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丨饶议科学←关注Ta
前一阵上课时和研究生讨论一篇经典文章时,一个同学问:这篇论文怎么没有补充数据(supplementary data)?
醍醐灌顶啊,少夫老矣!15年前补充数据还比较稀有,现在的这一代在补充数据中长大都习惯了,没有都不舒服。🧐😢🤯
20年前,一篇Nature文章3、4个图的不少见,现在连Nature子刊上的文章加上补充数据的有20个图也是常态,而且每个图的分图都比以前多,好像现在Nature已经取消了短的letter都是名副其实的article啦,网上目录作者多的,都用省略号辣。再过20年,不知道一篇Nature文章是不是得要100个图了,取消article,叫book了。文章作者数从20多年以前的平均5个人,到现在平均~18个人,20年后50个作者常态不成。难怪有人前瞻性的指出,诺贝尔奖只给3个人以后会“分赃不匀”。😢😤🤧
很多以前的经典Nature文章,以现在的标准看是发不了的。30年前的一篇酵母双杂交的文章(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547163/),只有两个图,一个是原理设计图,一个是对照实验图表!对照实验图表!对照实验图表!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证明这个想法可行!现在的标准肯定要加应用筛选,及分析筛选出的新基因的机理及功能。作者Fields实验室后来几年也做了这些实验又发了包括Nature的文章,如果真按现在这样要求的话,酵母双杂交技术的推广会推迟好几年,那会是很糟糕的事。现在质谱灵敏度上去了,但当年酵母双杂交救了很多实验室的急/命,简单迅速的找蛋白质相互作用的partner。Fields后来也理所当然的当了美国科学院院士和Howard HughesInvestigator。
现在的CNS文章数据更多更全了,理论上应该漏洞更少了,不过好像问题也更多了,“喜闻乐见的”图片“误用”/修正层出不穷。。。有一种有趣的可能,如果做了19个扎实的图,但有一个审稿人或者编辑看重的实验,结果不稳定,时有时无,就是搞不准,学生以后的命运和文章档次绑着,会不会用个结果不扎实的图?老师会不会睁只眼、闭只眼把文章发了?出了问题算学生,老师,还是编辑或者审稿的?
科学论文发表的今天的一些问题乱象是什么造成的?因素不少,一个容易忽视的重要原因是高影响力杂志的职业编辑。高影响力杂志Nature和Cell等系列这些年对挣钱及吸引眼球从来不含糊,编辑也是不惜余力。Nature和Cell早年的发展壮大都离不开英明领导,Nature建刊有150多年,早期有2/3的时间里文章接受多是主编说了算;Cell更是Ben Lewin以一己之力从无到有办成功的,他自己的科学水平很高,有时文章不送审,自己就可以定,他出过一本经典的书GENES,20年前把杂志和出版社卖了,去做酒仙了。现在Nature和Cell成了大企业、大生意,编辑却是鱼龙混杂,也有个别水平高的,不过可能鱼占大多数。他们职业编辑的来源主要是在科研路上干滴不得劲的博士后,有些(也许不少)可以说是干不下去的。他们成了牛刊文章的第一把关人,也是判官,一定程度决定了科学的时尚和风云。比起协会办的期刊,牛刊编辑的专业水平低但权利更大,更多的参与决策影响主观判断文章的impact。
最近在读Walter Isaacson的 the code breaker,写基因编辑crispr的发现、发展过程。其中提到西班牙科学家Mojica可能是最早意识到细菌的crispr是免疫体系,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这个突破不亚于后来的基因编辑的发展,2003年的这篇文章发表却是极其艰难,Nature编辑直接打掉,认为了无新意,审都不审。
立陶宛科学家Silsnys也有类似经历,收集了阐明CAS9功能的重要数据,2012年初投稿也是被Cell和CellReports斩钉截铁的无情拒稿,不过倒被不比Cell Reports差的PNAS收了,戏剧的是PNAS处理他文章的是日后因CRISPR得诺贝尔奖的Jennifer Doudna,她5月21号收到Silsnys的文章,25号将自己类似的(更全面的)工作投稿Science。Nature和Cell编辑当年如果斩钉截铁的快速发表Mojica和Silsnys的文章的话,会不会改写诺奖得主?2012年Doudna和Charpentier的那篇得诺奖的关键文章,以现在的标准有可能发不了Science,她们当时文章里提到在高等动物里应该也可以基因编辑,现在编辑的眼光可能会要求她们有数据证明,真这样的话,和MIT/Broad Institute后来的矛盾可能就没了。
以前做编辑有点吃力不讨好。20多年前,有位朋友当年科学做的有点艰辛,6年磨一剑,发了一篇science,博士到手,改行做编辑,从助理开始做到了Nature Genetics的主编,虽然可以纵观科学发展,也感到编辑的困难,一直不停的deadline担心下一期的稿源,没完没了,还得求人审稿等。尤其困扰苦闷的是,要出去开会拉关系和稿子,因为总有人模狗样的童鞋带点蔑视的问:你怎么会做编辑?后来忍不住去当律师了。
可惜ta错过了当编辑的黄金时期,这些年来文章发表对实验室经费,科学家升迁前途影响越来越大,换到现在应该会很开心,被众星捧月了。自从热情好客的亚洲国家开始注重CNS后,开始关注到编辑也是人,而且大权在握,说你行就行的科学推手,推手,推手!被请去交流演讲,好吃好喝,讲授发牛刊的技巧。几年前台湾科学界出了个丑闻,报道说Cell下的名子刊的台湾裔主编可能给台湾的科学家放水,帮助发表文章。国内也有贵为院士的,贵为院士的,贵为院士的!见到编辑那是感恩戴德、辗前马后!有些高校给新入职教授的第一课,请的优秀青年教授代表,也洋洋得意的谈是如何招待牛刊编辑乐不思蜀、嗨皮嗨皮!
科学家的一大败笔便是培养了一些半成品的博士后,回过头来想成名成家还要听他们的吆喝。
原创文章,作者:菜菜欧尼酱,如若转载,请注明来源华算科技,注明出处:https://www.v-suan.com/index.php/2023/10/31/ef5b66113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