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实验顶刊集锦:Angew、AM、AFM、ACS Catalysis、Small等成果精选! 2023年10月13日 上午12:33 • 头条, 百家, 顶刊 • 阅读 9 1. Angew. Chem. Int. Ed.:碳负制氢策略:CO2选择性捕集制氢 开发将制氢与二氧化碳捕获和利用相结合的新型碳负制氢路线是非常必要的。基于此,北京化工大学冯俊婷教授(通讯作者)等人构建了碳酸盐型CuxMgyFez层状双氢氧化物(LDH),然后以甘油氧化为驱动力进行层间CO32-还原的光催化反应,诱导LDH层上的电子储存。在预储存电子的参与以及H2O存在下,CO2被捕获以回收层间CO32-,同时产生等量的H2。在光催化反应过程中,Cu0.6Mg1.4Fe1表现出1.63 mmol/g的CO释放量和3.81 mmol/g的二羟基丙酮产率。在碳负H2生产过程中,它显示出1.61 mmol/g的CO2捕获量和1.44 mmol/g的H2产率。 作者使用Cu0.6Mg1.4Fe1作为模型进行了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考虑了三个候选的氧空位构型,由Cu、Mg和Fe阳离子配位的氧原子(羟基)最容易逃逸并形成氧空位缺陷,最小的氧空位形成能(Ef)为0.34 eV。因此,在M(OH)6八面体中用Cu取代部分Mg将促进氧空位的形成。 本文进一步研究了光催化反应的可能路径:CO32-→CO3*→CO3H*→CO3H2*/CO2*→COOH*→CO*→CO。分别采用Cu和Fe阳离子作为活性位点,CO2*路径(蓝线)始终是Cu和Fe位点上的优势路径。此外,COOH*的形成是Cu位点上的决速步,ΔG为0.68 eV,而CO*的解吸是Fe位点上的决速步,ΔG为0.37 eV。较低的反应能垒表明Fe是光还原的主要活性位点。 本文进一步考虑了碳负制氢的吉布斯自由能,计算结果表明,CO2分子被吸收到Fe位点上并被捕获到层间,在H2O的存在下生成CO32-,同时伴有等量的H2生成。耦合过程始终遵循反应方程式2M(n-1)++H2O+CO2→2Mn++H2+CO32-。计算出的平均自由能为-0.41 eV,表明耦合过程在环境温度和压力下是自发的。上述结果说明了CuxMgyFez催化剂中Cu和Fe阳离子的影响,并预测了光催化反应以及碳负制氢的可行性。 A Carbon-Negative Hydrogen Production Strategy: CO2 Selective Capture with H2 Production. Angew. Chem. Int. Ed., 2023, DOI: 10.1002/anie.202216527.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2216527. 2. Angew. Chem. Int. Ed.:通过串联催化加速CO的转移和溢出 铜基催化剂已被广泛应用于电还原二氧化碳(CO2ER)反应中。然而,CO2在铜表面活化的高能垒是对高催化效率和产物选择性的一个挑战。基于此,浙江大学侯阳研究员(通讯作者)等人报道了一种原位*CO生成和溢出策略,通过在具有方钠石拓扑结构的吡啶氮富集碳载体上掺杂单原子镍(Ni-SOD/NC),该碳载体作为供体向相邻的铜纳米颗粒(Cu NPs)提供*CO中间体。在-0.72 V的低电位下实现了62.5%的高C2H4选择性和160 mA cm-2的工业级电流密度。 为了阐明Ni-SOD/NC的高*CO供应能力,作者对邻近NiN3位点的不同种类的N原子的影响进行了理论研究。构建了四种可能的模型,分别为NiN3、NiN3/PDN、NiN3/GN和NiN3/PRN(PDN、GN、PRN和分别代表吡啶N、石墨N和吡咯N)。 对于NiN3/PRN和NiN3/PDN,从*CO2到*COOH中间体的自由能分别为0.14和0.10 eV,证明吡啶N比吡咯N更有利于*CO2质子化生成*COOH。此外,NiN3、NiN3/GN、NiN3/PRN的*CO解吸自由能分别为1.46、1.81和1.29 eV,均高于NiN3/PDN(1.09 eV),表明吡啶N也促进了*CO的解吸步骤,有利于CO2ER的催化。 