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极表面固体电解质界面(SEI)的结构和组成决定了锂金属电池(LMB)中锂的沉积/剥离行为,而这种行为是由电解液中Li+离子的溶剂化结构决定的。图1. 电解液的溶剂化结构表征成都理工大学曾英、舒朝著等提出了一种通过引入阴离子受体(3-(三氟甲基)苯硼酸,FBA)来调整Li+离子溶剂化结构中阴离子配位环境的偶极-偶极相互作用策略。根据拉曼光谱分析和分子动力学(MD)模拟,得益于FBA分子中的缺电子硼(B)位点与TFSI-阴离子之间的偶极-偶极相互作用,丰富的TFSI-阴离子参与到Li+离子的溶剂化鞘中,降低了TFSI-阴离子的还原稳定性。此外,阴离子亲和力强的FBA分子能有效增加Li+离子溶剂化结构中NO3-阴离子的数量。因此,在阴离子受体修饰电解液中成功构建了富含双阴离子(TFSI-和NO3-)的Li+离子溶剂化结构。图2. 对锂负极的影响得益于上述溶剂化结构,这项工作成功地在锂电极表面构建了具有优异电子绝缘性、高机械坚固性和锂离子导电性的优良SEI,从而有效地抑制了锂枝晶的形成,改善了锂离子沉积动力学。因此,采用阴离子受体修饰电解液的Li|Li电池可在600次循环内实现可逆的锂沉积/剥离。组装的无负极Cu||LFP全电池可显著提高循环稳定性,在180次循环后仍能保持73.6%的初始容量。此外,N/P比为3.42以下的Cu@Li||S全电池的循环稳定性也显著提高(2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超过70.38%)。图3. 全电池性能Dendrite-free Lithium Deposition enabled by Interfacial Regulation via Dipole-dipole Interaction in Anode-free Lithium Metal Batteries. Energy Storage Materials 2023. DOI: 10.1016/j.ensm.2023.102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