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丨科学网 编译 | 周佩滢
压力大、怕犯错、怕失败、怕迷茫……对于“青稞”(青年科研人员)来说,在研究环境上所面临的共性问题不分国家和地域。
Science近日发起了一场讨论,邀请全球各领域的“青稞”参与,每人给导师和PI编写一条规则。最终汇集成一部“所有 PI 应遵循的规则”,呼吁科研引路人能够共同遵守,以改善青年科学家的科研环境。
其中,多位华人“青稞”也发表了看法。
他们有的针对身边的现象吐槽,如期望导师“认真对待学生的问题,给出建设性的回答”“尊重学生的私人时间”。
有的聚焦于细节操作,如“每月至少邀请一位其他领域的专家给课题组成员做讲座”“实验后,亲自示范清理实验室的正确方法,并进行安全记录”。
还有的强调科研之外,科研引路人们应给予“青稞”更多关爱,如“每月至少组织一次家庭聚餐”“无条件地鼓励学生”等。
鼓励不同声音
▲ Jennifer S. Chen,耶鲁医学院
▲ Chih Ying Huang,中国台湾成功大学物理系
▲ Michael Sanjay Fernandopulle,美国西北大学范伯格医学院
尊重个人时间
避免在工作时间以外用即时通讯软件联系实验室成员。下班后,建议导师用电子邮件联络,尊重学生的私人时间,减轻立即回复的压力。
尽量不在周末联系实验室成员。青年科研人员需要时间来反思、总结和提升下阶段的工作。好的科学是由灵感驱动的,远离工作环境的时间对于青年科研人员很重要,有利于导师规划学生工作、弥补个人不足,持续推进长期目标。
提供研学资源
每月至少邀请一位其他领域的专家给课题组成员做讲座。了解其他学科可以拓宽青年科研人员的视野,激发创新性思维,带来多元研究方法的思考。
▲ Xiao-Yu Wu,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机械与机电工程系
多替学生打算
战略性项目决策应符合青年科研人员的最大利益。把项目举证责任转移给导师,将自动为青年科研人员增添谈判项目方向的筹码,并让他们有权反对仅对导师有利的决策。如果把尊重青年科研人员的发展前景纳入决策制定标准,那么剥削行为就会大大减少。
如果导师要换单位,请帮助实验室成员找到新的归宿。如果自己的导师准备跳槽,那团队的青年科研人员会面临巨大挑战。这时候导师应该给每个实验室成员提供新的就业支持,即使他们不打算跟随导师进入新机构。
▲Christina N. Zdenek,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生物科学学院
鼓励青年科研人员做最适合发展个人成就的研究,而不是最适合导师方向的研究。导师应该支持和指导学生,培养求职和个人发展所需的技能。
给予支持关爱
无条件地鼓励学生。如果青年科研人员的辛勤工作没有得到积极的支持,他们可能会放弃。导师应该让他们尝试新事物,如果成功了,就给予肯定。如果失败了,也可以提醒他们,经验也是帮助自我改进的一课。
▲ Bo Cao,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核心研究实验室
每月至少组织一次家庭聚餐。我的导师经常给我们展示,做饭就像做实验一样,在做饭的过程中,我们小组也学到了协作精神。吃饭时,我们畅谈学术思想或取得的进展,这些美好的瞬间让我们彼此放松,感觉更亲近了。
用自己希望被对待的方式对待学生——而不是用以往的经历对待。有时导师觉得,如果他们是从高压研究环境中幸存下来的,那么他们的学生也应该如此。然而,最好的导师会尝试通过与青年科研人员合作克服挑战,优化学术体验,实验室的文化氛围也会得到改善。
尊重学生的独特文化需求,例如种族、国籍、性别认同、性取向、健康和社会经济地位。文化关照式指导给学生提供了更多成功的机会,更大的舒适感和安全感。
征求反馈并采取行动解决。每年导师都应征求所有实验室成员对实验室文化、氛围、科学和诚信的匿名反馈,并在第二年向实验室小组和独立的同行委员会报告为解决问题而采取的措施。
▲ Jelle Vekeman,比利时根特大学分子建模中心
希望导师认识到,一些微不足道的例行公事,比如发表论文或批准资金,对青年科研人员来说可能至关重要。导师应正视此类邮件的重要性,及时更新状态,减少不必要的压力。
避免“期望落差”
▲ Kyle J. Isaacson,Ike Scientific,美国犹他州
在评估青年科研人员的工作之前,请回顾一下自己以前的博士论文。这样就会发现,导师在早期职业生涯中也有很多东西要学,这样就给学生符合实际而不至于过高的期望。一个更加包容理解的环境可以极大地改善实验室中成员的心理健康。
多参与“板凳工作”。导师与学生一起进行日常实验,可以激励年轻科学家,了解他们面临的挑战,打破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壁垒,创造一个更愉快、更有效的工作环境,减少双方对彼此一些不切实际的期望。
▲ Emma Dawson-Glass,美国霍尔顿植物园研究部
尽早明确界限。对于青年科研人员来说,与导师相互了解、相互磨合阶段经常会有“试探性压力”。导师事先沟通好界限,比如何时可以发送电子邮件、申请推荐信需要多长时间,是否欢迎自发的交流等,对于给青年科研人员营造舒适的实验环境来说至关重要。此外,这也给青年科研人员树立了很好的示范,让他们也能自信地设定自己的界限。
原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bp9887
原创文章,作者:菜菜欧尼酱,如若转载,请注明来源华算科技,注明出处:https://www.v-suan.com/index.php/2023/10/26/6dbdfd0a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