本文还计算了*H吸附的吉布斯自由能来评估HER活性。与NiN3(0.27 eV)、NiN3/GN(0.28 eV)和NiN3/PRN(0.34 eV)相比,氢气生成在NiN3/PDN上被明显抑制。NiN3/PDN显示出最正的UL(CO2)-UL(H2)值,表明其具有最高的CO选择性。此外,*CO从NiN3/PDN解吸并转移到Cu表面的能垒低于直接从NiN3/PDN解吸到气相,进一步证明Ni-SOD/NC上的*CO脱附增加了Cu表面的*CO覆盖率,从而促进了C2H4的生成。 Accelerated Transfer and Spillover of Carbon Monoxide through Tandem Catalysis for Kinetics-boosted Ethylene Electrosynthesis. Angew. Chem. Int. Ed., 2023, DOI: 10.1002/anie.202215406.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2215406. 3. ACS Catal.:用于含O2条件下CO有效还原NO的Ag/WO3单原子催化剂 开发高效的CO选择性催化还原NOx(CO-SCR)催化剂是该技术商业化的关键挑战。成本相对较低的银基催化剂很有前途,但该反应效率不够高。基于此,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苏发兵研究员,徐文青研究员,北京工商大学纪永军教授,中国石油大学李振兴教授(共同通讯作者)等人报道了在有序的介孔WO3上原子分散的Ag可以作为用于含O2条件下的CO-SCR的高活性催化剂,通过改变Ag前驱体的量,可以改变与O原子配位的Ag原子的局域环境。 作者分别构建了0.3Ag/m-WO3、5Ag/m-WO3和0.3Ag/non-m-WO3三种催化剂模型,Ag原子的Bader电荷分别为+0.82|e|、+0.21|e|和0.00|e|。较大的Bader电荷值表明,0.3Ag/m-WO3催化剂中的Ag活性中心处于较正的氧化状态。整个CO-SCR反应为一个六步过程,N2O*形成后的CO*吸附是5Ag/m-WO3和0.3Ag/non-m-WO3上的决速步,能垒分别为1.51和1.63 eV,而0.3Ag/m-WO3可以有效地促进这一步骤,能垒仅为0.76 eV,这表明该催化剂可以优化中间产物的吸附能,并具有优于其它两种催化剂的内在的CO-SCR活性。 投影态密度(PDOS)图表明,与5Ag/m-WO3和0.3Ag/non-m-WO3相比,0.3Ag/m-WO3中Ag原子的d带中心更接近费米能级。0.3Ag/m-WO3中较高的d带中心导致空反键态,并增加了与吸附物的键合强度。晶体轨道哈密顿布居(COHP)分析表明,0.3Ag/m-WO3的-ICOHP值比其他两种催化剂都要大,进一步揭示了其较强的化学键合强度。因此,CO可以在0.3Ag/m-WO3的催化剂上更有效地还原N2O*中间体,从而使其具有最高的CO-SCR活性。 Tailoring the Electronic Structure of Single Ag Atoms in Ag/WO3 for Efficient NO Reduction by CO in the Presence of O2. ACS Catal., 2023, DOI: 10.1021/acscatal.2c05048.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catal.2c05048. 4. Small:Ru基催化剂在碱性析氢中的电子结构依赖性水解离路径 Ru基催化剂具有良好的析氢活性,有望在碱性析氢反应中替代Pt,而不同Ru物种在水解离路径和反应原理上的深刻来源和内在因素仍不明确。基于此,四川大学赵长生教授,程冲研究员,李爽研究员(共同通讯作者)等人报道了Ru基催化剂在碱性介质中水解离路径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在复杂配位环境中的独特电子结构。