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有必要发表SCI?如何发?—听听大三即发表一区论文作者怎么说 2023年11月7日 上午10:05 • 话题 • 阅读 8 来源:二维材料前沿 ← 关注Ta 编者语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三五年。在80后成长为科研主力军时,我们也会看到优秀的90后崭露头角,00后也开始踏入科研。本文的主人公99年,虽然谈优秀为时尚早,在采访汪逸凡同学时,发现其自信源自其扎实的语言功底、导师的鼓励、学校的宽容。愿科研路上,给予年轻人更多的宽容与鼓励。 社会氛围 本科是否有必要发表论文? 我认为要看个人的学业规划,如果是为了申请硕士学位的话可能不必要,应该多花点时间提高在GPA以及把握实习机会等这些方面上,但如果想要申请博士的话还是尽可能地多参与科研,尽量发表高水平论文。当然,本科的时候可能还没有确定自己未来的研究方向及领域,所以我觉得多多尝试,看看自己适不适合做科研,再做决定也不迟。 本科期间如何平衡学业与科研的关系? 我是个偏向于稳扎稳打的人,所以我觉得最好是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把尽可能多的时间投入到科研中。因为做科研也会遇到很多困难,如果没做出自己满意的成果,同时GPA又落下了,可能会对自己的信心、对科研的热情都有打击。首先在我看来GPA高才是投身于科研的前提。其次我觉得大三是本科期间一个比较好的时间段去做科研,一方面专业课的知识已经有所掌握,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对老师们的了解,为自己以后的深造做铺垫。 学校培养模式 一、大一:自由选课 刚进到港中深的时候最大的感受就是“哇!好自由!”。因为上课不点名,也没有分班级,没有什么早操晚自修,也没有宿管老师,完全处于放养状态。后来发现这种自由也是一种成长。因为每个人都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放松时间,督促自己按时作息,按时健身,当你没有做到时,你会发现当自己不努力进取,总有人已经先你一步。 1、不同年级混合教学,自由选择 我们大一的时候是不分专业的,只分三个学院:理工、经管、人文。大家上的课是学院的基础课,比如理工需要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等等。这些课程乍一看很杂,没有方向性,但是极大拓宽了大家的知识面,让学生们更深入地了解学校开设的专业以及自己的喜好。这样到了大二分专业时,同学们能做出更合理的选择。 2、通识课扩展视野 除此之外,学校还开设了六门通识课。自然和人文是基础,另外四门涉及到四个范围:中华文化传承,自然、科学与科技,社会与文化,自我与人文。基于这些都有开设不同的科目,学生可以在每个范围内选择一门自己感兴趣的。上通识课时,我们不仅会遇到不同年级的同学,还会认识不同专业乃至不同学院的同学。这种多样性的课堂讨论迸发出很多新鲜思想和活力。 同时,在小组作业中也可以向其他专业的同学和学长学姐们学习。这种交流不仅可以促进大家学习上的共同进步,互相取长补短,还能增进除了学习外的友谊。此外,通识课虽然叫“通识”,但其中的内容还是很深入的,并且平时不会这么系统地学习,这些知识都相对比较陌生。老师会除了讲解这个领域的一些知识之外,还会指导我们通过小组作业以及presentation,期中、期末的论文等,让我们自主地搜集资料,自己探索了解这门课程的魅力。 我很享受每次从空白到填满的这个过程,非常有成就感。而且这种形式也让我们懂得学术的严谨,不再仅仅从基础的百度、维基等网站找资料,而是多元化地利用google scholar,学校图书馆,以及图书馆的线上数据库等更权威更全面的搜索引擎。