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圈中,特别是青年学者比较关心如何“抱大腿”,以希望在项目申请、论文投稿等增加成功率。
近日,杜克大学陈怡然教授在社交媒体上对一问题发表了看法,值得我们参考借鉴:
前几天短暂的在北京停留了一下,见到了几位以前的学生,聊了不少事情。其中一个话题是学术界如何“抱大腿”,尤其是没有背景出身的年轻人如何“抱大腿”。我谈了谈我自己的想法。第一是很多人会把注意力放在给“大佬”提供情绪价值,比如逢年过节嘘寒问暖,开会时鞍前马后服务等等。这些事情虽然重要甚至必要(谁都喜欢让自己舒服的人嘛),但不足以让你在一大堆“溜须拍马”的年轻人里面脱颖而出。最关键的是要提供“独特的”工作价值。
第二是提供”独特的”工作价值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大佬也是普通人,一样会在工作中有各种需要和极限。
最常见的两种情况是1)大佬的banwidth受限,没有精力或时间去把一件想做的事情做好做透,那你能不能把这件事担起来;2)大佬有一些琐碎细致的事情需要去做但又不想做,或者自身缺乏具体的expertise(比如想去做某个具体的研究方向但又缺乏积累或者资源),那你是不是恰好有这方面的能力。第三是除了自己的师门出身无法改变之外,不要寄希望自己的前途在某一位大佬身上。也许会有某些对你影响特别巨大的个人,但一个人成功的因素往往有很多,很难预测最终那个因素在哪个阶段起了什么作用,但自身的能力和素质才是根本。这不是要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问题,更不是”忠心”与否的问题,而是一个自我价值实现途径和人生观与世界观的问题。
第四是很多年轻人没有意识到,你最大的资源是你年轻。而年轻就有无数的可能(“莫欺少年穷”)。再大的大佬,也会衰老,也会逐渐退出科研一线,影响力也会在跨过顶峰之后逐渐下降。而延缓这一趋势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扶植有希望的年轻人。不要把这一过程想的太功利,其实这也是学术界得以良性延续的很重要的传统。大佬当然会希望扶植自己的弟子以传衣钵。但除此之外,大佬还是会优先扶植最有前途的那位年轻人,并寄希望于这位年轻人将来可以善待自己和/或自己的弟子们。你在寻找能帮助你的大佬,大佬也在一直寻找最值得帮扶的那位”明日之子”。
第五是不要着急去结识跟自己“咖位”差别太大的大佬。如果彼此差距太大,你无法提供有效的工作价值,单纯输出情绪价值反而会让人生厌。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把重心放在一步一步的提升自己的真实价值上,不功利,不犬儒,在对的时间和对的人一起做事,才可以走得更稳,更远。
原创文章,作者:菜菜欧尼酱,如若转载,请注明来源华算科技,注明出处:https://www.v-suan.com/index.php/2023/06/21/4576d11f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