至全国196家医院;面对人民生命健康,围绕神经系统重大疾病,形成了精准微创救治体系,惠及患者超过3万例。
序号
姓名
出生年月
国籍
学历/学位
职务/职称
学科
1
赵国光
1965.08
中国
研究生/博士
院长/主任医师
神经外科
2
单永治
1972.10
中国
研究生/博士
副主任/主任医师
神经外科
3
刘达
1972.08
中国
研究生/博士
正高级工程师
机械制造自动化
4
魏鹏虎
1987.11
中国
研究生/博士
副研究员、副教授
神经外科
5
田增民
1951.11
中国
研究生/硕士
主任医师
神经外科
6
赵全军
1964.07
中国
研究生/博士
主任医师
神经外科
7
王亚明
1970.10
中国
研究生/博士
主任医师
神经外科
8
樊晓彤
1979.12
中国
研究生/博士
主治医师
神经外科
9
谢永召
1986.11
中国
研究生/硕士
工程师/其他
机械制造自动化
10
赵德朋
1987.01
中国
研究生/硕士
工程师/其他
机械制造自动化
上下滚动查看更多
  • 中华中医药学会

    拟提名唐旭东、朱立国、魏玮、商洪才、张彤等五位专家为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候选人。

多位重量级院士入选!国家级奖励,最新推荐名单!
多位重量级院士入选!国家级奖励,最新推荐名单!
多位重量级院士入选!国家级奖励,最新推荐名单!
多位重量级院士入选!国家级奖励,最新推荐名单!
多位重量级院士入选!国家级奖励,最新推荐名单!
上下滚动查看更多
  •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

多位重量级院士入选!国家级奖励,最新推荐名单!
  • 中国天文学会

创新争先奖候选人:中科院云南天文台:林隽;
中科院上海天文台:沈志强;
中科院国家授时中心:张首刚;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甘为群;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李春来;
创新争先奖团队:上海天文台北斗团队。
  • 中国科普作家学会

多位重量级院士入选!国家级奖励,最新推荐名单!
  • 中国稀土学会

拟从中国稀土学会渠道推荐于敦波、杨帆、赵震、桑晓云、熊文良(按姓氏笔画排序)5五位同志为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提名候选人,拟推荐高功率激光钕玻璃和激光光纤研究团队为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提名候选团队。
  • 中国航空学会