理论计算表明在Ru纳米团簇和单原子位点边界处离域-局域共存的调制电子结构对水解离路径有很大的影响,推动H2O*的迁移和结合方向,从而增强了解离动力学。 作者构建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Ru催化位点,分别是同时具有纳米团簇和单原子的复杂Ru位点(Run-Rus/NC)、Ru纳米团簇(Run/NC)和Ru单原子(Rus/NC)。计算结果表明,在Run-Rus/NC上存在三种不同电子态的Ru原子,即电子充足的Rua(0 |e|)、轻微电子损失的Rub(0.2|e|)和严重电子损失的Ruc(0.9 |e|)。 分波态密度(PDOS)图表明,Ru纳米团簇与Ru单原子的缔合在其边界产生了离域-局域共存的调制电子结构。Run-Rus/NC表面显示出最强的总吸附能(site 2更易吸附OH*,site 4更易吸附H*),因此,在水解过程中,Ru纳米团簇和单原子位点之间可能存在协同效应。 本文进一步研究了不同Ru位点上H2O解离的反应路径,与Run/NC和Rus/NC相比,Run-Rus/NC具有最低的反应能垒,计算的吉布斯自由能也得出类似的结论。提出一种可能的碱性HER路径,包括三个步骤:(i) H2O吸附在Rus位上;(ii) H2O*从Rus位迁移到Run和Rus之间的界面;(iii) Ru纳米团簇和单原子的协同效应促进了HO-H键的快速断裂。Run-Rus/NC调节了H2O的吸附能,结合了Ru纳米团簇和单原子对OH*和H*物种的不同偏好,从而实现了H2O的有效解离。 Electronic Structure-Dependent Water-Dissociation Pathways of Ruthenium-Based Catalysts in Alkaline H2-Evolution. Small, 2023, DOI: 10.1002/smll.202206949.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smll.202206949. 5. Adv. Mater.:用富含氧空位的RuO2亚纳米皮肤修饰Ru可激活卓越的双功能性以实现pH通用整体水分解 水电解有望吸收可再生的中间能源电力,用于绿色H2生产。然而,目前Ir/Ru基化合物的基准阳极催化剂存在严重的抗溶解性问题。基于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章根强教授(通讯作者)等人报道了一种有效的修饰策略,将富含氧空位的亚纳米RuO2皮肤修饰在相互连接的Ru团簇/碳混合微片(Ru@V-RuO2/C HMS)上,不仅可以继承Ru的高HER活性,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也能激活优异的OER催化活性。 作者构建了Ru(001)表面、RuO2(110)表面、Ru(001)与富含氧空位的RuO2(110)的异质结构(Ru@V-RuO2)作为计算模型。Ru@V-RuO2表面更接近零的氢吸附自由能(0.12 eV)意味着氢的加速解吸,表明其HER活性更好。此外,Ru@V-RuO2表面更负的水分子吸附能(-0.77 eV)表明其比Ru(-0.68 eV)更适合水分子吸附。 本文进一步计算了RuO2和Ru@V-RuO2表面OER的吉布斯自由能,该过程是连续的四质子耦合电子转移步骤,涉及OH*、O*和OOH*中间体。对于RuO2来说,O*→OOH*(第三步)为决速步,需要克服1.01 eV的能垒。而Ru@V-RuO2的决速步为OOH*→O2(第四步),能垒为0.69 eV,这表明Ru@V-RuO2的OER活性大大提高。分波态密度(PDOS)图表明,Ru的d带中心从-1.98 eV(RuO2)到-2.09 eV(Ru@V-RuO2)的负移,导致Ru@V-RuO2表面和吸附中间体之间的化学键变弱,在理论上优化了吸附自由能,实验上降低了过电位。 Arming Ru with Oxygen Vacancy Enriched RuO2 Sub-nanometer Skin Activates Superior Bifunctionality for pH-Universal Overall Water Splitting. Adv. Mater., 2023, DOI: 10.1002/adma.202206351.