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会明院士/蒋三平/周光敏ACS Nano:筛选一系列单原子催化剂,助力高性能Li-CO2电池

​成会明院士/蒋三平/周光敏ACS Nano:筛选一系列单原子催化剂,助力高性能Li-CO2电池

成果介绍

由于缺乏低成本、高活性的电催化剂,导致Li-CO2电池的电化学性能仍不理想。M-Nx基基单原子催化剂(SACs)在提高电池反应动力学和循环性能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然而,如何合理选择和开发高效电催化剂仍是一个巨大挑战。
清华大学周光敏、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成会明院士、科廷大学蒋三平等人采用DFT计算来筛选负载在N掺杂石墨烯上的SACs (SAMe@NG,Me=Cr、Mn、Fe、Co、Ni、Cu),用于电催化CO2还原(CRR)和析出反应(CER)。其中,研究发现SACr@NG具有优异的CO2吸附和Li2CO3分解能力,可作为可逆Li-CO2电池的高效电催化剂。为了验证DFT计算的有效性,作者提出了一种“质子筛选”方法来抑制高负载SAMe@NG在合成过程中的高温聚集。考虑到结构因素对Li-CO2电池三相反应的影响较大,进一步将SAMe@NG集成于多孔泡沫碳(SAMe@NG/PCF)上。
为了验证催化剂筛选方法的合理性,作者还合成了SACo@NG和SACu@NG以及NG,并将其用于Li-CO2电池中。与对照样品相比,基于SACr@NG/PCF的Li-CO2电池在所有电流下的过电位最小,在电流密度为100 μA cm-2的情况下,电池可以稳定循环超过350次,具有非常好的稳定性。相关工作以《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Reversible Li-CO2 Batteries over Metal–N4-Functionalized Graphene Electrocatalysts》为题在《ACS Nano》上发表论文。
​成会明院士/蒋三平/周光敏ACS Nano:筛选一系列单原子催化剂,助力高性能Li-CO2电池

