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作者:李轶,刘佳
第一作者:纪之骄
近年来,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问题,通过电催化方式实现小分子转化,如电催化尿素制氢气,具有非凡的意义。尿素,无毒且来源广泛,电氧化(UOR)的理论电位较低,有望成为制氢的有效途径。
在过去的研究中,催化剂活性和稳定性一直是限制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对此,天津大学胡文平,李轶和刘佳团队等人针对尿素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尿素分子中C-N键的活化以及分子碎片对活性位点的毒化等问题,开发出三元协同催化剂(Co、V和NiS2),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ACS catalysis。
研究人员采用两步水热法成功合成相关金属硫化物,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和能谱(Mapping)等结果表明,使用不同前驱体会影响催化剂尺寸进而影响其利用率,但并不影响三元结构(NCVS)的形成。
图1 (a)NCS,NVS和NCVS的制备过程;(b)NCVS-3的SEM、(c)TEM、(d)HRTEM图像和(e)SAED图;(f)NCVS-3的SEM图像和相应元素(Ni、Co、V和S)的分布图。
X射线粉末衍射(P-XRD)、拉曼光谱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等表征技术,进一步证实了Co和V元素的成功掺杂。此外,光电子能谱(XPS)结果显示,V元素的存在,增加了Co3+的比例,起到了接收电子(from Ni to Co,further to V)的作用,从而提高Ni和Co的UOR性能。
图2 (a)H3BTC、N-BTC和一系列NCV-BTC的红外光谱图;(b)NS、NCS-6、NVS-1和一系列NCVS的XRD谱图和(c)拉曼光谱图;高分辨率XPS光谱图:(d)NS、NCS-6、NVS-1和NCVS-3的Ni 2p图;(e)NCS-6和NCVS-3的Co 2p3/2图;(f)NVS-1和NCVS-3的V 2p3/2图;(g)NS、NCS-6、NVS-1和NCVS-3的S 2p图和(h)O 1s图;(i)NCVS-3中Ni、Co和V之间的电子耦合示意图。
在接下来的电化学氧化性能测试中,不出意外,NCVS-3展现出最高的活性(143 L min-1 g-1)和最低的衰变速率(6.19% after 10 h)。并且,线性扫描伏安法(LSV)测试结果表明,Co元素的存在促进了CO电氧化,提高了催化剂抗中毒能力,揭示了V和Co的协同作用才是催化剂高稳定性能的真正原因。
图3 (a)NCVS-3在碳纸上的LSV曲线:以5 mV s−1的扫描速率,分别在1 M KOH、0.33 M尿素和1 M KOH+0.33 M尿素的电解质中;(b)NS、CS、VS和一系列最优材料(NCS-6、NVS-1和NCVS-3)的LSV曲线:以5 mV s−1的扫描速率,在1 M KOH+0.33 M尿素电解质中;(c)在电压为1.36 V(vs RHE)时,NS、NCS-6、NVS-1和NCVS-3随时间变化的电流密度曲线图;(d)计算相应的电流密度衰减率;1 M KOH+0.33 M尿素电解质条件下:(e)NCVS-3的第1、1000和2000次CV曲线对比图;(f)NS、NCS-6、NVS-1和NCVS-3在不同电位下的产氢速率图。
经动力学研究,Tafel斜率、电化学活性比表面积(ECSA)、电化学阻抗谱(EIS)和活化能等结果表明,杂原子(Co和V)的引入,加速了催化剂与尿素间的电子传输,降低了活化能(10.48 to 8.83 kJ mol-1),从而提升了催化剂的整体性能。
图4 NS、NCS-6、NVS-1和NCVS-3的(a)Tafel斜率图、(b)双电层电容(Cdl)图和(c)Nyquist图;(d)根据电流密度与逆温度的对数,推断NS、NCS-6、NVS-1和NCVS-3的活化能;(e)综合比较NS、NCS-6、NVS-1和NCVS-3试样的稳定性、jECSA、Tafel斜率、H2体积和TOF;(f)比较最近报道的一些电催化剂(球)和我们材料(星)的UOR性能。
最后,原位电化学拉曼测试结果表明,几种催化剂作用下的UOR途径基本相同。为深入了解催化途径和各组分催化作用机制,结合原位电化学质谱同位素示踪实验和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揭示了三元协同的优越性。详细结果如下:V元素降低Co元素和Ni元素的电子密度,有利于N-H的断裂(图5,(I → II));Co元素稳定了羰基,利于Ni元素与N元素的结合,经N-N偶联,让C-N键断裂变得更容易,并且加速CO氧化,使催化剂活性得到快速恢复;S元素作为不可或缺的一环,因其与O元素的π−π共轭作用,有效促进CO32-的分解,避免了碳酸盐在材料表面的吸附。