拟推荐刘代军(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校长)、张开富(西北工业大学教授)、曹先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丁水汀(中国民航大学校长)和隋少春(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科技与信息化部副部长)为全国创新争先奖先进个人候选人,推荐飞机雷电防护关键技术创新团队为全国创新争先奖团队奖候选团队。
1.刘代军
刘代军,1970年9月生,河南襄城县人,2000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获得工学博士学位,二级教授,现任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校长,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河南省最美科技工作者、洛阳市优秀科技领军人才,获得第六届中国航空学会冯如航空科技精英奖。
长期从事航空精确制导武器装备型号研制和背景型号预研,主持完成五项国家重点型号研制和四项省部级重大项目研究,取得以新一代空空导弹背景型号、某红外后继型产品、星载毫米波雷达为代表的重大技术突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2项,军队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荣获省部级一等功2项,二等功4项,三等功1项;发表论文近三十篇,出版专著4部,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作为团队带头人,锻炼培养了一支以领军人才、杰出青年骨干为核心的人才队伍,获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奖,为我国航空武器装备实现历史性跨越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在学科建设领域,主持立项建设了航空航天智能工程河南省特需急需特色骨干学科群和航空航天电子技术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推动了河南省航空航天学科的发展,对于提高河南省在航空航天领域的教育质量、技术水平和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张开富
张开富,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A+”学科学术带头人,某领域卓越青年基金获得者,获冯如航空科技精英奖,任飞行器高性能装配工信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陕西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
张开富教授长期从事航空航天先进装配与连接领域研究,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国家级项目20余项,围绕新型航空航天重大型号复合材料/金属叠层结构高性能装配需求,针对原有几何精度协调的装配理论无法识别更无从控制装配载荷与结构应力的关键问题,带领团队建立了复合材料/金属叠层薄壁结构装配应力均衡理论,构建了动态载荷跟踪测控的功能壁板装配技术体系,自主研发11台套自动精准装配装备,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7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主持制定航空行业标准2项,解决外形超差、装配损伤、应力集中等问题,提升表面精度、承载、密封等性能指标,满足重大型号的新特征要求,在C919、运20、歼20、长征三号、天宫二号等12种型号装配现场应用,实现了由模拟量刚性装配向几何-应力协同控制装配的转变,为航空航天装配技术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3.曹先彬
曹先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博导。长期致力于航空通信与系统的理论研究、技术攻关和平台研发,突破了“空中动态组网”、“态势引导调控”与“跨网综合决策”等关键核心技术,在装备研制、航空管控、交通战备保障等工程中推广应用,为我国航空通信与系统的发展和进步做出突出贡献。
曹先彬教授攻克了高机动异质航空器动态组网技术,主持研制空中动态组网通信平台,在边海防、口岸/重载铁路/油气油田基础设施监视巡检等获得应用。突破了网络化航空应急调控技术,主持研制民航应急调控平台,实现了应急条件下“统一态势、统一管控”,在汶川、玉树抗震救灾期间,有效保障了飞行安全与飞行效率。突破了跨网业务适配与综合决策方法,主持研制国家交通战备跨网综合服务平台,在武汉抗疫运输、重点地区交通保障等应急任务中发挥关键作用。
4.丁水汀
丁水汀,男,1967年11月生,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导。博士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宇航推进理论及工程专业,现任中国民航大学校长。
