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月登上CNS的高校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这5所高校作为唯一通讯单位发表研究成果,实力不俗。// 浙江大学7月13日,浙江大学化学系唐睿康教授、刘昭明研究员合作团队的研究成果在Nature刊出。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新物质,将有机化合物与无机离子化合物在分子尺度融合在一起,完美地实现了硬度与弹性在同一物质中的“兼容”,同时还能像塑料那样拥有可塑性。唐睿康和刘昭明团队(图源:浙江大学)此前科学界主要通过将有机物与无机物混合在一起来尝试折中两种物质的性能,在微观尺度上有机物和无机物仍然是相对独立的存在。而这次浙大团队首次在分子级别上实现有机化合物与无机离子化合物的结合,得到了一种性质完全不同于以往材料的新物质。团队将这种新物质命名为“弹性陶瓷塑料”。论文第一作者为化学系博士生方威风,共同通讯作者为唐睿康和刘昭明。研究工作获得浙江大学慕昭博士,博士生何彦、孔康任,华东师范大学姜凯副研究员的支持。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的资助。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3-06117-1// 复旦大学7月27日,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IRDR国际卓越中心王戎团队在Nature发表题为 “Accelerating the energy transition towards photovoltaic and wind in China”的研究论文,首次从能源系统统筹的角度提出了中国加速发展光电和风电、实现2060年碳中和目标的最优路径,并揭示了中国太阳能和风能资源的潜力和成本。我国实现2060年碳中和的电力系统转型路径(图源:复旦大学)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博士研究生王怡静为论文第一作者,青年研究员王戎为通讯作者,复旦大学张人禾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建民教授(欧洲科学院院士)、汤绪教授、王琳教授为重要共同作者,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法国气候变化中心、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塞浦路斯研究所气候与大气研究中心、西班牙全球生态研究所为重要合作单位。该项工作得到了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3-06180-8// 西北工业大学7月28日,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纳米能源材料研究中心李炫华教授团队在Science发表题为“In situ photocatalytically enhanced thermogalvanic cells for electricity and hydrogen produc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提出光催化增强热电材料的多功能器件设计思路,解决了热化学电池长期面临的电解质离子大浓差难以构建的关键难题,实现了功能器件电能和氢能的协同制备,为未来多元化能源的有效开发和创新设计提供了核心关键技术。这也是西北工业大学2023年的第2篇Science。李炫华团队(图源:西北工业大学)西工大2019级博士研究生王一瑾为论文的第一作者,李炫华教授为论文的唯一通讯作者。特拉华大学魏秉庆教授、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安娜博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黄文静博士为论文的共同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交流项目、面上项目,陕西省杰出青年基金,深圳市科创委重点项目,西北工业大学310项目,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课题、测试中心的资助支持。该研究的有效开展离不开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纳米能源材料研究中心的平台支持。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org/doi/full/10.1126/science.adg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