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发表第5篇Sci. Adv.!“高熵催化”除了元素,结构设计同样重要!

他,发表第5篇Sci. Adv.!“高熵催化”除了元素,结构设计同样重要!

成果简介
设计一种高效的酸性析氧反应(OER)催化剂是控制质子交换膜水电解槽(PEMWE)制氢的关键。
厦门大学黄小青教授、韩佳甲助理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王现英研究员等人报道了一种快速、非平衡的策略,来合成具有丰富晶界(GB)的五元高熵钌铱基氧化物(M-RuIrFeCoNiO2),该氧化物在0.5 M H2SO4中表现出低的OER过电位,如在10 mA cm-2下过电位为189 mV。
显微结构分析、DFT计算和同位素标记微分电化学质谱测量共同表明,异质金属元素与GB的结合,是增强RuO2的OER活性和稳定性的原因。
研究发现,使用M-RuIrFeCoNiO2催化剂的PEMWE可以在1 A cm-2的大电流密度下稳定运行超过500小时。
本工作展示了一种整合不同组分和GB的优势来设计高性能OER电催化剂的途径,突破了不同金属元素热力学溶解度的限制。
相关工作以《Misoriented high-entropy iridium ruthenium oxide for acidic water splitting》为题在《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论文。值得注意的是,这也是黄小青教授在《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的第五篇论文。
他,发表第5篇Sci. Adv.!“高熵催化”除了元素,结构设计同样重要!
图文导读
他,发表第5篇Sci. Adv.!“高熵催化”除了元素,结构设计同样重要!
图1 高熵M-RuIrFeCoNiO2的合成与表征
本文采用非平衡熔盐合成方法,合成了M-RuIrFeCoNiO2催化剂。为了增强RuO2的活性和稳定性,作者分别在RuO2中引入了具有化学活性的3d过渡金属,包括铁(Fe)、钴(Co)和镍(Ni),以及5d过渡金属铱(Ir)。
将含有几种金属氯化物的均相前驱体快速加入到硝酸钠(NaNO3)离子熔盐中(350℃),然后用水快速冷却,得到由许多小纳米颗粒(NPs)组成的富含晶界(GB)的纳米片。
在这里,NaNO3作为溶剂和反应介质,类似于氧化碱,可以与金属阳离子反应、生成沉淀氧化物。作为一种碱性较强的Lux-Flood碱,NaNO3的存在也可以加速反应动力学。
与传统的缓慢冷却相比,非平衡快速淬火有利于形成多种结构取向,例如由自由能和反应动力学相互作用产生的GB。更重要的是,研究发现,GB的引入可以提高催化剂的活性。为了比较,作者还采用类似的方法合成了M-RuO2催化剂。
M-RuIrFeCoNiO2的XRD图与标准金红石RuO2相相匹配(图1B),与M-RuO2相似。原子力显微镜(AFM)图像(图1C)显示M-RuIrFeCoNiO2的横向尺寸范围从数百纳米到微米。
原子力显微镜显示M-RuIrFeCoNiO2的厚度约为几纳米。像差校正的HRTEM图像显示,M-RuIrFeCoNiO2是由各种NPs拼凑在一起的,包含大量的GB(图1D)。
这些NPs的平均尺寸约为几纳米,与AFM测量的M-RuIrFeCoNiO2的高度一致。从图1D中获得的快速傅里叶变换图像表明,这些NPs呈现出不同的晶体平面和取向。小的NPs使得Ru活性位点的暴露更大,Ru原子的利用更有效。
他,发表第5篇Sci. Adv.!“高熵催化”除了元素,结构设计同样重要!
