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心!博士吐槽:水了这么多论文,还不是被逼的……

来源丨青塔人才

“一方面,迫于非升即走的考核要求,想尽快发些文章;另一方面,又想自己的学术水平能有所精进,沉下心来完成一两篇代表作。”

不少青年教师总有类似的矛盾心理。

然而6年的预聘考核期、35岁的“职业分水岭”,每一个“社会时钟”都好似在push着他们:

快点发论文!快点出成果!快点评职称!

扎心!博士吐槽:水了这么多论文,还不是被逼的……

图源:豆瓣

短时间内过重的科研压力不可避免会让部分青椒采取“极限操作”,“大水漫灌”。

「水了这么多“et al.”,还不是被逼的。」

不止科研     

博士越来越多,导致高校考核指标也水涨船高。

几年内主持N项国家级科研项目、获得省部级“三大奖”一等奖、项目经费达100万……

而青年教师在考核期时,不仅要完成以上高难度考核指标,还要面对学校各项行政事务,参加各类大会小会。

一天只有24小时,花在杂事上的时间多了,学术科研时间自然被挤压。

青年教师白慧慧曾介绍自己一周的时间表时说:“周一上、下午在开学校行政的会,周二下午是学院的分享会。周四上午也在开会,周五一天在弄周一开会说的我们省学科评估的表。关键是这些会中讲的很多都是废话,但是这个流程必须有。”

「高校青椒,8小时外定成败」,此言不虚。

因为法定工作时间内,青椒们可能都在开会上课,只有业余时间,才能来研究一下真正能决定自己去留的项目。

曾有青椒在某乎上吐槽自己课题组日常:周日下午去办公室,发现组内5位老师都在,其中一个老师的家在学校15公里以外。

问:今天怎么都来了?

答:趁着周末,赶紧搞一下科研

扎心!博士吐槽:水了这么多论文,还不是被逼的……

图源:小木虫

发了论文,中了青基,考核指标完成时,有青椒笑称终于体会到了「范进中举式的喜悦」

考核要求就像悬在青椒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时提醒他们:没成果,就要走。

但没时间,怎么出成果?

只能“水论文”了。

始于评价

某南方“双一流”教授,三年半时间内发表了300多篇IEEE论文,平均4天发一篇而他的主要发表期刊,是IEEE Access,被某乎网友一度称为“延毕清退的救命稻草”“有钱就能发”的水刊。

论文虽水,好处却不少。

高校科研奖金、绩效考核、职称评审指标中,可能均包含了论文数量。毕竟这是最简单、直观的数据呈现。

论文注水,归根结底是评价标准中有利可图。由此造成“唯论文”“唯数量”等不良倾向。

2018年起,政府逐步开始出台“破四唯”、“破五唯”相关改革政策。

2022年底,人社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职称评审工作的通知》,其中再次强调要合理设置论文和科研成果要求,评价标准中不得简单设立论文数量、影响因子等硬性要求,对研究系列人才,聚焦原创成果和高质量论文,注重评价原创性贡献、学术影响力和研究能力,淡化论文数量要求。

同时减少学历、奖项等限制性条件。不得将科研项目、经费数量、获奖情况、论文期刊层次、头衔、称号等作为职称评审的限制性要求。

扎心!博士吐槽:水了这么多论文,还不是被逼的……

图源:人民政府

多项政策持续出台,可以看出国家对科学评价改革的力度和重视。但是否能真正“破四唯”,还得看政策实际落实情况,以及评价标准体系重构是否科学。

近来,不少机构将多个对国人“较为友好”,有刊登特刊的出版社旗下期刊通通“拉黑”,比如Hindawi、MDPI、Frontiers等,规定此类期刊文章均不纳入科研绩效统计。

针对此举,有人认为正是“破四唯”、抵制论文“灌水”的好事。从长远来看,的确能严格监督学者发刊、有助于优化国内科研风气。

但也有不少被困在论文里的青椒,感到“雪上加霜”。

“现在大家都是拼命搞项目,发论文,虽然是4年一个聘期,但每年都有考核,计算工分,没有完成就扣发奖金。”完成教学任务,申请科研项目,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缺一不可。

减负提质

破“唯论文”“唯数量”,重点是在破“唯”,并不是不考核论文了,甚至对论文的创新性、质量有了更高要求。

如今青年教师面临的高压,“驱利”的本性仍可能使其形成新的不良倾向。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曾表示:“部分高校可能确实存在一些管理和评价的问题,使青年教师的成长发展受到限制。”

给青年科研人才减负,正当时。

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对于青年教师的高压科研困境持续关注。去年8月,科技部、教育部等5部门联合发文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以解决青年科研人员面临的崭露头角机会少、成长通道窄、评价考核频繁、事务性负担重等突出问题。

扎心!博士吐槽:水了这么多论文,还不是被逼的……

图源:人民政府

行动的主要内容便是:

逐步让青年人才挑大梁,提高其担任项目/课题负责人和骨干的比例;

给青年人才增机会,加大对青年科研人员科研的资助力度,减轻其项目申报负担;

减少对青年人才的考核,实行聘期考核、项目周期考核等中长周期考核评价,简化、淡化平时考核,在科研相关绩效考核评价中,避免简单强调成果转化数量、金额;

确保青年专职科研人员工作日用于科研的时间不少于4/5,不要求青年科研人员参加应景性、应酬性活动、列席接待性会议。

代表性成果、创新性研究,都需要时间沉淀。一蹴而就的,恐怕也只能是些“学术垃圾”。

请给青年教师多点时间,种子终成果实。

原创文章,作者:菜菜欧尼酱,如若转载,请注明来源华算科技,注明出处:https://www.v-suan.com/index.php/2023/10/14/568a8ed4c7/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