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东元院士,刷屏!

来源丨光明网,内容综合自中国青年报、复旦大学

昨天
复旦大学师生的朋友圈
一张“院士领奖归来”的图片
刷屏了
赵东元院士,刷屏!
图中是11月3日
刚刚从北京人民大会堂
领回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
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赵东元
赵东元院士,刷屏!
“他很低调,
那张证书装在帆布袋里
转身又去工作了”
而赵教授领完奖后就回到上海
今天一早就到学校上课了
记者了解到,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是中国自然科学领域的最高奖项,由于评选极为严格,该奖项在历史上曾出现多次空缺。
而赵东元教授
用低调、坚韧走到了今天
……
3万元起家的“异想天开”实验团队
1998年,35岁的赵东元结束了在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的博士后工作,从美国洛杉矶直飞上海。这是这个东北人对上海的首次造访,他在多家国内顶尖高校中,选择了复旦大学。
在上海的23年里,他从一名年轻的科研人员成长为享誉国际的科学家。2000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杰出青年”基金,同年获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称号;2004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7年,44岁的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赵东元院士,刷屏!

2000年,赵东元在复旦大学邯郸校区化学西楼工作
赵东元至今仍记得,他刚到复旦大学时,国内整体科研条件和国外差距较大。学校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为他提供了3万元科研经费。
他买了一台电脑,很快就坐进了简陋的催化楼办公室,开始写起研究计划。他带着5个本科生,开始了对功能介孔材料创制和合成的研究。
“整个合成过程非常复杂,就像是在一个黑箱子里乱撞。”赵东元团队花了5年时间来“异想天开”,他后来回忆时发现,自己和团队在前4年多的时间里,几乎都在“走弯路”。
赵东元院士,刷屏!
历史系学生给化学家团队带来“转机”
谁也想象不到,“转机”竟然会来自一名复旦大学历史系的本科生。
2002年,复旦大学在全国率先施行本科生转专业制度。当时,酷爱化学、高考未能被第一志愿录取的历史系学生顾栋,申请转到化学系、选赵东元做导师。赵东元非但不拒绝还表示欢迎。
时隔十几年,如今已是武汉大学教授的顾栋,忆起十多年前的那个深夜,依然难掩激动。那天,他用一种反常规的方法进行实验,测试得到一组非常漂亮的数据。
赵东元在学生的启发下打开了思路。2005年,赵东元在《德国应用化学》上发表文章,在“有机-无机自组装”的基础上首次提出“有机-有机自组装”的新方法,并将实验方法公之于众。该方法吸引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余家科研机构跟踪研究,利用相似的方法研究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等,发表论文4万多篇。国际学术界评价这项研究的贡献为“先驱”“里程碑”“突破”等。
赵东元院士,刷屏!
赵东元的课题组也一下子“火”了。成员们基于该项目成果发表论文200多篇,被引3万余次。
虽从事基础研究,但赵东元的研究跟实际应用结合得相当紧密。后期经过不断压缩成本,赵东元团队将科研成果投入到工业化生产,开展大规模制备。比如:
将介孔材料作为催化剂使用,大大提高重油转化效率,该项目全国推广后每年可为中石化增产约150万吨高质量成品油;将介孔碳和介孔高分子材料、吨级生产,运用于超级电容器,在北京奥运会的LED路灯和上海世博会的电动汽车上都得到了示范性应用;介孔材料还能在生物检测、环境处理、电子材料等诸多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赵东元院士,刷屏!
鼓励学生随时随地“异想天开”
赵东元自称“造孔之人”,“相当于拿个凿子,在你们看不到的微观世界里‘造孔’”。而各种“异想天开”,如今已经成为赵东元及其团队工作的动力和源泉。
  • 有一次,他带儿子去乐高世界玩,看到各种大型组装构件,他便联想,在微观世界能不能也用各种功能基元搭建形成孔洞?随后他又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介孔材料合成方法学中的模块化组装。
  • 又有一次,他去医院探望一名韧带断裂的病人,医生需要用一个高分子韧带将断裂处连接起来,再让韧带重新生长。他又开始琢磨,能不能定向把两个孔给嫁接起来?他把想法告诉学生,一起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寻找能够在微观环境下把两个孔慢慢诱导过来的材料,再通过化学作用合在一起。这项研究,目前也已取得初步成果。

赵东元院士,刷屏!

1980年,赵东元在吉林大学读本科
赵东元出生于沈阳一个普通工人家庭,没有接受过什么特别的训练,但他从小就喜欢刨根问底,梦想长大成为一名科学家。因此,他也特别鼓励青年大学生和青少年敢于“异想天开”。
因此,即便工作再忙,他也没有放下科普。从为中学生开讲座、录制网课,到主编《十万个为什么(第六卷)》,但凡能给青年人带去启发的事,他一件也没有落下。
赵东元院士,刷屏!
他从不为学生设限。平时指导学生科研,他会给个大方向, 但不会告诉学生具体怎么去做,鼓励学生自由探索。顾栋记得,自己有次为了投一篇文章,在国外联系赵老师,没想到老师立刻回复,那时国内已是凌晨一两点钟。
赵东元还坚持为本科生上《普通化学》17年,一周两次课,他几乎从未缺席。即使前一天还在外地开会,他也一定连夜飞回来上课。
赵东元说过:“我真的愿意做科研,因为科研面对的全是新鲜事物,可以创造出世界上原本没有的东西。”
很多学生发邮件请教他:到底具备什么条件,才能进您的实验室工作?赵东元回:没有别的,我唯一的条件就是你要爱科学,要有志于成为一名科学工作者。

原创文章,作者:菜菜欧尼酱,如若转载,请注明来源华算科技,注明出处:https://www.v-suan.com/index.php/2023/10/26/52cb021ca1/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