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东华大学李小鹏研究员、复旦大学刘智攀教授、上海光源姜政研究员和汉阳大学Jung-Ho Lee教授在Nature Catalysis上发表文章In-situ reconstructed Ru atom array on α-MnO2 with enhanced performance for acidic water oxidation,在α-MnO2上原位重建Ru原子阵列,提高了酸性水氧化性能。作者报告一种符合氧化路径机制(OPM)设计规则的晶体α-MnO2纳米纤维负载Ru的电催化剂(Ru/MnO2)。催化剂制备基于一步阳离子交换方法,Ru原子取代表面锰原子。因此,Ru原子的位置遵循晶体α-MnO2中Mn位点的周期性排列,导致形成小的、有规律排列的Ru集合(例如原子链)。阳离子交换反应也在OER期间原位发生,这不仅触发了小Ru链重建成较大的Ru原子阵列,还避免了金属浸出引起的催化剂失活。Ru原子阵列由对称的Ru位点组成,这些位置非常有利于OPM类型的OER。Ru/MnO2中的原子间Ru-Ru距离(2.9 Å)比RuO2中的Ru-Ru距离(3.1 Å)短,促进了O-O自由基耦合。Ru/MnO2的Ru负载为11.6 wt%(12Ru/MnO2),在电流密度为10 mA cm-2下,仅有161 mV的小过电位(η10 = 161 mV),并有出色的长期耐久性(>200小时),使其成为性能最好的对酸稳定低OER催化剂之一。作者利用非原位和现场表征探讨了Ru/MnO2反应中间体和表面化学的特征变化,结果表明OER遵循OPM机制,没有形成*OOH。第一性原理计算证实,当Ru/MnO2用作水氧化电催化剂时,OER倾向通过OPM机制进行,而传统的AEM机制具有更高的能垒。时间依赖元素分析表明,OER期间发生了原位动态阳离子交换反应,这是触发Ru原子重建为高耐久性有序阵列的关键。本文的结果说明,通过工程设计金属活性位点的几何结构是提高OER性能的有前景的途径。
Lin, C., Li, JL., Li, X. et al. In-situ reconstructed Ru atom array on α-MnO2 with enhanced performance for acidic water oxidation. Nat Catal 4, 1012–1023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