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国科大82岁博士生,马上就能带上博士帽了

来源丨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募格课堂

早晨7时20分,于逢源老人准时从睡梦中醒来,简单地洗漱后,坐在书桌前。只见他缓缓从书架中拿出一本《考研英语词汇》,翻开折角的一页,“今早的任务是学会十个英文句式的应用”,他边说边熟练地佩戴上老花镜,随后便开启了晨读时刻。
清晨的阳光洒在老人的银发上,他的手像被揉过的纸张一般布满皱纹,还不时微微颤动,但依旧紧握着铅笔在书上勾画,嘴里不时“蹦”出几个重点词汇。
老人说,他已经坚持晨读很多年了。于逢源今年82岁,自打退休后,他便萌生了考学的想法。
如今,他已取得北京开放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学历、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图书馆学研究生学历,并正在完成中国科学院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博士课程。
“只差一门英语考试和答辩就能戴上博士帽了。”老人说着,露出满眼的期待。

硬核!国科大82岁博士生,马上就能带上博士帽了

同学眼里的“大师哥”  图源北京日报

2013年,一位满头银的老人走进北京开放大学招生办公室,他就是于逢源。与其他老年学员报读非学历课程不同,他申请就读的是计算机本科专业。按照规定,学历教育需通过入学资格审核及水平测试,在规定学制内修满学分才能准予毕业,获得学历证书。显然,他选择了一条相对艰难的学习之路。  
“没什么特殊的原因,只是年轻的时候学习了电类专科,老了还想多学点专业知识。”于逢源告诉记者。就这样,他通过入学审核及测试,成为该校直属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学生。
面授课的上课时间定在周末。不论夏暑冬寒,于逢源总是第一个到达教室,提前将黑板擦干净。“跟我一起上课的同学不是上班族就是年轻父母,他们总是来去匆匆,而我趁着能干就多干点。”他轻描淡写地说。
几年来,于逢源以勤勉努力、知识渊博,赢得同学尊重,被亲切地称为“大师哥”。  

在病床上完成论文

随着课程的推进,于逢源顺利通过了数门考试。然而,“数据结构”课程却成为一道“难题”。“这门课我考了四五次,就是过不去。”他有些不好意思。为此,于逢源专门搜集了之前考过的卷子,将错题誊写下来反复琢磨。只见笔记本上面列满了密密麻麻的运算公式,页面有些皱还泛着黄,页角也被磨出了圆形毛边。
2019年11月,就在补考前夕,于逢源因突发急性脑梗入院治疗。在发给班主任的微信中,他写道:“核磁共振诊断我后遗症为瘫痪,但我右手还可以持笔写字,只是行动不便,无法进行限时答题。我申请写一份数据结构报告论文,望老师依据平时听课、作业及过往考试成绩酌情处理。” 

硬核!国科大82岁博士生,马上就能带上博士帽了

图源:北京日报
在讨论协商后,学校破格同意通过撰写报告论文的形式完成“数据结构”这门课的考核。出院后,他一边进行康复治疗,一边投入到报告书的撰写中。
由于脑梗后遗症,于逢源握笔的手总是不受控制地微微颤抖,没写几句话就开始发麻,只能写一会儿歇一会儿。2000字的论文,他写了将近一个月。 
2020年12月16日,81岁的于逢源终于获得期待已久的本科毕业证书。

读书是种精神寄托

在攻读计算机本科同时,于逢源还先后报读北大信息管理系图书馆学研究生班和中国科学院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并获得了研究生学历。
对于退休后坚持学习的原因,于逢源说:“我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也许是因为热爱。”
他回忆道,高中参加数学竞赛并获奖的经历,让自己懂得用数学思维观察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用简单的思路解决复杂的问题,尝到努力学习的果实。出于对学习的热爱,才把读书这件事情坚持至今。
走进于逢源家中,几乎看不见衣柜、沙发、壁橱等物件,除了简单的生活用品,藏书布满了整个居所。种类不同、大小不一的书籍被整齐地码在书架上,连床上都堆满了书。“读书不仅是我的习惯,更是一种精神寄托”,他一边说着,一边用手指轻轻抚过书架上的书,眼里满是喜爱。
于逢源拿出一个杂记本,上面记录了读书的收获和心得。他指着本上的句子解释道:“清醒时做事,糊涂时读书”,时刻提醒阅读的重要性;“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则是开拓与实践的哲理……
“如果可以,我还想读博士后。”于逢源如是说。

原创文章,作者:菜菜欧尼酱,如若转载,请注明来源华算科技,注明出处:https://www.v-suan.com/index.php/2023/10/27/97489c2a17/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