安全性与适航是制约我国大飞机商业成功的门槛和瓶颈,也是大国博弈的焦点,申报人瞄准这一领域的技术、学科、人才的空白,结合国家重点型号研制,创造了多个国内首次:构建并获批国内首个航空发动机安全性与适航国防紧缺二级学科和首个适航技术与管理本科专业,出版航空发动机适航领域的首部专著,形成了安全性与适航的科学技术体系,促进在国家“两机专项”中专门设立“安全性与适航技术”专业组,并任副组长,作为首席科学家承担首个航空发动机系统安全国防973项目,提出下一代民用航空发动机适航规章中国方案,并在国际民航组织(ICAO)第41届大会上发表主旨报告,代表中国民航发出中国声音,是国内航空发动机安全性与适航领域的推动者和开拓者。主要学术贡献有:提出航空发动机“四强”理论特征,构建捕捉过渡过程新载荷谱的分析工具,形成热端部件应力控制新方法,实现某型发动机高压涡轮盘瞬态最大应力降低2.5倍,安全性水平设计寿命由300小时扩大到2000小时,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排名第三);从航空发动机的适航规章机理切入进行适航技术应用创新,支撑了我国第一个国际合作涡轴16发动机的适航取证,为适航规章中国方案的应用给出示范获得中国航空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排名第一)。国内首次贯彻适航“双V”流程,自主研发航空活塞发动机两级增压系统,提出了单级涡轮共轴驱动两级背靠背离心压气机(1T2C)全新紧凑结构布局,实现全部技术和零部件供应的自主可控,成功解决制约高空长航时无人机的万米高空功率恢复和安全工作难题,获得国防技术发明二等奖(排名第一)。
围绕航空发动机系统安全性与适航领域,发表SCI、EI收录论文230余篇,出版专著1部,获得发明专利30余项。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中国航空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国防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防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等各1项。获首个系统安全领域973首席科学家,民航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第六届中国航空学会冯如航空科技精英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北京市百名领军人才,天津市海河英才行动计划领军人才,新世纪优秀人才,北京市教学名师等多项荣誉。
5.隋少春
隋少春,男,中共党员,1985年出生,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首席技术专家,现任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科技与信息化部副部长,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
面向国家高端航空装备研制重大需求,关注“卡脖子”的核心关键技术,取得了一批标志性科技创新成果和系列工业软件,相关成果在重点型号研制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有效推进了我国以航空制造业为代表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技术研究和行业数字化转型进程。
隋少春聚焦高端航空装备研制瓶颈,突破多项航空装备数字化制造及工业软件研发关键技术。突破了大型整体结构件“测量/加工一体化”关键技术,获201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突破了加工动态特征驱动的超高效数控编程与加工技术,获201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主持制定中国机床测试领域唯一一项国际标准,填补国内空白,获2020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第一作者)。
隋少春加快航空装备制造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突破飞机大型复杂结构件车间构建及智能化管控关键技术,形成数字化车间成套解决方案,为航空制造业由数字化向智能化跨越提供技术支撑,相关成果两度入选“中国智能制造十大科技进展”。
隋少春强化高端装备对工业软件研发的引领作用,搭建跨行业、跨区域的“产学研用”技术创新平台。牵头建设“国家工业软件协同攻关和体验推广中心”、“四川省数字化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数字化制造技术创新平台。
6.飞机雷电防护关键技术创新团队
飞机雷电防护关键技术创新团队共16人,依托单位为合肥航太电物理技术有限公司。团队负责人段泽民研究员为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中央军委武器装备定型委员会咨询委专家,装发电磁兼容及防护技术专家组专家,总装军用飞机雷电防护实验室、强电磁环境防护技术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安徽省飞机雷电防护实验室主任,航空工业集团飞机雷电防护首席专家。
雷电防护是飞机安全可靠运行的重大关键技术,是军民用飞机研制的强制要求,但我国却长期空白,同时国外对我国技术封锁。段泽民研究员带领飞机雷电防护关键技术创新团队,为化解我国飞机研制的“卡脖子”风险,历经近30年产学研用联合攻关,基于大型飞机“E3适航雷电效应试验”等项目,突破飞机雷电防护关键技术面临三大难题:1.复杂腔体结构及海量线缆的飞机雷电瞬态效应机制复杂,防护指标获取难;2.数十种高能谱的飞机雷电环境极为严酷,等效模拟验证难;3.重量和空间严格控制的飞机雷电防护要求极高,轻质及精准综合防护难。最终建立了我国自主可控的飞机雷电防护技术体系,服务于我国飞机雷电防护设计、防护试验及适航验证。创新成果先后获省部级一等奖3项,国防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形成国军标1项、航标1项、专著2篇、发明专利20余篇等。团队成果应用几乎涉及所有国产飞机,如大型运输机、C919、ARJ21、AC312E、鲲龙600等,未来还可应用于CR929、航空发动机、大型雷达等重大装备,实现了我国飞机雷电防护与欧美国家相比,从长期跟跑到并驾齐驱的历史性突破,使我国跨入世界雷电防护强国行列,社会和军事效益重大、显著。
上下滚动查看更多
  • 中国林学会

