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得州大学奥斯汀分校John B Goodenough教授、纽约州立大学宾汉姆顿分校M. Stanley Whittingham教授和日本化学家Akira Yoshino,以表彰其在锂离子电池的发展方面作出的贡献。 基于锂可逆嵌入层状结构二硫化钛的可充电锂电池至今已有近50年的历史。它们是结构相关的层状氧化物的前身,这种氧化物现在主导着电子、电网和汽车的能量储存。为了纪念这种层状化合物的发明,M. Stanley Whittingham受邀为Nature Energy讲述发明背后的故事。1972年,埃克森公司研究中心展开了密集的研究工作,将他们的兴趣从石油和化学品扩展到广泛的能源领域,其中包括电池、燃料电池和太阳能光伏。当时,层状过渡金属二卤族化合物由于其超导特性而引起了人们的兴趣,这种超导特性很容易通过嵌入电子给体(如胺)来进行修饰。其中一种超导体是KxTaS2,它很容易通过将单晶TaS2浸入KOH水溶液中形成。这种物质是稳定的,这表明它是一种具有高生成能的盐状化合物。上述发现导致了对锂的电化学行为的深入研究,其重量轻,成本最低的二卤族化合物,二硫化钛TiS2。当时,人们对TiS2及其与锂的插层反应知之甚少。汤普森证明了化学计量的TiS2是存在的,而且它是一种半金属。这是一个关键的发现,因为它意味着在阴极中不需要导电添加剂,如炭黑。此外,LixTiS2在x的所有组分(0~1)中都是单一相。这意味着在成核过程中没有能量消耗。晶格在插入时膨胀小于10%,这意味着一个很小的机械应力。晶格还屏蔽了静电相互作用,使锂离子具有较高的扩散系数,使TiS2成为出色的离子/电子混合导体。所有这些特性表明,TiS2是一种模型阴极材料。人们很快发现,锂可以很容易地插入TiS2的大单晶体中——侧边一厘米,厚度约一毫米,而现在对更普通的金属箔或膨胀金属上的涂层粉末进行研究。我用溶解在醚类溶剂中的锂盐作为电解液,锂箔作为阳极。虽然我的第一次实验是在1972年完成的,但直到1976年才公开报告(见下图Science),专利申请是在1973年提交的。在2 mA cm-2的条件下,Li/TiS2电池可以很容易地进行深度循环,循环次数超过400次,在10 mA cm-2的条件下,可以循环100圈。醚电解质可以有效地电镀锂,因此,今天在金属锂电池中再次被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