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简介在酸性电解质中还原CO2电合成多碳(C2+)产物是克服碱性和中性电解质中CO2反应物损失的一种有前途的方法,但是催化剂表面富质子环境有利于析氢反应(HER),导致C2+产物的能量效率较低。基于此,加拿大多伦多大学David Sinton教授和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李逢旺教授(共同通讯作者)等人报道了一种由共价有机骨架(COFs)纳米颗粒和阳离子交换离聚物组成的非均相催化剂层,其可以抑制氢的析出并促进CO2转化为C2+产物。作者使用绝缘聚合物纳米颗粒(IPN)和全氟化磺酸(PFSA)离聚物构建了非均相催化剂层,其中带有亚胺和羰基的两性共价有机框架(COF)通过静电相互作用诱导定向PFSA离聚物涂层的均匀分布。该复合结构限制了质子向亲水纳米通道的传输,并使催化剂表面附近的钾离子富集。由此产生的高局部碱度和富阳离子环境使C-C耦合在100-400 mA cm−2之间,调节的质子通量和阳离子分布为Cu催化剂提供了CO2活化(FECO2R > 85%)和抑制HER(FEH2 < 15%)。在200 mA cm−2时,C2+法拉第效率(FE)达到75%。此外,作者还 展示了一个全电池电压为3.5 V的系统 ,酸性CO2转换为C2+的能源效率为25%,是文献基准催化剂的两倍。研究背景电催化CO2转化为乙烯(C2H4)和乙醇(C2H5OH)等多碳(C≥2)产物特别受关注,但大多数体系依赖于碱性或中性电解质来促进C-C耦合,并抑制竞争性的析氢反应(HER)。阴极-电解质界面的局部碱性环境诱发碳酸盐形成,导致CO2单次转化效率较低。在中性电解槽中,碳酸盐穿过阳极释放CO2,从阳极O2流中分离CO2会产生额外的成本。在扩散层中,大块酸性电解质中的质子将局部形成的碳酸盐转化为CO2,可防止CO2交叉到阳极,但驱动高电流密度所需的高电压(约4.2 V)和有限的C2法拉第效率(FEC2)共同导致了低能源效率。为提高能源效率,应在低电流下追求高C2选择性,同时保持足够的工业应用反应速率。在中等电流密度下(100-400 mA cm-2),酸性环境(pH<1)的质子流入大于质子的局部消耗,有利于HER,并抑制C2产物的形成。降低电解质的酸度可以改善局部的碱性,但会增加溶液电阻和更高的电池电压。在不牺牲离子导电性的情况下,在催化剂-电解质界面上限制质子流入的催化剂层可提高局部碱度,有利于电合成C2。研究发现,形成的非均质薄层可以对局部pH值和阳离子环境独立的控制。图文导读当质子绝缘纳米颗粒(直径500 nm)嵌入离聚体层时,质子传输进一步限制在颗粒间距离聚体纳米通道内。催化剂表面达到pH≈12.5的碱度时,增大粒径或层厚对局部碱度影响不大。作者制备了一种分散良好的商用聚苯乙烯纳米球(PS,直径450 nm)和PFSA离聚体的混合物,并将分散体喷涂到多孔聚四氟乙烯(PTFE)基底上形成200 nm厚Cu层。水解离产生的OH−被渗透室中的循环水除去或被通过adlayer的质子中和,质子通量约束效应通过渗透液pH值的变化进行量化。图1. 控制酸性介质中的催化剂微环境作者设计了一个有序的adlayer,以抑制HER并控制C2电合成。在异质结处可形成具有-SO3H和-CF2富集畴交替层的局部有序PFSA构型,阳离子(水合H+和K+)传输被限制在亲水性层状纳米通道中,而局部产生的气体可通过定向的疏水通道扩散出去。作者合成了一种耐酸的三甲酰基苯三酚和联苯胺衍生的两性COF(Tp-COF,其中Tp为1, 3, 5-三甲酰基苯三酚),富含亚胺和羰基。亚胺基在酸性溶液(pH<6)中质子化形成正电荷位,与PFSA的-SO3–基团相互作用,增加与COF的粘附性,调节其微观结构。富电子羰基在中性和碱性(pH>6)条件下,通过互变异构和脱质子作用形成带负电荷的COF表面,有助于K+在催化剂和CO2R动力学附近的稳定。图2. COF: PFSA异质结的结构和质子通量约束特性在全电流密度范围内(100-400 mA cm−2),COF: PFSA-adlayer极大地抑制了HER(<15%),并提高了CO2R选择性(FE >85%)。FEC2值在250 mA cm−2处达到78%的峰值,表现出火山趋势。在200 mA cm−2时,FEH2被抑制到9%,FEC2达到75%,C2的局部电流密度为150 mA cm−2。当电解液酸度从pH=0.7降低到1.9时,FEC2的值基本保持不变,而FE随着K+浓度从3 M降低到0.5 M而降低,因此足够浓度的K+离子(至少2 M)对于有效合成C2必不可少。在200 mA cm−2的电解条件下,反应的FEC2在20 h内保持在75%,在电解30 h后仍为70%。图3. 催化性能在低阻流动池中,以100-300 mA cm−2的中等电流密度测试COF: PFSA-adlayer改性铜电极。在此机制下,实现了CO2R的FE超过85%,与文献基准中性和碱性介质CO2R体系的选择性相当。全电池电压范围在-3.2至-3.9 V,推导出的EEC2在-3.47 V时表现出最大值为25%,C2局部电流密度为150 mA cm−2。在此条件下操作全电池电解初始10 h测试,FEC2值保持在75%左右,全电池电压保持在-3.5 V左右,表明在该系统中生产C2的EEC2值稳定在25%左右,C2的能源效率比文献基准酸性CO2R系统提高了两倍。图4. 酸性CO2在流电池中电合成C2文献信息Conversion of CO2 to multicarbon products in strong acid by controlling the catalyst microenvironment. Nature Synthesis, 2023, DOI: 10.1038/s44160-022-00234-x.https://doi.org/10.1038/s44160-022-00234-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