    一、先进个人

    序号   姓名                工作单位

    1      于文吉       中国林科院木材工业研究所

    2      付玉杰             北京林业大学

    3      孙庆丰             浙江农林大学

    4      杜官本             西南林业大学

    5      袁德义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二、先进集体

    竹藤生物质新材料创新团队

    团队负责人:江泽慧;

    团队成员:费本华、王戈、覃道春、刘杏娥、高志民、杨淑敏、李志强、刘志佳、程海涛、赵韩生、陈复明、刘焕荣、马建锋、田根林、张秀标。 

  • 中国公路学会

拟推荐王仁贵、王国清、张永涛、张劲泉、谭忆秋5人为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先进个人候选对象,拟推荐高寒高海拔地区20公里级公路隧道工程科技创新团队为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先进集体候选对象
一、先进个人(按姓氏笔画排序)
1.王仁贵
男,19657月生,汉族,中共党员,工学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2021年被住房与城乡建设部授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王仁贵同志自1988年从东南大学毕业以来,一直在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从事特大桥勘察设计工作,作为项目总负责人主持设计了世界最长的杭州湾跨海大桥、世界最大规模的多塔斜拉桥嘉绍大桥、宁波舟山港主通道舟岱跨海大桥、舟山六横跨海大桥、宁波青林湾大桥,目前正在主持设计主跨2300米的世界最大跨径悬索桥张靖皋长江大桥。作为项目主管总工程师负责设计了青岛海湾大桥、马来西亚槟城二桥;作为分项负责人负责设计了我国首座主跨超千米的江阴长江大桥大型锚碇、厦门海沧大桥主缆系统、重庆嘉陵江黄花园大桥上部结构;还作为科研总负责人主持完成了交通运输部重大科研项目——混凝土桥梁长期性能研究。
王仁贵同志在桥梁工程领域作出突出贡献,获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5项、软件著作权1项;获全国优秀设计金奖2项、银奖2项,省部级优秀设计一等奖9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一等奖7项;并获首届中央企业创新奖励金奖1项。
王仁贵同志曾被授予“十佳全国公路优秀科技工作者”交通部“交通青年科技英才”“茅以升科学技术奖—桥梁青年奖”、“中国科学人”等荣誉称号;2013年入选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并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13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21年被住房与城乡建设部授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2.王国清
男,汉族,19663生,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正高级工程师,现任河北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王国清同志长期以来从事高速公路路面结构与材料性能等系列技术研究,构建高掺量胶粉沥青改性理论与核心技术体系,创造性地发明了深度脱硫制备30%-70%超高掺量胶粉沥青的关键技术,突破了长期以来制约胶粉高掺量沥青的行业难题,首创了工业级废旧轮胎胶粉微波可控活化产业化装备。该成果已在国内高速公路路面工程中成功应用达2000 多公里,并获得2022年度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特等奖,为高质量引领建设发展新一代永久路面奠定了坚实基础。
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发展主战场,在雄安新区对外骨干高速路网建设中,主导开展了“永久路面、智能建造、智慧高速”三大创新,积极推进首批交通强国试点任务建设,已取得的创新成果对于推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雄安新区建设,不断完善国家和河北省高速公路网布局、促进交通运输行业科技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40余篇、取得授权国家专利45项。作为创新成果主要完成人,分别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其它省部级科技奖3项。先后获得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交通运输部“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层次、河北省杰出专业技术人才、河北省高端人才、荣立河北省政府一等功等诸多荣誉。
3.张永涛
男,19784月生,汉族,中共党员,工学博士,桥梁工程专业,正高级工程师,现任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
张永涛同志长期从事超大跨缆索承重桥梁智能建造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与实践,主持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任务等28项科研任务,重点在施工控制理论与体系、智能化监测技术、关键施工装备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创立了超大跨缆索承重桥梁建造全过程自适应几何控制理论与体系,创新了桥梁智能监测技术与产品,研制了造塔机、索股入鞍机器人、桥面吊机、跨缆吊机、步履式顶推等一大批国际首创的高精度施工装备,支撑了苏通长江大桥、崇启长江大桥、五峰山公铁大桥、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常泰公铁大桥、中马友谊大桥等世界级工程建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0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交通行业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计划,个人及团队荣获年度十大桥梁人物、茅以升桥梁青年奖、交通青年科技英才、交通运输部十大优秀科技创新团队、湖北省双创战略团队等称号。
