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毅:北大老师的博士学位来自什么大学? 2023年11月8日 上午11:52 • 头条, 话题 • 阅读 11 来源 | 学术志 对于个体来说,学位与成就有相关性,但不一定非常密切。 对于群体来说,在一定程度上,学位来源与教师组成的关系可以反映某些社会现象。 当然,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对于现代研究型大学,博士学位比学士学位在反映教师程度的关系更大。 这里用了2023年和2007年的北大生命科学学院的数据。 2007年还在老体制,然后生科院作为第一个全面真正实行预聘制的学院,在学校和人事部支持下率先实行新体制,几年后全校推广。预聘制后,对于每一个新聘教师的审核远比之前严格。老体制与院系行政关系很大,学院的老师是否参与、参与多少取决于学院的行政。学校的学术委员会形同虚设,因为一次半天需要通过全校几十人,午饭讨论、实际了解都非常有限。所以很多学校会出现由人事部门算数字的幼儿园行为。 预聘制后,有严格的规范和程序。院系需要由为每一个老师招聘特设的专家小组写报告,学术委员会和全体老师投票,院长专门为每一个招聘的老师写报告,收集海外同行为主的十几封推荐信。学校分开理工、人文社科、医学有三个专门的委员会,这一委员会终审。对院系报的每一位候选人进行讨论、评估、投票。其中每一次对任人唯亲嫌疑的(导师在北大、自己研究方向不变继续老师的研究)都毫不犹豫涮了,多次刷了多位校领导的学生和下属。曾经有院长和院士在意识到委员会意见后要哭出来(和真哭出来的)。 北大近二十年最大的进步,可以说就是成功的实行预聘制,虽然早期有争议,后来得到公认而已经稳定。清华大学应该是经历类似,而且两校在推广预聘制的过程中实际协同很好。 2023年 (据不100%精确的估计),2023年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教授系列共约69人,其中32位的博士学位来自国内、39位来自国外。 北大生科院国外博士来源多样化,几乎没有一个学校占主要: Chicago大学三位,Duke大学三位,Cornell两位,UCLA两位,Wisconsin-Madison两位,Purdue两位。 其他都是一位:Baylor,Cambridge,Dalhousie,Harvard,Imperial College London,U Penn,Ireland,Karolinska,McGill,Michigan,Minnesota,Norway,Stockholm,SUNY Albany,Temple,Texas(Austin),UCSF,UT Southwestern Dallas,Washington,Yale,东京大学,东京农工大学。 国内博士来源有倾向性: 北大 21 中科院 5 清华 1 (清华的生物学曾被撤销,1985年之后重建) 北生所 1 南京农大 1 北京大学校本部在交叉学院、未来技术学院、农学院、心理与认知学院、脑研究所、化学学院、物理学院等还有生物学以及与生物学相关的老师,不在此次计算范围。本次计算只是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2007年 约48位,国内博士30、国外18。 国内博士21位来自北大、4位中科院,中国农大、北理工和东北师大各1位。 国外博士来自:UCLA两位,其他各一位如Baylor、Cornell、Ireland、Karolinska、Michigan State、McGill、Oulu、Stanford、Stockholm、Temple、Texas(Austin)、Washington、东京大学、筑波、东京农工、岗山大学等。 变化 在2007年的48位教师中,北大博士为21位。 在2023年的69位教师中,北大博士还是21位。数量没有变,比例减低。 2007年之前,21位北大博士的多数是直接留校,研究方向与国内导师类似。2007年之后,北大博士回母校任教之前,一般都是在国外经过博士后研究阶段,其研究方向与原来国内博导已经不同,而且需要与所有申请人一样竞争,竞争过程导师回避,成功之后才能获得北大教职。 在同样情况下,拥有北大博士获得北大教职的可能性低于不拥有北大博士者。但一般人不清楚这一点,也不清楚其原导师完全不能参与招聘过程,当然还有喜欢北大的原因,而有很多人申请母校教职,导致最后还是有很多北大博士任教北大的情况。 2007年的教师在2023年之前有24位退休,其中国内学位22位,国外学位2位。 2007年至2023年期间,新招聘44人,其中17位的博士学位来自国内,27位来自国外。也就是说,虽然国外博士比例与之前相比大大提高,但国内博士也可以竞争而且可以成功。 2007至2023年没有人注意到的是:不再有新招聘的日本博士了。原因不详,不是因为招聘过程的歧视。 2030年 今后变化可能比较不容易预计:特别是近两年突然大量国内本科毕业生留在国内读博士。 不仅北京大学本身,国内其他优秀大学有一批竞争性很强的本科生留在国内,影响复杂。 日本在1980年之后去西方训练的科学家显著减少。四十年来,完全在日本本土培养的科学家,个别当然有突出的,但是整体还不能说赶上了有国外经历那几辈的日本科学家。 中国情况会如何,难以预料。 原创文章,作者:科研小搬砖,如若转载,请注明来源华算科技,注明出处:https://www.v-suan.com/index.php/2023/11/08/ba1727ad07/ 生化环材 赞 (0) 0 生成海报 相关推荐 计算+实验顶刊速递:李亚栋、臧双全、余桂华、赖延清、曹荣等成果精选 2023年10月8日 Adv. Sci.:用于析氢反应的高熵二维过渡金属二硫化物催化剂的低温合成路线 2023年10月5日 物理所吴凡团队ACS Nano:硫化物固体电解质与室温液体锂电负极之间的稳定界面 2023年10月5日 孙学良/谷猛/赵志坚Nano Energy:单原子表面工程:提高铂Pt催化剂电化学活性的新策略 2023年10月16日 西安交大AFM:激光辅助构筑多级微栅阵列碳纳米管电极,助力高性能超级电容器 2023年11月30日 最新!清华发布毕业生去向,清华大学2022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出炉 2024年2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