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张华平微博发文称:
”我带的2016级研究生赵连伟硕士论文《面向新媒体的新闻缩写关键技术研究》被某校研究生陈某100%全文抄袭,经过3个月的审查程序,已经得到该校学位评定会认定,已做出撤销陈某硕士学位,并取消其导师的导师资格的决定。感谢该校的秉公处理,特别感谢该校研究生院院长的积极回应,为学术严谨同时警醒后来研究生”。
图源:微博@ICTCLAS张华平博士
被抄袭的研究生赵连伟指出,近期,一名同行工作者,在知网上发现了一篇与我学位论文题目完全相同的其他论文。经对比发现,此论文近乎完全抄袭了我的学位论文,晚于我发表论文的时间。除了致谢和关键词略有不同外,全文从格式到内容100%抄袭。”
知网搜索结果显示,自己的论文发表时间为2016年1月1日,而陈某的论文发表时间为2016年11月28日。知网的论文详情显示,陈某的摘要与文章结构完全抄袭了自己的论文。“综上所述,可以认为陈某存在严重的抄袭行为,对我的学位论文通篇抄袭。”
导师张华平在微博中附上了研究生赵连伟提供的相关说明。
1. 知网可检索到的两篇论文:
2. 门下研究生赵连伟论文:
3. 抄袭者陈某的论文:
据媒体报道,陈某来自湖南一985高校,其在论文《致谢》部分称,本论文在唐某某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得以完成。
从开始的选题立题,到中间的解决方案的讨论确定,再到最后实验阶段的设计实现,唐某某老师都花费了很多精力并提出宝贵意见。在微博上与网友交流时,张华平称抄袭者陈某为“研究者的耻辱”。
张华平这篇微博发布后,有网友转发并指出:“还有一个可能,就是原作者自己把论文卖了,这么多年过去交易过程的沟通信息也没有了,死无对证,买家只能吃哑巴亏(当然了,本来买论文就是错的,没话说)”
随后,这位导师转发并回应:“绝不可能,学生自己爆出来的,我北理工学生的素质足够保障,其毕业收益也足够忽视蝇头小利。”
图源:微博@ICTCLAS张华平博士
100%全文抄袭
也能通过查重?
不少网友在评论中,透露出同样的疑惑 “怎么通过查重的?”
这就要提到知乎上曾发起的这个问题了:
图源:知乎截图
对于此问题,回答中被认可的观点之一是:“论文入库有一年的延迟”,所以可能在毕业论文不满一年未入库时,未毕业的学者通过其他途径获取了刚毕业未满一年学生的论文,钻了这个漏洞,这也是个合理的推测。
再者,来自科学网博客的伍赛特也分享过一篇博文来解释此类现象:
毕业多年后,笔者于2019年2月对自己的硕士学位论文,近来,重新翻看查重报告时发现了“学术论文联合比对库”这一名词,经考证研究,经知网查重的硕博士学位论文通常在一年后会被收录至该“学术论文联合比对库”中,也即论文会在系统中“留底”。
笔者为此翻出了多年前提交硕士学位论文之前自己的知网查重报告,当时该报告查重后的结果仅为8.8%,但是于数年后再次进行查重,重复率居然高达100%!
图1:2015-05-05版 知网查重报告
图2:2019-02-18版 知网查重报告
经过操作后分析原因:由于近年来我国硕博士学位论文在正式提交前,必须由所在高校的相关学院进行查重(通常均采用知网CNKI查重方式),满足要求方可进行答辩,但是为了保险,在读硕博士通常会自发去进行至少一次查重,根据结果进行相关修改调整,以此满足学校或学院的查重要求,而学生自己的(知网)论文查重结果及学院的(知网)论文查重结果均会在系统留底,而于一年之后会正式在查重报告中显现。
这样就进一步认证了,在提交自己学位论文满一年后,查重报告即可显示与原文关联内容的查重率,这也可能是陈某即使全文抄袭,也可顺利毕业的理由之一了。
查重背后的价值是什么?
临近毕业,学生在上交论文前要面临一道无法逾越的关卡——论文查重,将写好的论文放入专业数据库,和已有论文进行比对,以防范抄袭、剽窃等行为的发生。
一个固定的重复率“过关”百分比数字,是学生追求的终极目标。
“引用的资料注明来源出处,从学术上其实不应属于‘复制粘贴’范畴,但软件基于目前的算法,还是会将其归为‘重复’来计算。”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孟小良坦言,本科生包括硕士生的论文,很难要求全部独创,一点参考也不用。加之论文写作常会不自觉使用一些高频表述方式,即便完全原创,也有可能相似或雷同。“实事求是讲,设定的重复率很容易突破。”
此外,单纯看重复率还可能会造成“误伤”,例如研究古代汉语、古典文献等,常常需要大量引用史料。“当然学校也允许导师和学生提出申请,说论文要写这种特殊类型。但说是允许,操作起来很麻烦。所以导师和学生一开始就会觉得算了,选一个尽量能通过查重的题目,对付着写写吧。”
在孟小良看来,重复率是论文最明确最硬性的标准之一,自然会引得学生付出精力与之周旋。“但重复率越低,学术性越高吗?并不是这个逻辑。表面文字不重复了,实际上论文的核心价值——创新、独立的见解,这些更重要的东西软件反倒无能为力,查重只能解决最低层次的问题。”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陈京认为,每年毕业生选题千奇百怪,就算是老师也无法穷尽。而学生的自觉性、老师的责任心……这些无形的标准难以考核。查重系统作为客观把关机制,更加具有效率,也不能轻易割舍。
至于改头换面的“洗稿”,陈京直言以目前的评价体系的确无法彻底解决。“对高校来说,应该有两道把关。依靠AI机器查重,毕竟是‘死’的办法,人的把关是另一重,老师们要尽职尽责,为培养学生相关能力,学校也应多开设文献阅读和写作相关课程。”
承认查重系统局限性的同时,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副教授吴涛也肯定其积极意义。“硕士论文这几年越写越多,一般三五万字,到六七万字的也有。”他坦言,学院对硕士培训的定位本就偏向应用性,在校时间也短。“通过强调查重让学生心存敬畏,在道德规范、引用方式方法上要求严格,完成一次正统的学术训练,还是有一定意义的。”
原创文章,作者:菜菜欧尼酱,如若转载,请注明来源华算科技,注明出处:https://www.v-suan.com/index.php/2023/10/31/2b13d6754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