这些通识课既丰富了我们的知识面,同时也锻炼了我们基础的英语写作能力,也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学术的严谨性。 3. 写学期论文,给予反馈 学校通识课和英语课的考核除了presentation,还可能会包含一些小论文和学期论文。这些论文的考核标准包括论文格式、参考文献、写作结构、研究深度等等。在写作之前可以先和老师讨论一下出发点,老师会在这个基础上给出关于框架、主题等建议,有助于后续写作的质量与进度。提交论文后老师也会给出一个反馈表评估各评定指标的完成情况和建议,或者直接在原文标批注。 二、大二:选专业 选完专业后,大二主要是是上一些专业通识课,比如更深奥的数学、物理、化学等,还会有一些实验课。 1、家庭对选专业的影响 大二开学前我们就可以选择本学院的专业了。当时也没有想太多,由于我父亲是学电力的,所以对能源这方面比较了解,推荐我选新能源专业。再加上个人从小就是小动物爱好者(电视上的动物世界、地球脉动是当时我的最爱),也因此对保护环境有所关注。我觉得或许新能源也是可以解决环境污染的答案之一吧。 2、校长对选专业的鼓励与探索 我们学校对于学生转专业甚至转学院都算是允许的。前提是符合一定条件的(如下图)就可以申请。 有时候自己也曾动摇过,即使有大一一年的时间了解专业,真正学起来的时候想法还是有可能会改变。学校鼓励大家多多探索自己的兴趣和强项。同时,学生还可以申请gap year,这一年不用上课,可以做实习,去旅游,做志愿者等等。在对当前社会现状和这个充满魅力的世界有更多了解的之后继续学业,这让学生也许会减少些许迷茫,有更明确清晰的方向。 想起校长前几天发的一篇文章 ,他在文中这样说到:“人生是一场探索”我们不应该把未来定义成一个目标,这种做法叫做寻找而不是探索,这会导致你错过沿途的风景。未来应该是以开放的心态去了解一切,去探索,在发现美的同时一定也会获得你想要的。所以在这种思想下,大家很愿意去探索不同的专业。(跑个题:我当时想参加科研也是基于类似的想法,就是想先试试自己到底适不适合做科研,适不适合读博士,这也算是我在探索自己未来更多的可能性了) 三、大三,深入专业 1、新能源细方向—选课 到了大三,我们就有一些更为专业的课程。除了专业必修课,可以多选一些专业选修课了。新能源专业涵盖的范围也很广,比如材料,电力系统,能源,等等。学生可以在广泛了解后再有方向性的选择一些课程。 2、进入科研课题组 大三上学期的时候正好选择了一门材料课作为专业选修,该课老师正是朱熹教授。我也是因为这门课有幸认识朱教授,后来加入他的课题组。 学术初体验 一、港中文深圳 1.本科生reserch 1000元/月项目基金 港中深是鼓励本科生做科研的,学校有一个Undergraduate Research Award (URA),本科生可以找到指导老师后提交自己的科研计划,然后每个月会有1000元的奖励。 2.学术指导导师 师生比1:20 优势 每个学生一入学就会分配到一个academic advisor(AA)。这个老师一般也是同一个学院的教授或者助教,然后一个组有十几个同级的学生。如果学生有学业生涯或者就业生涯上的困惑,都可以找老师沟通。 二、导师 1.教授赏识 我当时其实不是主动加入朱教授的课题组的,而是朱教授主动找我的。我觉得能受到教授“青睐”除了幸运外也是有一定原因的。首先是我们专业的人非常少,这一届(17届)仅仅只有12个人,当时朱教授的课上就有11个。这种情况让教授对每个学生都有一些了解。此外,这是我第一门材料课,刚学起来比较吃力,朱教授课上说的内容我课下还要花不少时间才能消化。在课后理解的过程我就经常拿自己不懂的问题请教老师,可能这也让老师对我留下了更深的印象吧。课后的闲谈以及作业上的帮助也让教授了解到我考过托福,英语水平还算可以。总的来说,大概是课上人少,英语好,以及勤问问题这几点原因让朱教授留意到了我,并且给了我一个机会。 2.大胆鼓励,信任 我刚进课题组的时候就被分到了修改文章的英语语法以及写两段的任务。修改语法的部分对我来说还算轻松,但是写两段综述就是我之前没接触过的东西了。