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屹,再发Nature!

对下一代能源存储系统的需求日益增长,高性能锂电池的发展势在必行。不幸的是,由于固体电解质界面和孤立Li (i-Li)的不断产生,目前的Li负极表现出快速的容量衰减和短的循环寿命。
在大多数测试条件下,锂枝晶非均匀溶解过程中i-Li的形成,导致了锂电池的大量容量损失。由于i-Li失去了与电流集电极的电连接,因此,被认为在电池中电化学不活跃或“死亡”。
在此,来自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崔屹等研究者分析表明,由于i-Li对电解液中电场的动态极化电池运行具有高度的响应,与此前以上普遍接受的假设相矛盾。相关论文以题为“Dynamic spatial progression of isolated lithium during battery operations”于2021年12月22日发表在Nature上。
崔屹,再发Nature!
孤立锂(i-Li),由于金属锂失去与电流集电极的电连接,通常被认为是电池的电化学不活跃或死亡。人们已普遍关注到,通过优化电解质化学、界面性质和电极结构,可以来抑制其形成的策略。虽然从工程角度来看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改进,但i-Li的形成和积累,仍然是大多数锂电池容量损失的主要原因。研究者注意到,锂电池的产生及其有害后果,并不仅限于锂电池。锂离子电池中的石墨阳极在快速充电和过充电时也会形成i-Li。
在此,研究者想要知道:i-Li是否能够对电化学过程做出响应,或者它是否真的像人们普遍认为的那样“死亡”?在典型的锂基电池中,电解液中的锂盐分解成正离子和负离子,在电池运行过程中在电极之间携带离子电流。这些离子电流会在电解液中产生电势梯度(∇ϕl)。虽然i-Li失去了与电流集电极的电连接,但它暴露在电解液中的电场中。结果,i-Li上的电荷分布将被改变,从而屏蔽外部电场,即i-Li的极化(图1)。积累的正负电荷,将破坏i-Li/电解质界面的平衡状态,并在i-Li上引起电荷转移反应。这种响应的驱动力是界面间的电位差(或过电位差η),可以描述为:
崔屹,再发Nature!
其中ϕLi、ϕl、Eeq分别代表Li的电势(常数)、局部电解质电势和Li沉积/溶解反应的平衡电势。

崔屹,再发Nature!

图1. 电场作用下i-Li的动态极化
在充电过程中,电场从正极指向负极(Li+从正极移动到负极)。i-Li末端靠近正电极的过电位变为负的(η < 0),导致Li在i-Li上沉积。同时,另一端过电位变为正(η > 0),导致Li的溶解(图1b)。i-Li的电荷中性是通过电子从一端输运到另一端来维持的。最终结果是i-Li向正电极的空间进展(左图)。当放电时电场方向相反(Li+从负极移动到正极),i-Li向负极移动(右)(图1c)。
研究者最终研究表明:锂离子在锂离子的两端同时沉积和溶解,导致锂离子在充电(放电)过程中向阴极(负极)移动。模拟结果表明,i-Li的推进速率主要受其长度、取向和外加电流密度的影响。此外,研究者成功地在Cu-Li电池中,以>100%的库仑效率回收了i-Li,并实现了LiNi0.5Mn0.3Co0.2O2 (NMC) -Li全电池,延长了电池的循环寿命。

崔屹,再发Nature!

图2. i-Li岛的形态演化
崔屹,再发Nature!
图3. 纽扣电池中锂离子电池过电位的量化

崔屹,再发Nature!

图4. 纽扣电池放电过程中i-Li的进展与恢复
综上所述,研究者证明了,由于电解液中存在电场,i-Li对电池操作具有高度的响应性。在充放电过程中,锂离子的动态极化导致锂离子向阴极(负极)的空间运动。通过快速放电促进其向阳极生长,研究者进一步证明了在Cu-Li和NMC-Li电池中孤立Li的恢复。预计,对i-Li行为的机理洞察,将激励和指导未来的鲁棒锂金属电池的发展,并实现锂离子电池的极快充电。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这竟然是崔屹教授2021年的第一篇Nature,原本以为像这样级别的大神,至少也得是每年手握几篇正刊的,由此可见,发正刊真的是很难很难,地狱级难度。可没发正刊,不代表崔屹教授2021年就没干事啊,大神可没歇着哈。据统计,截止2021年12月22日,崔屹教授2021全年共发表了接近四十篇文章(几乎是每周一篇文章,统计以见刊时间为准),其中包括诸如:Nature Photonics、Nature Communications、Nature Energy、Nature Catalysis、JACS、PNAS、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Advanced Materials、ACS Energy Letters、Nano Letters、Matter以及ACS Nano等。
作者简介
崔屹,再发Nature!
崔屹,男,1976年出生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 ,纳米材料科学家,斯坦福大学教授 。
1998年崔屹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学学士学位;2002年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03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2004年入选世界顶尖100名青年发明家 ;2005年进入斯坦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任教,先后担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2014年获得首届纳米能源奖;2017年获得布拉瓦尼克青年科学大奖之物质科学与工程技术奖 。
崔屹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纳米材料的设计,合成和性能研究以及应用在能源存储,太阳能电池,催化,水和空气净化;二维层状材料;拓扑绝缘体;纳米生物学 。
截止到2016年,崔屹在纳米材料研究领域取得了开创性研究成果,在先后在包括Science、Nature、Nature Nanotechnology 、Nature Materials、Nature Communication、JACS等世界顶级期刊发表高水平科技论文330多篇,其研究团队致力于纳米、新材料、新能源、环境保护和生物科学的研究,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方面拥有丰富经验,其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和发明亦引起了工业界的关注 。
迄今为止,崔屹的个人文章总引用次数已突破221005,H指数高达227。
崔屹,再发Nature!
文献信息
Liu, F., Xu, R., Wu, Y. et al. Dynamic spatial progression of isolated lithium during battery operations. Nature 600, 659–663 (2021).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1-04168-w

原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1-04168-w

https://web.stanford.edu/group/cui_group/research.htm

原创文章,作者:Gloria,如若转载,请注明来源华算科技,注明出处:https://www.v-suan.com/index.php/2023/10/21/24072f339e/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