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募格课堂综合整理不论是研究生一作,还是课题组合作,发一篇CNS论文到底有多难?当你领略了上海交通大学的首篇Science是如何成功发表的,就会发现一篇顶刊论文,离不开好的idea、论文写作能力、团队合作、其他专业领域专家协助等等,所以说一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所需要的具备的“工艺”更是盘根错节。历经上百次修改 首篇Science成功登刊备受瞩目的科研成果,往往起于一个不经意的发现。颜德岳教授是上海交通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家,和他的博士生在实验室实现了分子的宏观自组装,美国Science杂志于2004年初公布了这项成果,该工作不仅证明了特定的分子可以直接自组装成宏观尺寸的有序结构体,使分子自组装从微观、介观到宏观形成了完整的学科体系,而且第一次用结构不规则的大分子进行自组装,拓展了分子自组装研究领域,这也是上海交通大学的首篇Science论文。图源:Science官网在那个科研条件相对匮乏的年代,它是如何被顺利发表的呢?在一次实验中,颜德岳教授的博士生侯健发现容器里的沉淀物有点奇怪,有鳞片状的物质,“以前没有出现过啊,这是什么?”侯健不明白。颜教授盯着溶液看了又看,心里忽然一亮,“会不会是宏观分子自组装薄膜?”他马上意识到这个结果的重要性,这个发现起始于1998年冬。随后的日子中,颜教授凭着多年理论化学研究的积淀,带着课题组的学生逐步探索该结果的机理。回顾当时的情况,尽管在211工程和985项目资金的资助下,课题组的经费依旧相当有限,十几人只能申请到5万元,他们也曾戏称“没有隔夜粮”。时隔4年后,在颜教授的指导下,实验终于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成功地自组装得到了宏观多壁螺旋管,形貌比第一次的更为完美。 为了抢先公布这一重要发现,课题组立即撰写了论文发到Science杂志。对方表示该发现很有价值,但缺乏对自组装机理的确切证明,故不予采用。这也鞭策着课题组展开了深入研究,其中更是涉及到论文中的一个示意图就画了一个多月,为了保证此图准确地表达他的设想,甚至请了一家公司专门来绘制图形。颜教授课题组的青年教师黄卫说:“现在想想这个图很简单,但那个时候要在一张白纸上画出来,真是太难了。” 历时近6年,自萌生这个科研发现到成功发表Science,这篇论文他们总共修改了百余次,有时候一句话也要斟酌好几天。颜教授告诫学生说:“做实验写论文,不能有半点马虎和虚伪。” 首篇CNS论文刷新历史时刻要知道,能够在CNS(Cell+Nature+Science)等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对于大多数科研人员来说,可谓是孜孜以求。发顶刊论文不易,作为首篇CNS更是难上加难!回溯到130年前的清朝末期,其实早已有中国人在《Nature》发表了第一篇论文——《考证律吕说》。Nature杂志由英国Nature Publishing Group创刊于1869年,是世界上最早的国际性、综合性科学技术期刊这篇《考证律吕说》登载于《格致汇编》1878年第7卷,后由《格致汇编》的主编傅兰雅(John Fryer,1839—1928)译为英文在Nature发表,这也是中国科学家在Nature发表的第一篇论文。文章纠正了著名的伯努利定律,引起了国际巨大的反响,nature编辑评价道:”这非常出奇”,也是这篇文章,使得Nature创办以来,第一次出现了中国人的名字。虽然不及中国首篇Nature来的震惊,但是高校校史上的首篇顶刊论文,也足以让人眼前一亮!四川农业大学发表史上首篇Cell论文,这项研究为攻克世界难题的稻瘟病构建了新路径。2017年6月29日,全球顶尖学术期刊 Cell 在线发布了四川农业大学为通讯单位、陈学伟为通讯作者,李伟滔、硕士研究生朱紫薇、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Mawsheng Chern博士、四川农业大学水稻所尹俊杰博士、硕士研究生杨超和冉莉为本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的论文“A natural allele of a transcription factor in rice confers broad-spectrum blast resistance”(一个转录因子的天然变异赋予水稻对稻瘟病的广谱抗性)。陈学伟教授西南交通大学也有位年轻有为的博士,一举打破校史,发表了学校首篇Science!2017年,西南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大二学生杨倩不会想到,自己的名字也能刊印在国际顶级期刊Science和Nature Materials上,“Size Effect in Ion Transport through Angstrom-scale Slits”(离子在埃级别狭缝中传输的尺寸效应),对于母校更是意义重大。正如时任西南交大校长徐飞在大会上评价:“这是“一个载入史册的事情”。这标志着学校实现国际三大顶级期刊“零的突破””。杨倩 图源:西南交大新闻网去年6月,据江苏师范大学消息,该校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90后副教授刘建全,首次以一作、第一单位在国际顶级期刊《Science》发表学术论文。图源:江苏师范大学综上所述,能够发表首篇CNS论文,不管是刷新历史,还是打破校史,这些表现优异的科研人在背后都付出了难以估量的准备。发一篇顶刊论文有多难?例如,华中农业大学是老牌211大学,科研实力也是相当的不错,可在前几年才发出了本校历史上的第一篇《nature》。而即便是这一篇,也不是由华中农大自己独立完成的,因为华农的设备根本不足以支持完成实验,最终只能借用清华实验室的设备,才能完成全部的实验。同样,作为中等偏上985的武汉大学,整个2018年武汉大学也只发出了一篇nature和一篇science,从这些角度就可以看出难度来了。一个好的ieda得以实现,缺不了充足的科研经费、高精尖的实验设备、甚至再到涉及其他领域的专家合作研究的意见、专业的实验数据绘图设计等等,这些条件都需要一一跟进,最后才能有机会顺利投中一篇顶刊论文。经数据统计,2013年的时候全世界一共有780万名科研人员,2017年的时候,一整年的时间nature一共发了803篇,而Science上则发表了702篇论文。这也就意味着,能发顶刊论文的科研人,大概是一万人中不到两个人的概率占比。为了方便大家理解,2018年的时候我们国家的河南省有98.2万考生,从98.2万考生中清北一共录取400个人。在中国,科研人员想要发一篇SNC论文,比在河南省考上清北的难度更大,从几率上来说,大概是在河南省拿状元差不多的水平。所以,就算发不了顶刊论文你也别气馁,这是个连985高校都同样发愁的事情,换到一个渺小个体的科研人,又能如何凭一己之力获得这样的成就呢?个人学术生涯的发展,做到问心无愧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