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科研总依赖国外杂志论英雄?饶毅:源于中国人之间缺乏相互信任

本文来源:饶议科学  作者:饶毅教授
对中国科学界和高校评价教授、研究员以杂志为主要标准,而不看内容和质量的问题,最近饶海有文章,以前其他人也有,反映了很多人的不满意。
造成这一问题至少有两大原因:高质量的科学家数量,有公心的科学家数量。
懂科学的科学家在中国与日俱增,理论上,评价科学应该日益改善。但因为缺乏公心的科学家、在中国以公心办事的科学家数量增加缓慢,远慢于科学家水平的提高,远远慢于中国科研经费的投入。
所以,问题的本质在于华人之间缺乏相互信任
搞科研总依赖国外杂志论英雄?饶毅:源于中国人之间缺乏相互信任
饶毅教授  图源:网络
缺乏互信就无法相信华人的评审,从而依赖国外杂志,至少国外杂志被华人用各种方法攻破的困难程度要高。即使国际刊物华人编辑与日俱增,一般人认为因为还有外国人约束他们,所以比国内的各种评审可信度高。
而中国刊物,如Cell Research,所谓SCI分数很高,但中国科研人员仍不以其为标准,更不认为它相当于国外同样SCI等杂志,原因也是中国人都众所周知的。
中国有些评审,不排除行贿。大多数评审不排除拉关系、拜码头。不拜码头被认为是不尊重评委,有些评委基本无自尊,需要通过其他人拉关系感到自己有价值。
有些海外华人,参与国内评审时行为也不公平。
有些人在长期在海外,回国后在践踏原则、不分良莠方面而任人唯亲比长期国内工作的人有过之无不及。
绝大多数科技工作者都知道的很多肯定不对的事情,有不可磨灭的白纸黑字证据,只要是在中国,个人都有办法抵赖,有些单位故意不处理、有些单位不敢处理,所谓监管部门放任自流,或者有权、或者能够捣浆糊,都按江湖习俗相互照顾。
这里面有文化糟粕,也有历史原因。
生物医学方面,早期高质量、有道德的老科学家通常在1990和2000年代离世。
一批低素质、不讲是非、不懂原则、科学质量差、不讲公德的人,因为年龄,而成功地扮演“德高望重的科学家”,其实从来不是科学家,更非德高望重。
有些非常聪明的稍微年轻一些的却非常缺德
就是说不仅“无德、无才、无能”曾经同时主导中国科学,这类影响现在也未绝迹。
这些导致中国科学界可信度低,从而互信程度低。
问题迄今没有被重视、没有开始根本的改变,只在小范围有时有大力改变,而大的范围还需要很大的努力才可能改变。很多人有权的时候不管,事后自己及其学生、甚至后代也是受害者
饶毅教授简介
饶毅,男,1962年出生于江西省南昌市,著名生物学家,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校长,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理学部主任、生物学讲席教授,北大麦戈文研究所创始所长,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创始主任,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创始主任。
搞科研总依赖国外杂志论英雄?饶毅:源于中国人之间缺乏相互信任
饶毅长期从事分子神经生物学研究,发表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担任多个国际学术期刊编委,为30多种国际杂志审稿、经常正式应邀为学术机构演讲(包括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多个校区、日本东京大学、德国马普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
施一公曾这样评价饶毅:“饶毅,忧国忧民的科学大家,光明磊落的正人君子,犀利耿直的现代鲁迅,我行我素的半老顽童。无论你是否喜欢他,饶毅在用自己的方式启蒙中国社会、也注定留下重要影响”。

原创文章,作者:菜菜欧尼酱,如若转载,请注明来源华算科技,注明出处:https://www.v-suan.com/index.php/2023/11/02/d0591d5fc9/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