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epdf/10.1002/adma.202206351. 6. Adv. Mater.:β-Ni(OH)2电极的S物种激发的高价Ni2+δ选择性氧化5-羟甲基糠醛 从5-羟甲基糠醛(HMF)到2,5-呋喃二甲酸(FDCA)的传统氧化过程需要使用贵金属催化剂,且需要较高的压力(1-40 bar)和温度(50-160°C)条件。基于此,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严雅副研究员,王现英研究员,华中科技大学夏宝玉教授(共同通讯作者)等人报道了NiSx修饰的β-Ni(OH)2电极对5-羟甲基糠醛的选择性氧化(HMFOR),其选择性、转化率和法拉第效率分别为99.4%、97.7%和98.3%。NiSx的修饰将在重建的δ-Ni(OH)2电极中激发出高价Ni2+δ物种,这是HMFOR的真正活性物种。 作者使用DFT计算研究了Ni-OH的脱氢动力学,在S-Ni-OH、Ni3S2-OH-Ni和Ni6S4-OH-Ni的配位条件下,三者的脱氢自由能分别为4.38、3.73和2.52 eV,而β-Ni(OH)2的脱氢自由能为4.64 eV。这一结果表明,NiSx的引入可以显著地促进脱氢动力学。也就是说,Ni3S2的形成促进了β-Ni(OH)2向实际催化相NiOHO的转变。 作为HMFOR的关键步骤,HMF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对其与中间体NiOHO的自发反应非常重要。NiSx可以改变HMF的吸附行为,掺杂S有利于HMF的吸附。单原子S掺杂对吸附能力的影响很小,而Ni3S2基团的形成对HMF的吸附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在Ni6S4/NiOHO上,表面脱氢O位和Ni6S4中配位不饱和的Ni作为HMF的双重吸附中心。与NiSx/β-Ni(OH)2催化剂相比,脱氢结构NiSx/NiOHO对HMF的吸附更有利,说明脱氢相可能是催化剂的实际催化中心。 S Species-Evoked High-valence Ni2+δ of the Evolved β-Ni(OH)2 Electrode for Selective Oxidation of 5-hydroxymethylfurfural. Adv. Mater., 2023, DOI: 10.1002/adma.202211177.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epdf/10.1002/adma.202211177. 7. Adv. Funct. Mater.:岛状单原子钴催化剂对电荷捕获的调制以增强类光芬顿反应 复合材料光催化依靠金属助催化剂与光敏剂(半导体)之间的界面电子转移来实现载流子的空间分离。基于此,阿德莱德大学段晓光研究员,浙江师范大学吴西林副教授(共同通讯作者)等人在Co-CN单原子催化剂(SACs)和石墨氮化碳(g-C3N4)之间构建了一种巧妙的异质结,用于多相类光芬顿反应。在异质结内建电场的驱动下,促进了光生载流子的分离和迁移,导致了电子从g-C3N4到Co-CN SACs的快速转移。 作者通过DFT计算揭示了面内异质结构的电子结构和电子转移行为。从g-C3N4的总态密度(TDOS)可以观察到价带顶(VB)和导带底部(CB)之间有很大的能隙。而SA-Co-CN/g-C3N4的TDOS显示出较窄的带隙,VB跨过费米能级,有利于电子在能级之间的跃迁。从SA-Co-CN/g-C3N4的TDOS可以观察到SA-Co-CN和g-C3N4之间电子轨道的强杂化,这意味着很容易跨越异质结进行电荷转移。 此外,本文通过Bader电荷分析计算了g-C3N4和SA-Co-CN/g-C3N4在一次额外的e–或h+注入后的电荷分布,对于原始的g-C3N4,空穴只聚集在N原子上(0.94 h+),而电子主要分布在C原子上(0.26 e–)和N原子上(0.57 e–)。 