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佬没钱,解甲归田!诺奖得主,申基金也难啊!

若问世间有哪样东西能让各位大科学家们“为伊消得人憔悴”那必然是基金了。基金几乎贯穿了每个科研人的科研生涯。
大佬没钱,解甲归田!诺奖得主,申基金也难啊!
没个百来万基金,怎么买设备?怎么做实验?怎么招博后?
想必每个科研工作者都曾经为了“本子”而呕心沥血辗转反侧。但毕竟僧多粥少,能够受到垂青的终究只是少数一拨人。但你以为拿不到基金的只有你?那就大错特错了,哪怕是诺奖得主获得诺奖之前也是一样的。
大佬没钱,解甲归田!诺奖得主,申基金也难啊!
逐梦学术圈可没那么容易,诺奖得主也是经历了超级难受的基金申请过程!
1
2023年诺奖得主,申请基金屡屡被拒
卡塔琳·考里科(Katinka Hosszú)匈牙利裔美国生物化学家,她在科研生涯中经历了多次资金短缺的困境。
大佬没钱,解甲归田!诺奖得主,申基金也难啊!
卡塔琳·考里科(Katinka Hosszú)65岁
1985年,卡塔琳·考里科的博士后期间,实验室失去了资助,导致她的研究工作无法继续。1990年,她提交了她的第一笔课题资助申请,希望通过这个项目成为正式教授,但被拒绝。
哪怕成为了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的研究助理教授,她的科研基金申请依旧屡屡被拒绝,她的论文也很难发表在权威的期刊上。1995年,由于没有出什么研究成果,她又被大学降级、失去了终身教职的机会。
虽然科研之路曲折蜿蜒,但结果最后是美好的。她在2023年与德鲁·韦斯曼(Drew Weissman)一起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大佬没钱,解甲归田!诺奖得主,申基金也难啊!
2
2012年诺金得主,亲自做实验,十几年磨一剑
Brian Kobilka美国生物化学家,他在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开始独立研究以来,十几年的时间里一直没有重大的突破。这使得擅长支持长期高风险研究的机构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HHMI)都失去了耐心。
大佬没钱,解甲归田!诺奖得主,申基金也难啊!
Brian Kobilka
2003年左右,HHMI停掉了Brian的赞助。由于课题风险太高,Brian都不敢也没有条件招收postdoc。他只能自己做实验,幸亏那几年他还是靠着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R01资助坚持了下来。
大佬没钱,解甲归田!诺奖得主,申基金也难啊!
2007年,Brian解析了第一个人非视紫红质GPCR的晶体结构,取得了初步的成功。2012年他与Robert Lefkowitz一起因揭示G蛋白偶联受体(GPCRs)的工作机制而获得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
3
2017年诺奖得主,疯狂吐槽,解甲归田
前两位诺贝尔奖得主虽然科研生涯颇为坎坷但也熬出了头,可接下来的这位诺奖得主就没有这么好运了。Jeffrey Hall是美国生物学家,他因阐明生物钟工作机理而获得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奖。然而,在他获奖的十年前,他的实验室就因经费短缺被迫关闭了。
大佬没钱,解甲归田!诺奖得主,申基金也难啊!
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杰弗里·霍尔、迈克尔·罗斯巴什和迈克尔·扬
这位“潦倒”的诺奖得主还曾犀利地吐槽:一些大科学明星并未真正匹配他们的地位与荣誉,却不断赢得大量的研究经费。
大佬没钱,解甲归田!诺奖得主,申基金也难啊!
更滑稽的是,这些明星时不时会向他吹嘘,们几乎从不向Nature、Cell或者Science之外的期刊投稿,而且几乎总能在CNS这三大期刊上发表。然而,只要稍加了解就知道,在自己熟知的领域中,这些文章并不总是那么优秀。
大佬没钱,解甲归田!诺奖得主,申基金也难啊!
在农场的Jeffrey Hall
Hall还批评这些明星科学家雇佣大量劳力从事研究工作,却不能给予实质的指导。而那些真正在第一线做研究的,则面临巨大压力,需要不断提供吸引眼球的成果去优秀的期刊发表。结果可想而知就如他在接到诺奖地获奖电话时提到的“说实话,我已经退休了,工作的时候也已经从政府部门得到了我所需要的各类支持,但是我对那些刚刚开始和正值发展期的生物科学工作者们感到十分担忧把这份担忧说出来,是我离开学术界前的最后一搏”不得不说这位老科学家确实有着非凡的智慧。
大佬没钱,解甲归田!诺奖得主,申基金也难啊!
在美国的科研生态中,适者生存的现象无可厚非。虽然像Hall这样的不够“世故”的科学家可能会受伤害,但客观地讲,正是一个高度追求效率和利益的社会,才把科研生态的功利、苛刻、残酷演绎得如此彻底。可以说,美国科研实力领跑世界与之不无关系。探索科学的要义在于创新,一个人的科研状态也一直在动态调整。对于科学家而言,得没得过奖、什么时候得奖,不过是对他某一阶段科研成果的认可,得奖的“光环”并不足以为他在接下来的科研路点亮绿灯。
大佬没钱,解甲归田!诺奖得主,申基金也难啊!
在现有科研生态中谋得立足和发展,科研人员可以选择不同的道路:一种是把科研做成良性循环的产业链,把自己做成优秀的科研包工头;另一种是致敬理想,从而有可能向那些在科学史上留痕的伟大科学家靠拢。二者之间并没有孰优孰劣,说白了,不过是“入世”和“出世”的区别。
但是同时就如hall所说,如果科技资源过多地集中于所谓的“明星”科学家手上,这个顶端的学术精英阶层为了保护自身利益,会利用各种权力阻碍竞争,去牺牲多数人的利益,短期内可能在某些领域达到一定的高度,形成学术“山头”或“山包”,但代价是牺牲科学共同体的整体创新能力,长久而言,也阻碍了科技自身的发展和进步。在完善基金资助方式以及人才培养上我们做出了非常大的努力,虽然依旧有非常长的路要走,但是科研的未来是光明的。
大佬没钱,解甲归田!诺奖得主,申基金也难啊!
所以,看到这些真正的大牛们依旧会为基金而发愁,是不是一瞬间就心里平衡了呢?锦上添花常有,雪中送炭很少,人之常情罢了。

原创文章,作者:Gloria,如若转载,请注明来源华算科技,注明出处:https://www.v-suan.com/index.php/2023/11/15/cc00596045/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