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化剂常被忽略的问题:到底怎么“算”稳定?

背景介绍

我国催化科学的快速发展,驱动了多种催化反应(ORR, OER, HER, CO2RR, NRR)的进步。目前人们已经设计和开发了多种催化剂来加快催化反应的速率,其中以过渡金属为基础的单原子催化剂(SACs)及单团簇催化剂(SCCs)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由于金属的溶解和团聚问题,催化剂的长期稳定性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催化剂的稳定性也是催化剂设计这座“大楼”的“地基”。设计高稳定性的催化剂对进一步推动催化科学的发展十分关键。而结合第一性原理计算,可以很有效的超远传统的实验试错合成模式,初步探索催化剂的稳定性。近年来,如何有效的利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来预筛选稳定的催化剂,也是理论计算科学家不断研究和发展的课题之一。

单原子催化剂的热力学稳定性
催化剂的稳定性可以从热力学和动力学两方面来进行考量,针对单原子催化剂,本文以金属原子负载在氮掺杂石墨烯表面(图1,M@NC)为例。
催化剂常被忽略的问题:到底怎么“算”稳定?
图1. 金属原子负载在氮掺杂石墨烯表面(M@NC)
就热力学而言,我们常见的计算参考值有结合能(binding energy)、形成能(formation energy)、内聚能(cohesive energy)溶解势(dissolution potential),下面让我们一一道来。
1、结合能
Eb=EM@NC − ENC − EM
Eb=EM@NC:负载了单原子催化剂的催化剂整体的能量(图1 结构的能量)
ENC:氮掺杂石墨烯的能量
EM:每个单原子的能量
Eb为负值,催化剂是热力学稳定的。
2、形成能
(简化版):Eform=EM@NC − ENC + lμC − mμN − μM
μC:碳原子的化学势,l是构建催化剂时,本征石墨烯去掉的碳原子个数(l=6),
μN:氮原子的化学势,m是氮原子个数(m=4)
μM:金属原子的化学势
化学势的计算,每种元素最稳定的物质中一个原子的能量(C最稳定物质是pristine graphene,N是nitrogen gas, 金属即为bulk metal)
其实,形成能的进阶版会更为复杂,感兴趣的可以自行研究(可参考文献Physical Review B,2009, 79,035205)
3、内聚能
Ecoh=EM-bulk/n − EM-single
催化剂常被忽略的问题:到底怎么“算”稳定?
EM-bulk:金属块体的能量,n为块体中金属原子个数
催化剂常被忽略的问题:到底怎么“算”稳定?
EM-single:一个金属原子单独优化的能量
Eb-Ecoh的差值,常被用来衡量催化剂的是否团聚,为负值,不易团聚。
4、溶解势: 
催化剂常被忽略的问题:到底怎么“算”稳定?
E0 Mz+/M:金属的标准电极电势
z: 溶解过程涉及的电子数
F: 法拉第常数
溶解势为正值,催化剂被认为是电化学稳定的。(Electrochimica Acta 2017, 250, 185–195和Phys.Chem.Chem. Phys., 2018, 20, 858)
双原子催化剂的热力学稳定性
随着实验合成技术的不断提高,双原子催化剂(BACs)被越来越多的用于催化反应中,目前实验报道的BACs如图2所示,分为同核(Homonuclear)和异核
催化剂常被忽略的问题:到底怎么“算”稳定?(Heteronuclear)双原子催化剂
图2. 同核(M2@NC)和异核(M1M2@NC)双原子催化剂
对于同核双原子催化剂结合能的算法主要为(J. Am. Chem. Soc. 2020, 142, 5709−5721):
Eb=(EM2@NC−ENC−2EM)/2
对应的溶解势的算法如下:
Usiss = U° diss− Eb/ne
diss:金属的标准电极电势
而对于异核双原子催化剂结合能的算法为(Chem. Eng. J., 2021, 413, 128027):
Eb=EM1M2@NC − ENC − EM1 –EM2
团簇(金属原子个数大于等于3)催化剂的热力学稳定性
由于笔者最近正在研究团簇催化剂,对于团簇催化剂的结合能和溶解势的计算鲜有文献报道,经过文献阅读,总结出团簇催化剂结合能和溶解势计算方法如下:
第一种Eb=(EMn@NC−ENC−nEM)/n
n为金属原子个数(和同核双原子算法类似)
第二种Eb=EM-cluster@NC−ENC−EM-cluster
EM-cluster为金属团簇的总能量(Nano. Res.2020, 13(8), 2280–2288和J. Energy Chem. 2020,54, 612-619)
第三种是笔者给作者Dr. Igor Pašti写信后,作者说明他的应用于单原子的公式(Electrochimica Acta 2017, 250, 185–195和Phys.Chem.Chem. Phys., 2018, 20, 858)也可以用于团簇催化剂,即:
Eb = Esubs+nM − (Esub+(n-1)M + EM)
第一种和第三种的结合能数值都可以带入公式
催化剂常被忽略的问题:到底怎么“算”稳定?
进行计算相应的溶解势计算(Dr. Igor Pašti)。

问题来了

问题一对于EM的计算,目前主要有两种算法,即EM-bulk和EM-single,结合能的公式里到底应该带入哪个的能量值?