4.张劲泉
男,汉族,19636月生,中共党员,结构工程专业,研究员,现任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所长。
张劲泉同志是我国服役桥梁检测评定与加固维修领域的奠基者和开拓者,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桥梁长期性能与安全可靠性研究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长期围绕公路桥梁的建设和养护,开展大跨桥梁建设、安全服役和工程延寿等方面的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工作。创建了公路桥梁检查评定、监测检测等系列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自主研制了一批无损检测设备与加固装置,主持完成了2000余座公路桥梁检查检测、试验监测与评估鉴定和600余座公路桥梁性能提升、30余座大跨桥梁病害处治与加固补强,完成了汶川、玉树等震后生命线桥梁的应急评估、灾后重建与抢通保通,研究成果为我国公路桥梁养护现代工程技术进步和推动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排名123),部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3项、一等奖12项;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第一批“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荣誉称号;出版著作18部,发表学术论文105篇,授权发明专利28项。
5.谭忆秋 
女,汉族,19681月生,民革党员,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校区校长。
谭忆秋同志长期致力于沥青基路面材料基础与工程技术研究,在沥青材料复杂粘弹行为、特殊环境沥青路面动力响应分析及路面冰冻灾害防控技术等方面取得原创成果。其中,基于“沥青基材料复杂粘弹行为及破坏机理”方面的成果,推广于川藏公路、绥满高速及拉萨贡嘎机场等国家重大工程超过3500公里,攻克了长期困扰特殊气候沥青路面耐久性的世界级难题;基于特殊环境下沥青路面结构行为与监测技术方面的成果,推广于长安街改造工程、八达岭高速、中俄乌苏友谊大桥、大广高速等工程,为我国大温差地区路面设计与养护提供依据;基于“路面冰冻灾害防控关键技术”方面的成果,铺筑了国际首条主动除冰雪路面,应用于首都(新)机场等19个省区,超过300万平方米,引领了全球路面冰灾主动防控的研究方向。
基于上述研究,谭忆秋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作为负责人,率领团队入选“全国巾帼建功先进集体”“交通运输行业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交通运输行业创新人才培养基地”“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团队”及“黑龙江省头雁团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交通运输部应用基础研究项目等国家级与省部级课题70余项;发表论文453篇,其中,SCI检索论文162篇,授权中/美发明专利67项,成果纳入9部国家及行业标准;成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排名1),国家科技进步二等(2项,排名第3),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纳入2019年交通运输行业重点节能低碳技术推广目录,入选交通运输行业重大科技创新成果
二、先进集体
团队名称:高寒高海拔地区20公里级公路隧道工程科技创新团队
依托单位: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团队负责人:冯鹏程  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
简介:乌尉高速公路天山胜利隧道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中国交建“交通强国”建设试点项目,是交通运输部第一批“平安百年品质工程”创建示范项目,也是交通运输部新型基础设施重点工程。隧道具有如下特点:一长(高速公路隧道长度世界之最),两深(隧道最大埋深约1200m,竖井最大深度730m),三低(温度低、气压低、含氧量低),四高(高地应力、高压地下水、高地震烈度、环保要求高),五难(勘探难、工程设计难、施工组织难、风险控制难、运营与管养难)。
针对高寒高海拔地区20公里级高速公路隧道详细工程地质信息智能感知和穿越特殊地质段的智能建造关键技术难题,科技创新团队长期扎根新疆天山一线,依托新疆自治区重大科技专项“20公里级高寒高海拔地区公路隧道工程建设与运营关键技术研究,开展技术攻关,取得了如下成果:
1.成功研发了国内首台高度集成化、小型化、智能化千米级水平定向取心钻机;攻克高寒高海拔长大深埋隧道勘察采用传统方法实施难度大、测点数量有限、精度难以保证目造价高以及传统超前地质预报方法探测距离短、占用掌子面作业时间等技术难题,填补国内空白,突破我国复杂环境条件下长大深埋隐道重大项目中超长距离隧道地质信息获取难度大的卡脖子难题。
2.提出穿越活动性断层隧道工程抗错断设计方法和隧道新型吸能减震结构及减震材料,减小因断层错动造成隧道破坏的风险,降低隧道运营期的维护费用;为运营期间由活动断裂带缓慢错动引发的安全问题进行预警和评估,保障天山胜利隧道和川藏铁路等山区长大隧道的运营安全。
研究成果对加快推进我国超长公路隧道的发展和世界超长高速公路隧道技术水平的提高具有重大意义。乌尉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将缩短里程约170km,通行时间由7小时缩短为3.5小时。乌尉高速公路的建设对于深入贯彻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一带一路和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完善国家和区域高速公路网,促进南疆经济发展和区域优势资源开发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上下滚动查看更多
  •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