图2 化学状态和配位环境
本文用XPS研究了这些催化剂的表面化学状态。Ru 3d的XPS谱图显示,M-RuIrFeCoNiO2、M-RuO2和商用RuO2(C-RuO2)显示两个主峰,对应Ru4+和Ru<4+的混合氧化态。
与M-RuO2和C-RuO2相比,掺入Ir、Fe、Co和Ni后,M-RuIrFeCoNiO2的Ru 3d峰呈现负位移(图2A)。
本文通过XANES和EXAFS实验分别对催化剂的化学态和原子配位结构进行了表征。M-RuIrFeCoNiO2、M-RuO2和C-RuO2的Ru的K边XANES光谱的能量高于Ru箔,即具有更高的氧化价态(图2B)。
M-RuIrFeCoNiO2和M-RuO2在前缘和白线上与C-RuO2存在差异,可能与局部环境差异有关。FT-EXAFS谱图显示,M-RuIrFeCoNiO2在1.993 Å出现一个主峰,对应Ru-O键,比M-RuO2的Ru-O键(1.976 Å)略长,表明由于外来原子的掺入导致结构扭曲。
同时,发现M-RuIrFeCoNiO2的配位数(CN)为4.5,低于标准RuO2的6。CN值的下降可能归因于以下因素:由于通常在氧化物中出现的颗粒尺寸减小和氧空位,NPs中出现了大量的表面和角落原子。而且,其CN远高于M-RuO2(3.6)。
在Ir的L3边XANES光谱中,M-RuIrFeCoNiO2的白线位置接近IrO2(图2D),表明其价态为Ir4+。对应的EXAFS拟合显示,第一配位壳(Ir-O)的CN为5.2,略低于预测值6。
M-RuIrFeCoNiO2中的Ir-O键长约为1.995 Å,略小于标准IrO2(2.021 Å)的值。M-RuIrFeCoNiO2和M-RuO2的O的K边吸收光谱与标记的四个主要特征(A、B、C和D)非常相似(图2E)。
人们普遍认为催化剂中O原子的状态非常重要,因为它们与目标OER过程中的结构稳定性密切相关。
为了验证本文的实验结果和考察目标催化剂的稳定性,基于DFT计算了Ru/Ir配位O原子的形成能和扩散势垒,这里选择RuO2和RuIrFeCoNiO2中的Ru和RuIrFeCoNiO2中的Ir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RuIrFeCoNiO2中Ru配位O原子的空位形成能高于RuO2中Ru配位O原子的空位形成能(图2F)。
虽然RuIrFeCoNiO2中Ir配位O原子的空位形成能(图2F)低于RuO2中Ru配位O原子的空位形成能,但前者的扩散势垒要低得多,甚至Ir也能抢到周围Fe/Co/Ni金属原子的配位O。
RuIrFeCoNiO2中Ru配位O原子也有类似的现象(图2G、H)。也就是说,Ru/Ir原子的配位O空位形成的缺陷可以更容易地通过最近邻和次近邻Fe/Co/Ni配位O原子的扩散来修复,以保持结构的稳定性。
他,发表第5篇Sci. Adv.!“高熵催化”除了元素,结构设计同样重要!
图3 不同催化剂在0.5 M H2SO4中的OER性能
本文采用LSV评价了不同催化剂在0.5 M H2SO4溶液中的OER性能。C-RuO2和商用Ir/C(C-Ir/C,20 wt%)作为参考。
如图3A所示,M-RuIrFeCoNiO2只需要189 mV的过电位(η10)就能提供10 mA cm-2的电流密度,优于M-RuO2(210 mV)、C-RuO2(253 mV)和C-Ir/C (292 mV)。
相应的Tafel曲线进一步表明,与其他对照样品相比,M-RuIrFeCoNiO2的斜率较低,为49 mV dec-1,表明M-RuIrFeCoNiO2具有更快的动力学电荷转移能力。
图3C显示,在过电位为300 mV时,M-RuIrFeCoNiO2的TOF值最高,为0.24 O2 s-1(归一化到所有Ru与Ir原子)。
由于计算假设所有的Ru和/或Ir原子都是OER过程中的活性位点,因此实际TOF值应该比理论值高得多。对于质量活性(MA),M-RuIrFeCoNiO2的MA值也最高,为691 A g-1
此外,采用气相色谱法检测OER过程中产生的O2。在较宽的电位范围内,M-RuIrFeCoNiO2的法拉第效率(FE)大于90%(图3D)。
催化剂在酸性介质中的稳定性是OER性能的另一个关键标准。图3E显示了三电极电解槽中M-RuIrFeCoNiO2、M-RuO2、C-RuO2和C-Ir/C的计时电位曲线。
在整个120小时的工作时间内,M-RuIrFeCoNiO2的η10值以0.3 mV h-1的速度缓慢上升。
注意,催化剂与载体的分离是影响催化剂稳定性的一个因素,其中气泡的不断产生使催化剂从电极上脱落。相比之下,其他对照样品在早期阶段表现出快速降解。在酸性介质中进行OER试验时,阳离子的溶解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Fe、Co、Ni金属离子。
他,发表第5篇Sci. Adv.!“高熵催化”除了元素,结构设计同样重要!
