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S Energy Letters:微量钴掺杂促进铜的CO2电还原和乙烯生成

​ACS Energy Letters:微量钴掺杂促进铜的CO2电还原和乙烯生成
电化学CO2还原反应(CO2RR)是一种通过可再生电力和水将CO2转化为有价值的碳基分子的独特方法。特别是多碳(C2+)分子,如乙烯、乙醇和1-丙醇,由于其在化学和燃料行业的巨大市场规模,是CO2RR的理想产物。为了实现C2+产物的高效生产,促进CO二聚化是必不可少的,这已被公认为是速率决定步骤。
因此,在这一研究领域中,促进CO二聚化的催化剂的开发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与此相反,调整C2+产物之间的选择性,即乙烯与乙醇之间的选择性,还知之甚少,只有少数研究报告了从催化剂设计原则解释的重大变化。
基于此,韩国科学技术院Pyuck-Pa Choi、Jihun Oh和大邱庆北科学技术院Stefan Ringe(共同通讯)等人发现将微量的Co原子掺杂在Cu中,称为CoCu单原子合金(SAA),与纯Cu相比,Co的形成速率高达其两倍。
​ACS Energy Letters:微量钴掺杂促进铜的CO2电还原和乙烯生成
本文在流动电解池中测试了Co掺杂CuO催化剂的CO2RR的电催化性能。对于Co掺杂量为1.0%及以上的催化剂,其与CO2RR相关的电流密度(jCO2RR)降低,但这并不奇怪,因为催化剂的d带中心被较高浓度的钴掺杂剂修饰,这可能导致催化剂表面有过度强的CO结合亲和力,从而降低了其CO2RR催化性能。
有趣的是,0.2% Co掺杂的CuO比纯CuO表现出更高的jCO2RR考虑到0.2% Co掺杂几乎不影响催化剂的d带中心,本文推断微量Co掺杂的存在构建了新的活性位点,促进了CO的产生。随着Co掺杂量为0.2%的催化剂的CO产生率的增加,本文还观察到了更高的jC2H4
在1.0% Co掺杂CuO的情况下,即使没有观察到聚集的Co纳米颗粒,与纯CuO相比,jCO2RR和jC2H4受到了轻微抑制,这表明Co原子位点并不是串联催化效应的唯一因素。1.0% Co掺杂CuO的d带中心上升,导致催化剂表现出次优的*CO结合强度,以发生C-C耦合。
因此,原子Co位点和未改变的催化剂d带中心都是证明CO析出的串联位点可以促进C2H4生成的必要条件。值得注意的是,0.2% Co掺杂的CuO在650 mA cm-2时显示出22.5%的C2H4阴极能量效率(EE),这高于纯CuO的最高C2H4阴极EE。值得注意的是,阴极EE仅占阴极过电位的一部分,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反应器、膜和阳极才能获得高的EE。
​ACS Energy Letters:微量钴掺杂促进铜的CO2电还原和乙烯生成
本文利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DFT)深入了解了引入Co时乙醇和乙烯之间的选择性变化。与之前不同的是,实验数据表明,与Cu相比,所有Co掺杂浓度都提高了对乙烯的选择性。两种产物之间的选择性与*HOCCH中间体有关,它分叉成两种不同的途径。
如果*HOCCH快速转化为*CCH中间体,则乙烯形成途径继续进行,而如果*HOCHCH中间体更容易形成,则乙醇形成途径更有利。因此,本文计算了*CCH和*HOCHCH中间体之间的自由能差。
有趣的是,研究发现纯Co位点和CO覆盖的Co位点都能提高对乙烯的选择性。这表明,与掺杂浓度无关,Co的引入有利于乙烯的形成,与实验结果一致。总之,本文合成了MOF衍生的CoCu SAA,以研究强CO结合原子在Cu中的作用。
TEM-EDS和APT分析表明,Co原子在微量成分为0.2%时以单原子的形式存在。虽然原子分散的Co原子由于高的CO结合强度而被CO毒害,但DFT计算表明,这些CO覆盖的Co位点附近的Cu位点具有平衡稳定的*Co和*COOH。
总之,这项工作展示了一种非直观的策略,即利用强CO结合元素来提高C2H4的产量。此外,本文还强调了这些位点在维持高CO覆盖率或高CO浓度以最大化C2H4产量方面的重要性。重要的是,考虑到活性位点的异质性,SAAs是有待进一步探索的一类独特的CO2RR催化剂。
​ACS Energy Letters:微量钴掺杂促进铜的CO2电还原和乙烯生成
Trace-Level Cobalt Dopants Enhance CO2 Electroreduction and Ethylene Formation on Copper, ACS Energy Letters, 2023, DOI: 10.1021/acsenergylett.3c00418.
https://doi.org/10.1021/acsenergylett.3c00418.

原创文章,作者:Gloria,如若转载,请注明来源华算科技,注明出处:https://www.v-suan.com/index.php/2023/10/01/eff19e4532/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