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Nat. Nanotechnol.,刚柔并济另一种玩法!全有机锂保护层!

研究背景

锂金属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有望成为下一代电池,目前产业界也正在对锂金属电池进行积极的研发和布局。但是锂金属电池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
由于其超高化学反应性,锂金属阳极可以很容易地与有机电解质反应,在表面产生共形固体电解质间相(SEI),这可以稳定锂金属阳极并避免进一步的寄生反应。不幸的是,原位形成的SEI层可能导致不均匀的Li+通量和局域SEI的持续开裂,新鲜的Li表面暴露在电解质下。因此,不均匀的锂沉积和电解质消耗逐渐提高,最终导致低库仑效率和快速电池故障。
在下一代电池所需的高电流密度和大面积容量下,这些问题严重恶化;特别是,在这种情况下,内部短路可能是由锂枝晶引起的,导致严重的安全隐患。因此,开发替代人工保护层以取代原生SEI以实现稳定的锂金属阳极至关重要。

研究成果

中山大学Nat. Nanotechnol.,刚柔并济另一种玩法!全有机锂保护层!
近日,中山大学吴丁财教授和刘绍鸿副教授等人在Nat. Nanotechnol.上发表最新工作,A robust all-organic protective layer towards ultrahigh-rate and large-capacity Li metal anodes,开发了一种坚固的全有机的锂保护层,来实现高倍率和大容量的锂金属电池。
为什么要开发坚固的全有机保护层呢?
(1)无机层因其高Li+导电性和高机械模量而具有吸引力,而其本质上脆性和与锂金属阳极的界面接触薄弱,锂枝晶沿晶界的生长,仍然是不可避免的问题。
(2)具有高柔韧性的软聚合物可以更好地覆盖锂金属阳极,并适应循环过程中发生的体积变化,但其机械鲁棒性不足以抑制枝晶的传播。
(3)无机纳米填充物纳入聚合物基质的“刚柔并济”策略,结合了两个组件的优点。但是,无机材料容易在聚合物基质中聚集,导致机械强度和离子通量分布不均匀(图1a)。此外,无机材料损害了电池的能量密度。
中山大学Nat. Nanotechnol.,刚柔并济另一种玩法!全有机锂保护层!
图1. 人工SEI层的结构和镀Li行为示意图
在此,作者首次报告了一类坚固的全有机薄膜作为人工保护层,以便在高电流密度和大面积容量下实现长期的锂电镀/剥落循环(图1b)。这种新型全有机人工保护层的关键是使用聚(低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甲酯接枝的超交联聚(4-氯甲基苯乙烯)(xPCMS-g-PEGMA)纳米球作为多孔纳米填充物,以增强单离子导电锂化萘酚(LN)薄膜。得益于刚性超交联骨架,超交联聚(4-氯甲基苯乙烯)(xPCMS)内核可以大大提高LN薄膜的机械鲁棒性,而多孔聚合物结构使由此产生的人工保护层重量轻,以及足够的离子扩散通道。
此外,毛状聚(低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甲酯(PEGMA)链有利于xPCMS-g-PEGMA纳米填料与LN的均相复合,LN聚合物使保护层具有良好的结构完整性。在Li+转移数较高的情况下,可以促进均匀高效的Li+扩散。
因此,这种xPCMS-g-PEGMA/LN保护的锂阳极可以使对称电池以10 mA cm−2的超高电流密度循环长达9100 h(>1年)。值得注意的是,在10 mAh cm−2的高面积容量下和10 mA cm−2的情况下,可以实现前所未有的循环性(2800小时)。此外,当与高负载阴极(21.6mg cm−2,~4 mAh cm−2)配对时,xPCMS-g-PEGMA/LN保护的薄锂阳极(~10 mAh cm−2)也与裸锂阳极相比,电池稳定性也大大提高,这表明了其在锂金属电池中的实际应用前景。
中山大学Nat. Nanotechnol.,刚柔并济另一种玩法!全有机锂保护层!
图2. 人工保护层的特性
中山大学Nat. Nanotechnol.,刚柔并济另一种玩法!全有机锂保护层!
图3. 金属锂阳极的电化学性能
中山大学Nat. Nanotechnol.,刚柔并济另一种玩法!全有机锂保护层!
图4. 对称Li|Li电池的电化学性能
中山大学Nat. Nanotechnol.,刚柔并济另一种玩法!全有机锂保护层!
图5. 原位观察锂沉积行为
中山大学Nat. Nanotechnol.,刚柔并济另一种玩法!全有机锂保护层!
图6. Li/LFP全电池的电化学行为

总  结

作者沿用了“刚柔并济”的思路,但是在“刚”的部分,作者利用了有机的颗粒来实现对无机颗粒的替代,在有机颗粒上还修饰了接枝,这种结构不仅降低了人工保护层的重量,还有利于“刚”性颗粒与“柔”性基质的完美复合,使得人工保护层能够均匀的调节Li+的迁移和扩散,防止了枝晶的形成。

原文链接

Li, S., Huang, J., Cui, Y. et al. A robust all-organic protective layer towards ultrahigh-rate and large-capacity Li metal anodes. Nat. Nanotechnol. (2022).
https://doi.org/10.1038/s41565-022-01107-2

原创文章,作者:v-suan,如若转载,请注明来源华算科技,注明出处:https://www.v-suan.com/index.php/2023/10/14/079b20ae52/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