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Ru金属在氢氧化反应(HOR)电位范围内的催化活性,改善Ru因亲氧性而导致的活性不足的问题,对降低阴离子交换膜燃料电池(AEMFCs)的成本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厦门大学范凤茹教授、田中群院士、李剑锋教授和南子昂等人报道了利用在Au@Pd上生长的Ru作为模型系统(Au@Pd@Ru),通过将催化反应中间体(OHad)的直接原位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证据与原位X射线衍射(XRD)、电化学表征以及DFT计算相结合,来了解活性提高的潜在机制。通过DFT计算,作者对Au@Pd@Ru表面的结构、OHad的频率和反应活性进行了研究。作者构建了纯Ru/Pd/Au和不同氧化的RuOx/Pd/Au表面模型,以确定OHad的吸附位置和频率。对表面态密度的计算表明,随着晶格的增加,表面原子的d带中心更接近费米能级,表面活性的增加会导致表面Ru原子氧化。计算表明,氢从Ru/Pd/Au表面的面心立方(fcc)位点到Ru-Pd界面的损失位点的输运势垒小于0.1 eV,表明氢有效地分布在Ru/Pd/Au中。随着块体氢含量的增加,OHad的弯曲模式发生红移。在713 cm−1处的弯曲频率分配给了吸附在RuOx/Pd/Au中氧化和块状氢原子上的OHad,当氢亚层发生变化时,OHad频率从722(25%)变为713(50%)变为687(100%),与实验结果接近。结果表明,RuOx/Pd/Au结构有效地提高了HOR反应活性。DFT计算还表明,损失位点的氢原子转移到RuOx表面的空穴位点是一个放热过程。Improving the Hydrogen Oxidation Reaction Rate of Ru by Active Hydrogen in the Ultrathin Pd Interlayer. J. Am. Chem. Soc., 2023, DOI: 10.1021/jacs.3c02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