多位重量级院士入选!国家级奖励,最新推荐名单!
多位重量级院士入选!国家级奖励,最新推荐名单!
  • 中国化工学会

1.个人奖候选人(按得票数排序)
多位重量级院士入选!国家级奖励,最新推荐名单!
 2.候选团队
多位重量级院士入选!国家级奖励,最新推荐名单!
  •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

经专家评审决定,推荐王国胤、焦李成、李树涛、庞善臣4位候选人为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候选对象。同时王国胤、焦李成2位候选人推荐至中国科协智能制造联合体。
全国创新争先奖候选人信息
王国胤,男,汉族,现任重庆邮电大学副校长、教授。学科领域:智能科学与技术。多粒度认知计算是候选人在国际上提出的一个认知科学、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交叉学科前沿研究方向。候选人从精确数学和非精确数学这两条互补的学术思路,研究不确定性知识的描述模型、生成模型、发现方法等基础理论问题,形成“不确定性知识的多粒度发现理论模型与方法”基础理论创新成果;在网络空间安全、智能社会治理、智能制造等行业应用中,攻克多粒度特征表达、高价值密度小数据与低价值密度大数据融合分析、网络空间信息的多粒度认知理解、多工序一体化生产智能管控的大数据建模等难题,取得一系列关键技术创新成果,特别是,在网络空间大数据智能安全的应用任务中取得突出成效,该应用成果得到多位中央领导重要批示。
主持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应邀作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特邀大会报告30余次,组织国际国内学术会议10余次,获2021年度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19年度重庆市自然科学一等奖、2021年度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一等奖。候选人领导的多粒度认知计算研究团队2022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领导的网络空间大数据智能安全实验室2023年获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焦李成,男,汉族,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教授,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IEEE Fellow。学科领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现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华山学者杰出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部主任、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智能感知与图像理解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科技委学部委员、教育部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第六-七届副理事长、“一带一路”人工智能创新联盟理事长、陕西省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西安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人社部博士后管委会评议组专家、曾任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1991年被批准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的专家”、1996年首批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全国模范教师、陕西省西迁精神传承人。
焦李成院士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积极探索类脑认知机基础理论、智能遥感大数据解译技术等前沿领域。面向经济主战场,积极参与和主持国家、教育部、陕西省、西安市等人工智能相关计划的制定,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努力培养人工智能行业的科技领军人才。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围绕对华禁运的八项军事战略基础核心技术之首的雷达技术展开攻关,成功研制秦岭•西电遥感脑,服务地方与国家建设。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成功研制导盲杖、眼控轮椅、AI校园疫情应急预警系统等。
李树涛,男,汉族,现任湖南大学副校长、教授,学科领域:控制科学与工程。李树涛二十余年一直从事高光谱图像融合感知领域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排1)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排3、5)、湖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均排1),主持了国自科创新研究群体、国防科技创新特区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40余项。
在高分辨高光谱视频成像研究方面,提出了压缩感知空间光谱联合成像新机理,突破了多模压缩感知融合成像技术,发现阵列式分光多模融合成像机理,突破时 空 谱快照式智能融合视频成像技术,研制出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分辨高光谱视频成像装置,解决了传统成像模式无法实现空间式无法实现空间–光谱维度同时高分视频成像的难题,推动了高分辨高光光谱维度同时高分视频成像的难题,推动了高分辨高光谱视频成像观测技术发展,在我国新一代高光谱在轨详查卫星等重大工谱视频成像观测技术发展,在我国新一代高光谱在轨详查卫星等重大工程中发挥关键性作用,打破国际上对高分辨高光谱传感器芯片的技术封程中发挥关键性作用,打破国际上对高分辨高光谱传感器芯片的技术封锁。在多模图像融合识别研究方面,发现了高光谱图像复杂空间与光谱锁。在多模图像融合识别研究方面,发现了高光谱图像复杂空间与光谱结构的区域一致结构的区域一致性分布规律,提出了超像素级空谱融合识别方法,攻克性分布规律,提出了超像素级空谱融合识别方法,攻克了多模图像数据的高速识别难题,研制了可见光、红外、偏振、光谱多了多模图像数据的高速识别难题,研制了可见光、红外、偏振、光谱多模图像融合感知载荷和面向国内机载、星载平台的图像实时处理识别系模图像融合感知载荷和面向国内机载、星载平台的图像实时处理识别系统,为提升我国无人系统侦察、监测性能做出重要贡献。统,为提升我国无人系统侦察、监测性能做出重要贡献。
庞善臣,男,汉族,现任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青岛软件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教授,学科领域:软件形式化。候选人多年来一直从事(高级)Petri网理论、可信计算、人工智能算法、边缘计算等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高可信石油工业软件及基础软件方向取得了特色鲜明的创新成果,为石油能源行业的智能化升级、科技进步及信创事业做出了重要成绩。主持或承担国家973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山东省重大科技攻关等项目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出版著作1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9件,授权欧洲专利3件。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 项,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创新成果二等奖2项。
在Petri 网理论研究及应用方面,为系统的敏捷性重构提供科学分析依据与技术支持,并在大规模动态分布式系统得到应用;在人工智能算法及应用研究方面,主要包括故障诊断、智能量体和医学图像处理,其中胎儿超声四腔心切面图像处理的人工智能算法能够辅助医生对胎儿先心病进行智能诊断;在边云可信计算与智能决策算法方面,资源调度、能源管理、程序缺陷检测等策略应用在边云协同的能源智能化开采中,并获得2019 年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二等奖。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计算机学报、软件学报、电子学报、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Informatics、IEEE Journal of Biomedical and Health Informatics 等权威期刊上。
上下滚动查看更多
  • 中国发明学会

多位重量级院士入选!国家级奖励,最新推荐名单!
  • 中国口腔医学会

多位重量级院士入选!国家级奖励,最新推荐名单!
  • 中国生态学学会

何兴元(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胡振琪(中国矿业大学)
刘世荣(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杨小波(海南大学)
周启星(南开大学)
  • 中国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

拟推荐候选人信息:
傅向东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植物发育和环境适应的激素调控机理
严建兵 华中农业大学 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玉米基因组学和分子育种
杨淑华(女)中国农业大学 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植物响应低温胁迫的分子机制
  • 中国农业科学院

多位重量级院士入选!国家级奖励,最新推荐名单!

原创文章,作者:菜菜欧尼酱,如若转载,请注明来源华算科技,注明出处:https://www.v-suan.com/index.php/2023/04/24/bf7ea2f9c1/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