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王爱琴,杨小峰,刘伟联合厦门大学李剑锋等人报道通过使用原位 X 射线吸收光谱与电子显微镜,揭示合成的 Cu-N4 单原子催化剂重组为约 5 nm 的纳米颗粒,其能促进电化学还原硝酸盐性能。当施加的电位从0.00 V转换到 -1.00 V vs. RHE, 发现 Cu2+ 依次还原为 Cu+ 和 Cu0以及同时发生的Cu0 单原子聚集与 NH3 产率的提高;当电位固定在-1.00 V vs. RHE,氨的最大产率达到 4.5mg cm-2h-1 (12.5 molNH3 gCu-1 h-1) ,法拉第效率为 84.7%。更重要的是,电化学反应后,聚集的 Cu 纳米颗粒可逆地分解成单个Cu原子,然后在暴露于环境大气时恢复为 Cu-N4 结构。DFT 计算以研究硝酸盐反应机理,催化剂模型为Cu-N3 SAC 和 Cu13 金属簇,计算电子/质子耦合的热力学基本步骤。考虑Cu活性中心上硝酸盐电还原的各种可能的中间体。因此,调查硝酸盐电还原从 NO2* 中间体衍生的亚硝酸盐以及从 NO* 物种生成气态 NO 的路线,以了解在不同施加电位下的选择性趋势。另外,实验证明亚硝酸盐同样为反应中间体。与此同时,根据 NO* 中间体的 O 或 N 端点可能的质子氢化,探索*NO 到 NH2* 的不同还原途径。在Cu-N3 催化剂,硝酸盐还原为 NO2* 非常有利,在0.00 V vs. RHE施加电位下,亚硝酸盐的生成几乎处于热力学中性(-0.03 eV)。然而,作为气态产物的 NO2* 中间体还原为 NO 在能量上不利,其吸热能为 0.28 eV。此外,将 NO* 电还原为氨存在很大的热力学障碍。即使通过*NO 到 HNO* ,H2NO* 和 *H2NOH的最可行的质子转移路线,同样需要越过高达 1.43 eV 的热力学障碍。因此,在0.00 V vs. RHE施加电位下,Cu-N3 SAC 催化剂催化下,选择性主要来自亚硝酸盐。相比之下,-1.00 V vs. RHE,Cu13 簇上的硝酸盐电还原呈现出独特的能量图。硝酸盐到氨的基本步骤经历热力学的连续下降;只有氨的脱附具有0.48 eV的少量吸热能;相比之下,还原为亚硝酸盐和 NO 副产物的吸热能更高,分别为 1.07 和 1.90 eV,在-1.00 V vs. RHE,金属 Cu 纳米催化剂催化的硝酸盐电还原,优先生成氨而不是亚硝酸盐。与 Cu SAC 类似,*NO 的质子转移通过 HNO* 和 HNOH* 中间体发生,而进一步还原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实现,即通过 H2NOH* 或 NH* 中间体生成 H2N*,最后生成氨。Ji Yang, Haifeng Qi, Anqi Li. et al. Potential-Driven Restructuring of Cu Single Atoms to Nanoparticles for Boosting the Electrochemical Reduction of Nitrate to Ammonia. J. Am. Chem. Soc. (2022).https://doi.org/10.1021/jacs.2c02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