笔者发现,其实两种算法文献中都有应用,使用EM-bulk计算得到的往往是正值,而使用EM-single计算得到的多为负值,负值一般会得到审稿人的认可,可是,到底哪种计算方法才是可行的呢?私以为EM-bulk更合理,横向比较就好了呀。
问题二EM-bulk/n的计算数值是否等于元素的化学势?
笔者认为这两个值是相等的,前提是EM-bulk的计算采用的是金属块体最稳定结构进行的计算
问题三:使用形成能公式Eform=EM@NC − ENC + lμC − mμN − μM计算时,大多数情况下,算出来是正值(反正我算出来基本都是正值),那催化剂就不稳定了吗?审稿人问我怎么办?
算出来正值不要怕,笔者认为正值是很正常的事情,正值并不可怕,很多文献算出来也是正值,可以把算出来的正值和实验已经合成出来的相关催化剂作比较,数值相近或小于,我们可以认为设计的催化剂就是稳定的(J. Mater. Chem. A, 2021, 9, 1240和ACS Catal. 2018, 8, 7517−7525)。
但是问题又来了,没有可比较的实验合成出来的类似的催化剂怎么办,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可能就是尽量找吧。再不然,找实验组给你合成出来吧。
问题四:对于同核和异核双金属原子,采用了两种不同的结合能计算方法,哪一种才是更合理的?同核和异核就没办法互相比较了吗?
这一个问题,笔者也没有更好的结论或文献支持,希望大家一起思考和讨论。
问题五:目前溶解势的计算方法主要有两种,第一种即Usiss = U° diss− Eb/ne (J. Am. Chem. Soc. 2020, 142, 5709−5721),第二种即

催化剂常被忽略的问题:到底怎么“算”稳定?

( Electrochimica Acta 2017, 250, 185–195和Phys.Chem.Chem. Phys., 2018, 20, 858),后者的公式里考虑了Ecoh的影响,我们应该使用哪一种?

总结展望

催化剂常被忽略的问题:到底怎么“算”稳定?

稳定性是我们设计和研究催化剂最重要的一环,而如何衡量催化剂的稳定性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同时,单纯地依靠热力学稳定性来判断催化剂稳定性是片面的,我们也应该通过动力学来衡量催化剂的稳定性。更多的关于热力学和动力学稳定性的讨论,可以参考以下文献。笔者能力有限,如果有问题和疑惑欢迎大家讨论。最近在回复审稿意见时发现了这些问题,我想它们应该也困惑着你吧。

文献信息

1. Greeley, J.; Nørskov, J. K. Electrochemical Dissolution of Surface Alloys in Acids: Thermodynamic Trends from First-Principles Calculations. Electrochim. Acta 2007, 52, 5829−5836

2. Marcus, R. A. J. Electron transfer reactions in chemistry theory and experiment. Electroanal. Chem. 1997, 438, 251.doi: 10.1016/S0022-0728(97)00091-0
3. David A.; Porter, K. E. E.; Mohamed S., Phase Transformations in Metals and Alloys, 3rd ed.; Chapman & Hall: London, 2009.
4. Mullin, J. W. Crystallization, 3rd e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1997.
5. Vej-Hansen, U. G.; Rossmeisl, J.; Stephens, I. E. L.; Schiotz, J. Correlation between diffusion barriers and alloying energy in binary alloys. Phys. Chem. Chem. Phys. 2016, 18, 3302. doi: 10.1039/c5cp04694g
6. Liang, J. S.; Zhao, Z. L.; Li, N.; Wang, X. M.; Li, S. Z.; Liu, X.; Wang, T. Y.; Lu, G.; Wang, D. L.; Hwang, B. J.; et al. Biaxial Strains Mediated Oxygen Reduction Electrocatalysis on Fenton Reaction Resistant L10-PtZn Fuel Cell Cathode. Adv. Energy Mater. 2020, 10, 2000179. doi: 10.1002/aenm.202000179

原创文章,作者:Gloria,如若转载,请注明来源华算科技,注明出处:https://www.v-suan.com/index.php/2023/10/15/29eb6af77f/

(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