图文导读

​成会明院士/蒋三平/周光敏ACS Nano:筛选一系列单原子催化剂,助力高性能Li-CO2电池

图1. DFT计算筛选SAMe@NG
为了研究不同过渡金属在SACs中的作用以及筛选高效催化剂,对Li-CO2电池中的CRR和CER进行了理论计算。对于CRR来说,适当的CO2吸附是实现快速反应动力学的关键。通过计算吸附能(ΔEad)来评估CO2在SACs和NG上的吸附强度,如图1a所示。与NG的ΔEad相比,SAMe@NG对CO2的吸附能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SACr@NG的吸附能最低,为-0.517 eV,其次是Mn、Co、Fe、Cu和Ni。这是由于Cr的电负性较弱,更易与亲电性O成键。在图1b中,pDOS分析表明,Cr的d带中心(0.372 eV)远高于其他过渡金属。Cr的高d带中心表明具有较高的反键态和较强的化学吸附键,这使得Cr具有较高的CO2吸附强度。因此,在SACs中,SACr@NG在放电过程中可快速捕获CO2、促进CRR。
对于后续的充电过程,Li2CO3的分解是CO2析出的关键步骤。首先计算了在SAMe@NG和NG上的吸附能,以评估基底与Li2CO3的相互作用。与CO2吸附类似,SACr@NG的吸附强度最高,NG的吸附强度最低。对于其他SAMe@NG模型,放电产物Li2CO3的吸附能随着SACs上过渡金属电负性的降低而增大,依次为Mn、Fe、Co、Cu、Ni,如图1d所示。Li2CO3对SAMe@NG吸附较强的原因是Li-N和Me-O的离子键合,而NG仅具有Li-N键合。
然后计算Li2CO3在SAMe@NG和NG上的分解能垒,如图1e、f所示。结果表明,吸附Li2CO3较强的SACr@NG具有最低的分解能垒,为1.674 eV,表明Cr-N4基团有效地改善了放电过程中的反应动力学。相反,弱Li2CO3吸附的SACu@NG对应的高势垒为2.928 eV,甚至高于NG基底上的势垒。
​成会明院士/蒋三平/周光敏ACS Nano:筛选一系列单原子催化剂,助力高性能Li-CO2电池
图2. SACr@NG/PCF的合成与结构表征
理论计算结果表明,SACr@NG是Li-CO2电池中CER和CRR的最佳候选材料。为了比较,选择计算出的CO2反应中、低电催化活性SACo@NG和SACu@NG以及原始NG进行合成,以进一步验证计算的可行性。为了提高单原子催化剂的性能,采用多孔泡沫碳(PCF)作为载体,采用两步退火过程,如图2a所示。在此过程中,引入了“质子筛选”法合成SAMe@NG。通过在退火前加入酸,可以有效  防止高温下金属的聚集。
根据AC-HAADF-STEM图像,可以清楚地观察到高密度的孤立金属原子(用黄圈突出显示)。为了分析单原子催化剂中Cr原子的化学状态和配位环境,对SACr@NG进行XAFS分析。如图2c所示,Cr的K边吸收边位于Cr箔和Cr2O3的吸收边之间,说明SACr@NG中Cr的价态介于0 ~+III之间。FT-EXAFS谱图显示SACr@NG没有出现M-M散射,表明Cr以单个原子的形式存在于SACr@NG中。采用XPS、EELS和EXAFS拟合研究了单原子Cr的配位构型,进一步确定了Cr-N4位点的形成。
​成会明院士/蒋三平/周光敏ACS Nano:筛选一系列单原子催化剂,助力高性能Li-CO2电池
图3. Li-CO2电池的电化学性能
进一步以SACr@NG/PCF、SACo@NG/PCF、SACu@NG/PCF、NG/PCF为阴极催化剂,制备了Li-CO2电池并测试其电化学性能。在限制容量为1500 μA h cm-2下进行恒流充放电,如图3a所示。在4种阴极中,SACr@NG/PCF放电电压最高,为2.8 V, 而SACo@NG/PCF、SACu@NG/PCF和NG/PCF放电电压分别为2.73、2.26和1.82 V。SACr@NG/PCF的高放电电压归因于其高的CO2吸附能力,这有助于在CRR过程中捕获CO2并形成Li2CO3。在4.5 V的极限充电电压下,SACr@NG/PCF表现出其优越性,其可逆容量可达1500 μA h cm-2,库仑效率达到了100%。
含有SACr@NG/PCF电极的Li-CO2电池也具有极好的倍率性能,如图3b所示。当电流密度从20 μA cm-2上升到100 μA cm-2时,SACr@NG阴极的电压间隙小于1.5 V,相比之下,SACo@NG、ACu@NG和NG的电压间隙超过2.0 V,在100 μA cm-2时,能量效率低于55%。此外,在100 μA cm-2下,SACr@NG/PCF也表现出出色的循环性能。如图3e所示,SACr@NG/PCF阴极的充放电曲线几乎没有变化,充电电压在350次循环后保持在4.5 V以下,能量效率稳定,350次循环后仅衰减2%。
​成会明院士/蒋三平/周光敏ACS Nano:筛选一系列单原子催化剂,助力高性能Li-CO2电池
图4. 非原位XRD、拉曼光谱、SEM以及原位微分电化学质谱表征
采用非原位XRD、拉曼光谱和SEM进一步检测了Li-CO2电池中不同状态下的电极。从图4b可以看出,原始SACr@NG只有在2θ=26°处出现单峰,与导电碳载体有关。在放电过程中,Li2CO3信号出现,且XRD谱图可以很容易地观察到Li2CO3信号。在随后的充电过程中,信号逐渐减弱,并在最终状态时消失,说明充电后Li2CO3被完全分解。拉曼光谱证实了不同放电状态下Li2CO3峰的出现(在~1095cm-2处),并在充电过程中逐渐消失。此外,Id和Ig比值的变化证实了循环过程中无定形碳的形成和分解。
图4d中的SEM图像显示了不同工作状态下Li2CO3粒子在SACr@NG电极上成核、形成的形貌。放电过程中,大量的Li2CO3粒子成核并逐渐长大,直到均匀分布在石墨烯层的两侧,充电后逐渐消失。此外,作者还采用原位微分电化学质谱法(DEMS)检测电池反应过程中的气体消耗和排放,如图4e-f所示。总之,上述结果证实了SACr@NG在Li-CO2电池中具有良好的CRR与CER性能。
​成会明院士/蒋三平/周光敏ACS Nano:筛选一系列单原子催化剂,助力高性能Li-CO2电池
图5. 反应机理研究
从图5a可以看出,在平衡电位(U = 2.85 V)下,SACr@NG和NG催化剂的*CO3和*C生成都是速率决定步骤,但NG催化剂的能垒(8.14 eV)远高于SACr@NG (2.79 eV)。这些计算结果支持SACr@NG催化剂在Li-CO2电池中的高催化活性。
设计原理和结构示意图如图5b所示。为了提高CO2/电解质的渗透率,增加反应面积,将SACr@NG附着在PCF上,形成三维电极、用于Li-CO2电池。对于电池反应,CO2吸附和Li2CO3分解是CRR和CER的关键步骤。因此,在理论计算的指导下,具有高的CO2吸附能力和强的Li2CO3分解能力的SACr@NG/PCF在放电和充电过程中表现出较低的过电位,对开发高性能可逆Li-CO2电池具有借鉴意义。

文献信息

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Reversible Li-CO2 Batteries over Metal–N4-Functionalized Graphene Electrocatalysts,ACS Nano,2021.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1c10007

原创文章,作者:Gloria,如若转载,请注明来源华算科技,注明出处:https://www.v-suan.com/index.php/2023/10/16/73d0262b9c/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