图4 OER催化机制
为了进一步阐明M-RuIrFeCoNiO2、M-RuO2上的析氧机制,分别使用含H218O和H216O的0.5 M H2SO4电解质进行了同位素标记的DEMS测量。
如图4B、C所示,M-RuIrFeCoNiO2产生32O234O2,难以识别出36O2信号;而在M-RuO236O2信号明显。
注意,剩余的表面H218O吸附剂可能参与了生成36O2的反应。M-RuIrFeCoNiO2生成34O236O2的比例都远低于M-RuO2,这表明晶格氧参与(晶格氧氧化机制,LOM)对M-RuIrFeCoNiO2有抑制作用(图4D)。
在这种方法中,虽然Fe、Co和Ni的不可避免的溶解会导致活性的不配位氧原子,这很可能参与LOM过程,但Ir的存在可以使这些氧原子以氧分子的形式释放。
随着CV循环次数的增加,34O2信号逐渐减弱,表明标记18O同位素的消耗(图4E)。因此,建议的反应途径如图4F所示。
正如DEMS测量所分析的那样,M-RuIrFeCoNiO2遵循主要的传统“金属过氧化物”途径[吸附质演化机制(AEM)]。来自环境的水分子在金属氧化物表面发生一系列脱质子过程和O-O偶联,涉及HO*、O*和HOO*中间体。
在此路径中,O2产物(32O2)的来源仅来自电解质(16O16O)。另一种可能的途径是晶格析氧(LOM),该途径与AEM过程相同,不同之处是O2分子(34O2)由一个标记的晶格氧(18O)和一个环境氧(16O)组成。
他,发表第5篇Sci. Adv.!“高熵催化”除了元素,结构设计同样重要!
图5 DFT计算
为了进一步探讨过渡金属(Ir、Fe、Co和Ni)与不同晶向形成的GB共掺杂对RuO2的OER活性的影响,作者通过建立RuO2、RuIrO2[(Ru0.7Ir0.3)O2]、RuIrFeCoNiO2 [(Ru0.4Ir0.2Fe0.2Co0.1Ni0.1)O2]和GB-RuO2模型进行了DFT计算。
图5A中的PDOS显示了这四种模型在高自旋态下的金属行为。过渡金属掺杂导致O 2p态和金属d态的成键态增加,反键态减少,这在RuIrFeCoNiO2模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在多元素调制下,Ru原子将电子转移到其他金属原子上,减少的反键态增强了催化剂的结构稳定性。不同取向的RuO2形成的GB同样增加了EF附近的占据态,表明在GB处的电子迁移也得到增强。
EF附近的电荷密度图(图5B)直观地表明,RuO2和RuIrO2的电子转移基本取决于催化剂表面的金属原子。
同时,RuIrFeCoNiO2的电导率既可以来自表面原子,也可以来自内部原子,具有优异的导电性。此外,不同取向的RuO2形成的GB对电导率也有积极的影响。
差分电荷密度(图5C)清楚地显示了金属原子的d态和氧原子的p态形成的电价云。Bader电荷分析量化了这四种模型在活性位点的不同转移电子数,即RuIrFeCoNiO2的2.30 e和GB-RuO2的1.97 e,超过RuO2的1.68 e和RuIrO2的1.76 e(图5D)。
作者计算了OER中四个基本步骤(*+2H2O→OH*→O*→OOH*→O2)的自由能,揭示了过渡金属和GB对电催化性能的影响(图5E)。作者注意到在第一步中RuO2和RuIrO2对OH有很强的吸附作用,这必然会导致后续反应电位增大。
图5E的结果表明,RuO2的四电子过程中的速率决定步骤(RDS)是O*的形成,ΔG(O*)−ΔG(OOH*)为1.84 eV,而RuIrO2的速率决定步骤是O2的形成,OOH*到O2所需的自由能为1.89 eV。
经过渡金属掺杂后,催化剂表面对OH的吸附能力明显降低。虽然RuIrFeCoNiO2的最终RDS仍然是O2的形成,但所需能量仅为1.56 eV,远低于RuIrO2的1.89 eV和RuO2的1.84 eV。
RuO2催化剂GB上的Ru原子也削弱了对OH的吸附,导致OER过程中OH*形成的RDS为ΔG(OH*)为1.71 eV。显然,引入过渡金属和RuO2不同晶向形成的GB是提高RuO2电催化性能的有效策略。
文献信息
Misoriented high-entropy iridium ruthenium oxide for acidic water splitting,Science Advances,2023.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df9144

原创文章,作者:Gloria,如若转载,请注明来源华算科技,注明出处:https://www.v-suan.com/index.php/2023/09/23/2161c99f62/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