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池电解液设计原则中,调整Li+的溶剂化结构是连接电解液化学和界面化学的有效途径。尽管最近提出的溶剂化调控策略能够改善电池的循环性,但一个全面的电解液设计策略仍然是必要的。图1. 对PFPN分子和Li+溶剂化结构的理论研究清华大学刘凯等报告了一种溶剂化调谐策略,利用分子立体效应来创造一个”笨重的配位”结构。具体而言,笨重的乙氧基(五氟)环三磷苯(PFPN)可以有效地与Li+配位,然后PFPN的立体阻碍随后削弱了传统溶剂(如二甲醚)的配位能力,导致Li+溶剂化结构松散,增加了Li+-阴离子和Li+-PFPN的配位可能性。由于这样的Li+溶剂化调整策略避免了现有策略(如HCE、LHCE、WSE、FWSE)中过高的盐浓度或过多的弱溶剂,这种设计的电解液表现出高的Li+导电性、优异的锂金属稳定性、均匀的锂金属沉积、高氧化稳定性和不可燃性。图2. 锂沉积/剥离性能基于这一策略,所设计的电解液产生了富含无机物的固体电解质界面(SEI)和正极-电解质界面(CEI),从而实现与锂金属负极和高压正极的良好兼容性。因此,在4.6V的超高压下,Li/NMC811全电池(N/P=2.0)在150次循环后保持了84.1%的容量保持率,工业Li/NMC811软包电池实现了495Wh kg-1的能量密度。这项研究为电解液工程的Li+溶剂化调谐提供了创新的见解,并为开发高能量的锂金属电池提供了一条充满希望的道路。图3. Li/NMC811全电池的性能Tuning the Li+ Solvation Structure by a “Bulky Coordinating” Strategy Enables Nonflammable Electrolyte for Ultrahigh Voltage Lithium Metal Batteries. ACS Nano 2023. DOI: 10.1021/acsnano.3c02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