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说我“论文灌水”了!!我也不容易啊 2023年10月31日 上午10:21 • 话题 • 阅读 6 来源 | 维基实验 (作者:学霸姐姐) 看过《流浪地球》的人都知道一个词,那就是饱和式救援,意思是出动足够数量的救援队,保证有至少一支救援队到达目的地,从而进行有效的救援。 也就是说,从第一个救援队到达之后,后面的救援队就都是饱和式救援。 饱和式科研也是一样,我们现在的科研模式就是:面对一个热门的研究方向,无数人一次又一次的蹭热点,发各种论文,谁发的论文分高,就是谁的成果,剩下的人就是炮灰。 同一个idea,一个组几个博士/硕士一起做,谁做出来谁发paper,剩下的就是被饱和的那个人。 更为严峻的是,不管你有没有认真学习认真搞研究,你的毕业小论文还是有要求的,所以,那就凑呗,生搬硬凑,没有研究也要发论文! 好一点的,强行找一个完全没什么实际意义的方向去搞,差一点的,甚至会直接自己编造数据或者抄袭论文。 这种“论文”,只会成为一个个没有用的数据,成为科学大厦里无人问津的“垃圾”。 “中国式科研” 让人担心 “我以前曾经预测,中国会在2020年论文数超过美国,没想到我们提前完成了。”这是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原副校长施一公先生说的。 面对这项数据,为何施一公脸上没有一丝骄傲,反倒是一脸担忧。 确实,论文多并不代表研究水平高,饱和式救援是有意义的,只要有一支救援队达到目的地就可以了,大部分救援队会遭遇意外,幸运的无功而返,不幸的全军覆没。但是他们的牺牲是有意义,当足够多的发动机被重启,人类就能得救,这值得付出任何代价。 但被饱和式科研牺牲掉是没有意义的。但是,谁也不知道,谁会成为被饱和的那个人。 M理论之父、超弦理论的“教皇”爱德华·威顿有次申请经费时: 基金委员会的人问他: “每年我们国家会新产生出多少弦论方向的物理学家?” 威顿教授: “估计100人吧。” 基金委: “那我们需要多少弦论方向的物理学家? “ 威顿教授: “一个就够了。” 基金委: “那我们为什么需要培养这么多? “ 威顿教授: “因为我们不知道要去掉哪99个。 科研之路本不存在饱和,发论文的人多了,也就“饱和”了。其实,我们现在的科学研究并不饱和。 在《流浪地球》中,饱和式救援是有目标的,有方向的,大家从不同地方出发,向同一个点汇聚。 科研呢,科研总是孤独的,最起码是迷茫的,你没有方向,你要向未知出发,你要弯弯曲曲地探索人类知识的边境,你要在一片区域犹犹豫豫反反复复地打转直到找到接近中心的最短路径。 所以科研才要强调自由和创新,科研的核心也就是创新。创新就意味着不走寻常路,在科研人员对某方向感兴趣,并且提出了有理有据,能够自圆其说的理论和实践路线时,就应该让其进行尝试。 从这个角度出发,在他选择的方向上,他注定是孤单单的一个人,不可能存在所谓的饱和式科研这种方式。 然而,在大环境的影响下,在论文、期刊、影响因子等等的衡量标准下,科研工作当中,我们只认同the first,或者是the best。所以,让人觉得其它人的工作是没有意义的,给人的感觉是很多科研工作已经饱和了,其实并不是。 真正有意义的方向不管最后有没有成功发表论文都有借鉴意义。 然而,还有一种饱和是——孤注一掷、不计后果。比如完全没有基础理论方向的研究,导师让你从头开始搭建,不计人力物力,在有限的技术基础上,硬堆出没有实际意义的成果,发了一堆所谓的论文,结果就是某些大教授胜利,学生全都成为炮灰。 学霸姐姐想说,在现在的条件下,饱和式凑论文科研是对广大科研人员的一种极大的浪费,阻碍了科研工作的正常发展。 我们作为科研人员,应该要做的是修补科学大厦的边边角角,而不是成为这座大厦的蛀虫。 多做有用的研究,少发灌水的论文吧! 原创文章,作者:菜菜欧尼酱,如若转载,请注明来源华算科技,注明出处:https://www.v-suan.com/index.php/2023/10/31/6d00f3de04/ 话题 赞 (0) 0 生成海报 相关推荐 清华大学教授徐明,任主席! 2023年5月1日 博士生,连发两篇顶刊! 2024年2月22日 饶毅:西湖大学招的教授质量,已超北大清华!施一公不做土皇帝,做到了大部分高校做不到的任人唯贤 2023年10月14日 抄袭!一硕士全文复制他人论文,甚至连致谢都没改… 学校:撤销学位! 2024年1月4日 又一学部公布杰青、优青等会评专家! 2023年10月14日 又一院士逝世!2022年已痛别41位两院院士 2023年10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