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简介在电催化CO2还原反应中,Cu被认为是形成C2产物的最佳催化剂之一,但它经常受到有限的产物选择性的影响,包括乙醇与乙烯的竞争。天津大学马新宾教授、张生教授,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Thomas J. Meyerd教授等人描述了系统设计的基于Cu/Au异质结的双金属电催化剂,在超过500 mA cm-2电流密度下对乙醇的法拉第效率为60%。在改性催化剂中,乙醇与乙烯的比值比Cu催化剂提高了200倍。在原位条件下的ATR-IR测量和计算模拟表明,Cu/Au异质结处CO2的还原主要是由中间OCCOH*的产生所主导。而这是CO2整体不对称电加氢生成乙醇而不是乙烯的关键因素。相关工作以《Asymmetrical electrohydrogenation of CO2 to ethanol with copper–gold heterojunctions》为题在《PNAS》上发表论文。图文导读先前的报道表明乙烯是Cu上的主要C2产物。一些文献也报道CO是CuAu合金上的主要产物。少量文献报道双金属CuAu催化剂中也含有微量乙醇产物。在本研究中,对Cu/Au异质结、Cu和CuAu合金进行了电催化CO2还原反应性能的比较。图1. 理论计算图1A显示了CuAu、Cu/Au与Cu在CO2还原过程自由能变化。从结果来看,CO是制备非甲酸产物的关键中间体。在CuAu表面,CO*结合相对较弱,而CO*在Cu和Cu/Au上的吸附更为有利。由CO生成OCCO*和HCO*的反应途径如图1B所示。Cu和CuAu的数据表明,作为中间体的HCO*与OCCO*的相对能量分别为1.79和1.38 eV。在Cu/Au异质结上,CO直接耦合是有利的(ΔG=0.52 eV)。通过中间产物CHOCHO*偶联成2HCO*,更容易在Cu上制备C2H4。Cu/Au界面通过中间产物OCCOH*的不对称氢化反应生成C2H5OH。在Cu/Au和Cu上将CO2还原为乙烯和乙醇的自由能分布如图1C和d所示。如图1C所示,反应路径包括在Cu/Au异质结处产生C2H5OH的中间OCCOH*。Cu/Au界面的反应性如图1E所示。在Cu/Au表面,基于OCCO*的不对称吸附,C2H5OH在Cu/Au上的选择性生成。中间产物中,一个碳原子与Au结合,另一个碳原子与Cu结合,对Cu的吸附能增强。位点之间的联合作用导致碳原子上的OCCO*优先加氢,一旦它与Cu结合,生成中间产物OCCOH*。在整个反应过程中,不对称的电加氢反应会生成OCCH3中间体。后者决定了主要产物——乙醇。在该方案中,Cu/Au异质结在CO2还原过程中对乙醇的生成起主要作用。图2. Cu/Au异质结催化剂通过精心设计的带正电荷的Cu纳米颗粒和带负电荷的Au纳米颗粒静电自组装制备了Cu/Au异质结,如图2A所示。如图2B所示,Cu和Au粒子的原子排列在界面处交叉,进一步的EDX分析表明,Cu和Au之间存在明显的界面连接,这与串联Cu/Au界面合成过程中形成Cu/Au异质结相一致。图2C-F中的TEM图像显示,合成的对照样品包括Au、Cu和CuAu合金以及孤立的Cu-Au复合材料,均负载在碳载体上。图3. 在H型电解槽下的CO2RR性能在饱和CO2的0.1 M KHCO3水溶液的H型电解槽中研究了各样品的电催化CO2还原性能。在Au和CuAu合金和孤立Cu-Au混合物上,CO是主要产物,C2H4是Cu催化表面上的主要产物。乙醇是Cu/Au异质结上的主要C2产物,乙醇的最大法拉第效率达到-0.8 V。Cu和孤立Cu-Au样品中均检出微量乙醇。值得注意的是,在-0.8 V时,乙醇与乙烯在Cu/Au异质结上的法拉第效率比值显著提高了200倍。后者与在Cu/Au异质结上促进乙醇生成一致。如图3B所示,在-0.8 V时,部分还原的Cu/Au异质结,乙醇的法拉第效率提高到60%。在流动电解槽中,乙醇形成的偏电流密度与应用电位的关系如图3C所示。在-0.75V条件下,Cu/Au上的乙醇偏电流密度为~300 mA cm-2,比Cu高4倍。图3D显示了在-0.75 V下,平均电流密度为~500 mA cm-2时,电极的长期稳定性超过90小时。图4. 衰减全反射红外(ATR-IR)光谱图4A显示了Cu/Au在CO2饱和的0.1 M KHCO3中的原位ATR-IR光谱。随着电位的负移,在2110 cm-1处出现谱峰,这对应CO的线性吸附(COL)。如图4A所示,位于1640和1109 cm-1的谱峰与形成的OCCOH*有关。选择具有羰基与羟基相邻的羟基丙酮(OCCOH)作为替代品,进一步证明上述谱峰的出现与关键中间体OCCOH*的形成有关。如图4B所示,在-0.4V下时,在Cu/Au异质结上检测到~1099 cm-1的谱峰与羟丙酮的C-OH拉伸振动相一致。不幸的是,水在1700-1550 cm-1范围内呈现出一个宽的O-H峰,这可能会覆盖C=O振动的信号。为了证明这一点,在D2O中对Cu/Au异质结进行了CO2RR,其中O-D弯曲峰移至约1150 cm-1。在图4C所示的D2O溶液中,仍观察到约1685 cm-1的谱峰,这与羟丙酮的C=O拉伸相一致。这表明,在图4A中,1640 cm-1处的谱峰确实来自C=O拉伸。这些结果清楚地表明,在Cu/Au异质结上CO2还原过程中,中间产物OCCOH*的形成,而在单Cu和单Au样品上未检测到中间产物。文献信息Asymmetrical electrohydrogenation of CO2 to ethanol with copper–gold heterojunctions,PNAS,2023.https://doi.org/10.1073/pnas.2214175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