图5 (a)在1.40~1.80V (vs RHE)电位下,NCVS-3催化UOR反应的原位电化学拉曼光谱;NCVS-3催化UOR反应的原位电化学质谱同位素示踪实验定期测试结果,条件:1 M KOH,(b)0.33 M尿素[CO(14NH2)2]和(c)0.33 M尿素[CO(14NH2)2/CO(15NH2)2 = 4:1];(d)NCVS-3电极上可能的UOR机制;(e)UOR反应过程中,在NS、NCS、NVS和NCVS表面的各步简化结构和标准条件下的吉布斯自由能。(f)计算S 3p和Ni 3d轨道的部分态密度。
这项研究阐述了Ni、Co、V和S元素之间的协同作用,为设计UOR催化剂提供了新思路,而且为金属硫化物催化尿素电氧化途径提供了新见解。
胡文平教授
主要从事有机高分子光电功能材料的研究,在新型有机高分子光电功能材料的设计合成、凝聚态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光电器件的应用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研究。发表SCI论文500余篇(IF>10.0的200余篇),包括Nature (1篇),Nature Chem. (1篇), Nature Commun.(8篇),Adv. Mater. (90篇),J. Am. Chem. Soc. + Angew. Chem. Int. (58篇),被SCI引用>31,000次(H因子=88)。编有中文专著《有机场效应晶体管》(科学出版社,2011),《分子材料与薄膜器件》(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英文专著《Organic Optoelectronics》(Wiley出版社,2012)
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面上基金和天津市科技支撑重点项目。在ACS Applied Materials &Interfaces,Environmental Science: Nano,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Applied Catalysis A: General, Electrochemistry Communications等杂志上发表SCI收录论文30余篇。担任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ACS Applied Materials& Interfaces, Langmuir, Carbon, Nano Research, Nano-Micro Letters, 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Molecular BioSystems等国际知名杂志的审稿人。
主要关注新型纳米材料如MOF,COF,二维纳米材料,量子点的可控合成,并展开该类材料的表界面上小分子微观动态反应过程的研究,研究简单分子在纳米维度下催化转化机理,揭示材料纳米形貌空间结构对小分子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本质。捕捉微观反应瞬态过程,利用分子模拟构建微观动态反应机理。目前发表SCI论文30余篇,一作及通讯发表SCI论文18篇,合著英文书籍1部,代表作发表在Research, J. Am. Chem. Soc, ACS. Catal. , Chem. Mater., J. Mater. Chem. A, J. Power Sources, ACS Sustain. Chem. Eng. Carbon等杂志。
http://tjmos.tju.edu.cn/huwenping/ktzzs/cy/fzr.htm
Pathway Manipulation via Ni, Co, and V Ternary Synergism to Realize High Efficiency for Urea Electrocatalytic Oxidation
https://doi.org/10.1021/acscatal.1c05190
原创文章,作者:Gloria,如若转载,请注明来源华算科技,注明出处:https://www.v-suan.com/index.php/2023/10/16/3759abf8f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