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航郭林,最新PNAS!

北航郭林,最新PNAS!
基于高效绿色的电化学策略生产高附加值化学品被认为是可能代替传统的化石燃料生产技术的理想方法。尿素是养活世界上一半以上人口的重要农业肥料,并且也是工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反应原料。
目前其工业生产工艺主要依靠高耗能高污染的Haber-Bosch法合成氨技术和Bosch-Meiser法合成尿素技术。如果使用电化学的方法同时固定N2和CO2,通过C-N偶联,可以实现水中尿素的直接电化学合成,上述问题将得到解决。
然而,传统Bi基催化材料在CO2还原反应中更倾向生成单碳产物HCOOH,而不是尿素合成的关键中间产物*CO。在此基础上,能否通过调制Bi的p轨道来改变CO2还原的反应路径,获得更多的*CO用以C-N耦合合成尿素呢?
成果简介
近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郭林教授课题组等人利用非晶SbxBi1-xOy团簇作为电催化剂成功实现了CO2和N2的高效C-N偶联合成尿素。提出利用Sb的掺杂实现对Bi p轨道的有效调制,使高活性的Bi(II)位点能够有效地将电子注入至N2,并且进一步优化了限速步骤中间产物的对称性来促进C-N偶联过程。该策略为设计高性能气体还原型催化剂材料提供了思路,同时也为二氧化碳回收为高附加值化学品提供借鉴。
图文导读
北航郭林,最新PNAS!
图1. DFT对催化步骤的计算及非晶SbxBi1-xOy团簇的形貌表征
本工作从理论计算出发,发现BiOx催化剂进行尿素合成的主要决速步骤是C-N偶联过程。通过Sb元素的掺入可以有效的降低热力学反应自由能,与BiOx(1.92 eV)相比,在SbxBi1-xOy(1.03 eV)上尿素合成的决速步骤自由能显著降低(图1A和B)。基于此,实验人员通过精确地控制水解速率,在石墨烯的表面上成功负载了非晶SbxBi1-xOy团簇(图1C-E)。
北航郭林,最新PNAS!
图2. 非晶SbxBi1-xOy团簇的尿素合成性能
实验中发现,非晶SbxBi1-xOy团簇对CO2和N2的化学吸附能力明显优于BiOx催化剂(图2A)。在-0.3 V vs. RHE的较小电位获得了307.97 μg h-1mg-1cat的尿素产率,和10.9%的法拉第效率,是非晶BiOx团簇催化剂尿素产率的4.8倍,法拉第效率的11.1倍(图2B-E),且具有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图2F)。
北航郭林,最新PNAS!
图3. 非晶SbxBi1-xOy团簇催化剂在尿素合成过程中的原位XAFS测试
为了进一步探究Sb元素掺杂的影响,实验人员利用原位XAFS测试分别对非晶BiOx和非晶SbxBi1-xOy催化剂尿素合成过程中催化剂的结构变化进行表征(图3)。
从XAFS的近边结果可以发现在未掺杂Sb时,非晶BiOx催化剂中Bi元素的价态在催化反应过程中持续下降到接近0价,并且通过R空间的拟合可以发现Bi-O键逐渐消失,说明非晶BiOx团簇在反应过程中的稳定价态接近0价并且团簇会在催化反应过程中团聚成低价的颗粒(图3A-C)。而引入Sb的非晶SbxBi1-xOy团簇催化剂中Bi元素的价态在催化反应过程中会逐渐稳定在Bi(II)中间价态,并且通过R空间的拟合可以发现Bi-O键在催化过程中一直保持有较高的比例(图3D-G)。
这说明了Sb的引入可以有效地稳定非晶BiOx团簇的电子和几何结构。在维持了高活性的Bi(II)位点的同时,防止了团簇在反应过程中发生团聚(图3H)。
北航郭林,最新PNAS!
图4. 非晶SbxBi1-xOy团簇催化剂在尿素合成过程中的原位拉曼光谱测试及理论计算
实验人员进一步分析了该新型催化体系下的反应机制。电化学尿素合成反应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CO2还原成*CO,第二个阶段为C-N偶联;第三个阶段为中间产物的质子化过程(图4A)。
通过DFT计算和原位拉曼光谱证明了Sb的引入有效的调控了Bi的p轨道,从而改变了CO2的化学吸附几何构型,从O-连接(路径1)转变为C-连接(路径2),从而避免了单碳产物路径,实现了高效的尿素合成(图4B-C, 图5)。受调制的Bi(II)位点可以有效地将电子注入N2,改变了限速步骤处中间产物的轨道对称性以促进C-N偶联(图4D-F)。
北航郭林,最新PNAS!
图5. Sb的掺杂对非晶BiOx催化剂中在电化学二氧化碳还原反应中的路径影响
总之,本工作提出利用同族Sb元素调制非晶BiOx中Bi元素的p轨道,从而在材料表面产生了大量低价高活性Bi位点,进而优化了催化反应路径实现了高效的尿素合成。实验所制备的非晶SbxBi1-xOy团簇在-0.3 V vs. RHE的电位获得了307.97 μg h-1 mg-1cat的尿素产率,和10.9%的法拉第效率。该项研究为进一步开发用于需要C-N偶联的多电子、多步骤反应的高效催化剂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新思路。
文献信息
原文链接:
Efficient C–N coupling in the direct synthesis of urea from CO2 and N2 by amorphous SbxBi1-xOy cluster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23, 120 (39) e2306841120
DOI: 10.1073/pnas.2306841120

原创文章,作者:菜菜欧尼酱,如若转载,请注明来源华算科技,注明出处:https://www.v-suan.com/index.php/2023/10/14/0b7b11f97b/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