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实力名不虚传!今年这个领域发完AM、AM子刊,再发Matter

北大实力名不虚传!今年这个领域发完AM、AM子刊,再发Matter
成果简介
12月10日,北京大学卞祖强刘志伟老师在Matter杂志上发表一篇文章,这已经是他们今年发表的第三篇大文章,把锡钙钛矿效率提高到了13.4%(认证效率12.38%)1;前两篇分别是今年6月发表的Advanced Materials2和7月发表的Solar RRL3,效率分是11.4% (认证效率10.82%)和9.48%。他们似乎找到了屠龙宝刀,能不断刷新效率。
北大实力名不虚传!今年这个领域发完AM、AM子刊,再发Matter
Matter: 13.4%最高效率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效率从2009年的3.8%一直飙升到今年的25.5%,连续几年霸占顶刊,独领风骚。目前,铅钙钛矿效率已经很难突破,而铅元素也是令人头疼的商业化障碍,而锡比较环保,而且锡钙钛矿电池的效率还很低,发展空间大,就成为了目前比较受欢迎的研究领域。
北大实力名不虚传!今年这个领域发完AM、AM子刊,再发Matter

核心亮点:高效率,高稳定性。

北大实力名不虚传!今年这个领域发完AM、AM子刊,再发Matter
这篇Matter报导了目前最高效率的锡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效率为13.4%,图3c的内嵌小图是稳态输出效率,为12.4%左右,而且具有非常优异的长期稳定性,持续光照输出可以达到300小时。
核心策略:添加混合卤素的盐酸苯肼盐。
北大实力名不虚传!今年这个领域发完AM、AM子刊,再发Matter
作者采用了两种盐酸苯肼盐:溴盐(PHCl-Br)和氯盐(PHCl)。荧光表征发现,溴盐能够稳定荧光光谱,如图5B所示,20小时后光谱没变化;共聚焦激光显微图也表明溴能够稳定锡钙钛矿的相。
作者解释这是因为溴离子能够抑制碘离子移动,通过计算也发现加入溴离子能够提高稳定性。作者还发现单纯的溴离子添加并不能够抑制相分离,只有在苯肼离子同时添加的时候,二者结合才能有效抑制离子迁移,从而提高稳定性。

屠龙宝刀:盐酸苯肼;核心数据:11.4%。

北大实力名不虚传!今年这个领域发完AM、AM子刊,再发Matter
这篇AM是今年6月份发表,效率比Matter低,只有11.4%,但策略几乎一致,加入盐酸苯肼。作者通过加入不同含量的盐酸苯肼,找到了比较合适的掺杂量。当加入5%的盐酸苯肼之后,发现其荧光寿命较长,效率最高。
核心技能:盐酸苯肼还原Sn4+成Sn2+
北大实力名不虚传!今年这个领域发完AM、AM子刊,再发Matter
作者将锡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放到空气中,300小时以后放回手套箱,发现加了5%盐酸苯肼的器件效率还能恢复,而不加盐酸苯肼的器件则失效。这个恢复的操作可以多次执行,具有很好的可重复性。通过XPS表征表明,加了盐酸苯肼之后,Sn4+可以被还原成Sn2+,这是因为肼分子具有非常强成还原性,能够屠杀容易氧化的Sn4+
北大实力名不虚传!今年这个领域发完AM、AM子刊,再发Matter
实力雄厚,一年三篇

AM子刊:Solar RRL。

他们在FASnI3中加入烯丙胺盐,加入之后可以有效提高晶粒的结晶度和取向性,并有效提高了电荷的传输,优化的器件效率达到9.48%。2020年7月文章发表在Solar RRL上3
北大实力名不虚传!今年这个领域发完AM、AM子刊,再发Matter
厚积薄发
追溯他们的文章发现,一年三篇的实力并不是偶然,他们在锡钙钛矿领域已经耕耘多年。
混合阳离子调控:8.12%效率4
北大实力名不虚传!今年这个领域发完AM、AM子刊,再发Matter
早在2017年,他们就进军锡钙钛矿,他们采用混合阳离子调控锡钙钛矿质量,当FA:MA=3:1时,钙钛矿效率可以达到8.12%,电压为0.61 V。
除了肼分子,他们在2018年创造性地在前驱液里加入锡粉来抑制氧化5
北大实力名不虚传!今年这个领域发完AM、AM子刊,再发Matter
如图所示,他们在99%纯度的SnI2前驱液中加入锡粉,能够有效地把前驱液颜色从红棕色还原成淡黄色。这是个简单的歧化反应:Sn4++Sn=2Sn2+。有效又廉价,文章在2018年发表,目前已经被引用63次。
最后,对锡钙钛矿感兴趣的,可以看他们2019年的综述6,学习屠龙刀法。
北大实力名不虚传!今年这个领域发完AM、AM子刊,再发Matter
北大实力名不虚传!今年这个领域发完AM、AM子刊,再发Matter
参考文献
1. Wang, C.;  Zhang, Y.;  Gu, F.;  Zhao, Z.;  Li, H.;  Jiang, H.;  Bian, Z.; Liu, Z., Illumination Durability and High-Efficiency Sn-Based Perovskite Solar Cell under Coordinated Control of Phenylhydrazine and Halogen Ions. Matter 2020.
2. Wang, C.;  Gu, F.;  Zhao, Z.;  Rao, H.;  Qiu, Y.;  Cai, Z.;  Zhan, G.;  Li, X.;  Sun, B.;  Yu, X.;  Zhao, B.;  Liu, Z.;  Bian, Z.; Huang, C., Self-Repairing Tin-Based Perovskite Solar Cells with a Breakthrough Efficiency Over 11. Adv Mater 2020, 32 (31), 1907623.
3. Zhao, Z.;  Gu, F.;  Wang, C.;  Zhan, G.;  Zheng, N.;  Bian, Z.; Liu, Z., Orientation Regulation of Photoactive Layer in Tin‐Based Perovskite Solar Cells with Allylammonium Cations. Solar RRL 2020, 4 (10).
4. Zhao, Z.;  Gu, F.;  Li, Y.;  Sun, W.;  Ye, S.;  Rao, H.;  Liu, Z.;  Bian, Z.; Huang, C., Mixed-Organic-Cation Tin Iodide for Lead-Free Perovskite Solar Cells with an Efficiency of 8.12%. Advanced Science 2017, 4 (11), 1700204.
5. Gu, F.;  Ye, S.;  Zhao, Z.;  Rao, H.;  Liu, Z.;  Bian, Z.; Huang, C., Improving Performance of Lead-Free Formamidinium Tin Triiodide Perovskite Solar Cells by Tin Source Purification. Solar RRL 2018, 2 (10), 1800136.
6. Gu, F.;  Zhao, Z.;  Wang, C.;  Rao, H.;  Zhao, B.;  Liu, Z.;  Bian, Z.; Huang, C., Lead‐Free Tin‐Based Perovskite Solar Cells: Strategies Toward High Performance. Solar RRL 2019, 3 (9).

原创文章,作者:Gloria,如若转载,请注明来源华算科技,注明出处:https://www.v-suan.com/index.php/2023/10/24/5004716961/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