对于SA-Co-CN/g-C3N4,电子和空穴主要分布在C原子(0.66 e–和0.63 h+)和N原子(0.33 e–和0.31 h+)上,表明SA-Co-CN/g-C3N4中的载流子更加离域。更有趣的是,电子和空穴分别聚集在SA-Co-CN(0.52 e–和0.43 h+)和g-C3N4(0.47 e–和0.51 h+)区域,这表明SA-Co-CN和g-C3N4异质结之间存在有效的电荷分离。因此,异质结中有效的电荷离域和分离必将提高SA-Co-CN/g-C3N4的光催化性能。 Modulation of Charge Trapping by Island-like Single-Atom Cobalt Catalyst for Enhanced Photo-Fenton-Like reaction. Adv. Funct. Mater., 2023, DOI: 10.1002/adfm.202208688.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adfm.202208688. 8. Adv. Funct. Mater.:富勒烯晶格限域Ru纳米颗粒与单原子协同促进电催化析氢反应 设计和制造高效、低成本、大电流输出的适用于工业制氢的电催化剂是当前水电解技术的发展趋势。基于此,陕西科技大学冯永强副教授,黄剑锋教授,曹丽云教授(共同通讯作者)等人利用3D晶体富勒烯网络(CFN)的晶格限域原位还原效应,通过溶剂热裂解过程捕获Ru纳米颗粒(NP)和单原子(SA)。优化后的产物(RuNP-RuSA@CFN-800)对碱性析氢反应具有良好的电催化性能。 作者分别构建了RuNP-RuSA@CFN, RuSA@CFN, and RuNP@CFN三种催化剂模型。从动力学的角度计算了RuNP-RuSA@CFN的水解离步骤的过渡态能垒为0.36 eV,远低于RuSA@CFN(0.57 eV)和RuNP@CFN(0.85 eV)。因此,RuNP-RuSA@CFN应该是这三种结构中最好的HER电催化剂。 电荷密度差分图表明,对于RuNP-RuSA@CFN来说,电子明显从H上耗尽,主要聚集在相邻的Ru原子上,表明在NP的协助下形成了弱的O-H键,这可以促进水的解离过程。此外,与RuSA@CFN(-1.40 eV)和RuNP@CFN(-1.50 eV)相比,吸附了水的RuNP-RuSA@CFN的态密度(DOS)具有较高的d带中心(-1.33 eV)。d带中心越接近费米能级,说明对水的吸附能力越强,对水的解离越有利。总之,RuNP-RuSA@CFN中Ru NP和SA之间的协同作用从热力学和动力学的角度降低了反应能量,这是碱性HER活性增强的根源。 Fullerene Lattice-Confined Ru Nanoparticles and Single Atoms Synergistically Boost Electrocatalytic 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 Adv. Funct. Mater., 2023, DOI: 10.1002/adfm.202213058.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fm.202213058. 原创文章,作者:Gloria,如若转载,请注明来源华算科技,注明出处:https://www.v-suan.com/index.php/2023/10/13/dcc8ebd97b/ 催化 赞 (0) 0 生成海报 相关推荐 叶汝全团队Nature Catalysis:给单原子催化剂施加一点应变,效果更好! 2023年10月1日 安徽大学,今日重磅Science! 2023年12月28日 许武AEM:新发现!不燃安全电解液可能并不安全! 2023年10月1日 知乎热议||读博的压力究竟有多大?看完,你还会选择读博吗? 2023年10月12日 姚建年院士/王熙ACS Energy Lett.:低极化Li-CO2电池中W-O键打破碳酸盐的稳定三角 2023年10月16日 包信和院士/潘秀莲,最新JACS! 2024年1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