组内的徐彦恒博士找到我,给了我三篇这方面的文章,让我仔细阅读然后参考这个模式写,还不断宽慰我不要紧张,尽量写,写不好也有他兜着。这种信任和鼓励一下子消除了我的紧张感,也让我有了一种使命感,不想辜负大家对自己的信任。 组内的成员也很用心地帮助我。他们手把手教我完成了论文的提交、修改、给编辑和审稿人的回信等等, 叮嘱我流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在这个过程中,我收获很多,也非常感激他们愿意耐心地教导我这个小白。 三、个人 1.提前批自主招生 高考后我参加了港中深的自主招生,分为面试和笔试。面试是英文群面,问题不是很难,但要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并且展示自己英语口语的流利度。笔试部分有几道英文问的数学物理题,也不是很难,基本上看得懂题就能做。笔试部分还包括一篇英语作文和中文作文。两篇文章的题目都是那种开放性的,没有正确答案的问题,只要逻辑严密、言之有理即可。当时我自主招生发挥得不错。后来高考的成绩出来了,并不是很理想,不到600分,仅凭高考成绩报考可能有点悬。幸好港中深当年是6+3+1(即60%高考成绩+30%自主招生+10%综合测评),凭借自主招生,我的录取还算比较稳当。 2.学术论文入门 我进组时论文已经写完Etching部分的Precursor。我进组后的任务分工是:我写Synthesis部分的Etching和 Exfoliation、修改语法,徐博士写Properties部分,凌晗老师写Applications部分。然后论文格式的修改、图片permission的申请、以及论文的提交等是我在徐博士的指导下完成的。后续收到审稿人的回复,我们的任务是:我负责在Applications部分加上Biomedical的小部分,胡梦雷学长扩充optical部分的性质,凌晗老师补充前景和研究空白的内容。接着我在徐博士的指导下完成给审稿人和编辑的回信。 3. 科研兴趣 妈妈认为在我这个年纪应该尽可能地多读书,能读博士就往上读,错过了现在以后想读博就很难有机会了。她很赞同“站得高,看得远”这句话。希望我将来能努力成为某领域的专业人士。 4. 读博准备 目前正在备考GRE,如果疫情不取消的话,六月份会考一次。这学期和暑课期间就努力提高GPA。 论文撰写与发表 1.平时积累 英语水平还可以,高考英语140+,托福101,也认真上了学校的理工专业英语课。 2 .撰写 3个小段,导师制定标题 学术萌新路上需要有好的导师引导 3 .初步修改、编辑回信、审稿人回信 得益于博士师兄的耐心指导,以后能独立处理学术论文全流程,同时也锻炼了文献调研及写作技巧 通过这次经历,我认识到学术论文是非常严谨的,所有引用都需要仔细核对,审稿人和编辑也以高标准高要求对待文章质量。同时,学术论文也是一个团队合作的成果。大家都要对自己的部分负责,同时也要互相检查,这些都离不开良好的合作精神。老师和师兄们对我的教导也让我受益匪浅,希望有朝一日我也能像他们一样帮助自己的学弟学妹们。 以下为汪逸凡同学的采访推送: 汪逸凡同学发表论文见上期推送: 原创文章,作者:菜菜欧尼酱,如若转载,请注明来源华算科技,注明出处:https://www.v-suan.com/index.php/2023/11/07/342a2731bb/ 话题 赞 (0) 0 生成海报 相关推荐 重磅!国家部委发文:建设战略科学家梯队,解决青年科技人才后顾之忧,推行“无会日”,保证教学和科研人员参与非学术性活动每周不超1天 2023年10月14日 中科院院士:不存在“天坑”专业,知识更新最重要! 2023年10月23日 读博,难!斯坦福读博,5年5篇高质量论文,依然一度抑郁怀疑人生 2023年11月7日 14位两院院士,履新高校! 2023年10月15日 落户欧洲后!河北工业大学,再布局澳洲! 2023年12月22日 “官二代”靠造假论文被顶尖大学录取!超4万人联名反对……校方回应 2023年5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