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论文深度解读】Fuel:建立二维火山曲线,设计并筛选一系列三金属过渡金属催化剂

【计算论文深度解读】Fuel:建立二维火山曲线,设计并筛选一系列三金属过渡金属催化剂

研究背景
多金属催化剂的协同效应在调节物理化学性质方面具有明显的潜力,为提高电化学二氧化碳还原反应(CO2RR)催化剂的电催化性能提供了一种很有前途的策略。
华中科技大学刘晶等人通过建立二维火山曲线,设计了一系列三金属TM-NiFe过渡金属(TM =第一行过渡金属)催化剂,并进行了筛选。此外,利用密度泛函理论评价TM-NiFe催化剂将二氧化碳转化为CO和甲酸的催化性能。
计算方法

本文使用Dmol3量子计算软件包进行第一性原理计算,使用GGA-PBE泛函计算体系的交换相关能。过渡金属原子的核心电子采用密度泛函半核伪势(DSPP)进行计算,双数值加极化(DNP)基集定义在轨道截断值5.2 Å内,用于分子轨道的扩展,所有的计算都考虑自旋不受限制。采用类导体屏蔽模型(COSMO)和介电常数78.54模拟H2O溶剂环境进行DFT计算,真空空间厚度设置为15 Å,以避免周期单元之间的可能相互作用。

结果与讨论
本文通过在NiFe(111)表面嵌入不同的TM原子来设计TM-NiFe催化剂(图1)。此外,还考虑了暴露在(111)表面的纯NiFe催化剂。如图1所示,使用过渡金属(TM)取代NiFe表面的原子。三个金属原子与镍原子和铁原子成键。
在TM-NiFe表面吸附CO2时,考虑了所有可行的活性位点。显然,表面有三个活性位点对应于对称结构的三种不同金属。长期稳定是合格催化剂的必要条件,也是优秀催化剂的先决条件。Cr-NiFe和Cu-NiFe表面保持平整且未变形。其他种类的TM原子在三金属TM- nife表面略有突出,这表明大多数催化剂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计算论文深度解读】Fuel:建立二维火山曲线,设计并筛选一系列三金属过渡金属催化剂
图1. 催化剂结构

形成能(Ef)是催化剂形成的一个很好的指标。充分可行的催化剂具有负的Ef值。因此,通过计算形成能来估计TM-NiFe催化剂形成的可能性。从图2a可以明显看出,所有催化剂的Ef值都是足够负的,说明催化剂的可行性。

此外,还考虑了TM原子与衬底的结合能(Eb)来确定它们是否可以紧密地锚定在表面上。如图2b所示,所有催化剂的吸附能均为负能。因此,TM原子可以稳定地嵌入在NiFe(111)表面。
【计算论文深度解读】Fuel:建立二维火山曲线,设计并筛选一系列三金属过渡金属催化剂
图2. 催化剂的形成能和结合能
本文进一步评价了8种TM- NiFe 催化剂对CO2电化学还原生成CO的效果。CO2RR -CO过程包括三个反应步骤(R1-R3),每个反应步骤的ΔG分别对应ΔG1、ΔG2和ΔG3(图3a和b)。CO的选择性与TM-NiFe表面的CO*结合强度密切相关。ΔG3值越小,CO*与催化剂表面的相互作用越弱,CO容易从TM-NiFe表面脱附。
当CO2经过质子耦合电子转移反应生成COOH*时,除Sc-NiFe、Ti-NiFe和V-NiFe外,大多数催化剂的ΔG1值均为正。显然,Sc-NiFe、Ti-NiFe和V-NiFe相对容易形成中间产物COOH*。这一差异揭示了CO与不同催化剂表面之间的不同相互作用。因此,ΔGCOOH*和ΔGCO*被认为是CO2RR-to-CO反应的两个描述符。
图3c显示ΔGCOOH*和ΔGCO*之间存在线性关系。这与上面提到的ΔG1和ΔG3的负相关是一致的,充分说明了ΔGCOOH*和ΔGCO*在这些催化剂上的吸附关系。
为全面了解催化活性,构建了ΔGCOOH*和ΔGCO*的二维活火山等高线图(图3d)。催化性能下降时,它从蓝色核心区域迁移到边缘区域。对于给定的催化剂,在蓝色核心区可获得较低的过电位。由于Ni、Fe、Zn之间的协同作用,三金属Zn-NiFe催化剂对CO2RR -CO的催化活性优于NiFe双金属催化剂。与其他候选物质相比,Zn-NiFe的CO2转化为CO的催化活性最好,因为它最靠近蓝色核心区域。表面ZnNiFe是一种很好的CO2RR形成CO的催化剂。
【计算论文深度解读】Fuel:建立二维火山曲线,设计并筛选一系列三金属过渡金属催化剂
图3. 催化剂二氧化钛还原CO的自由能及线性标度关系
优化后的催化剂表面CO*吸附结构如图4a所示。由于催化剂表面的对称结构,三个不同的活性位点与C原子形成了三个不同的键。大多数催化剂表面C原子分别与Ni原子和Fe原子形成Ni-C键和Fe-C键。而在Co- NiFe催化剂表面,C原子与Co原子形成Co-C键。
为了深入研究C原子的成键机制,进一步分析了Mulliken电荷。TMNiFe催化剂表面Ni和Fe原子均带负电荷,说明C原子更容易形成Ni-C键和Fe-C键。这些负电荷来自于基体Ni原子的电子转移。V- NiFe表面的Ni、Fe和V原子分别携带−0.323 e、−0.248 e和−0.291 e。因此,Ni、Fe和V原子具有适当的与C成键的潜力。但如图4b所示,Sc和Ti带正电荷,这意味着不可能形成Sc – C和Ti – C键。除了Sc-NiFe和Ti-NiFe催化剂外,TM原子在其他催化剂表面与C原子形成化学键的潜力很大。
据报道,εd中心是表征催化剂电化学CO2RR活性的有效描述符。TM-NiFe催化剂将CO2转化为CO的催化性能可以通过εd。如图4c所示,催化剂表面εd较高,CO吸附牢固,有利于TM-C键的形成。Zn-NiFe催化剂εd值最小(- 6.67 eV),中间产物CO*与Zn-NiFe表面结合强度较弱。进一步证实Zn-NiFe对CO2RR-to-CO的优异催化性能。
【计算论文深度解读】Fuel:建立二维火山曲线,设计并筛选一系列三金属过渡金属催化剂
图4. 催化剂吸附CO*的构型及电子性质
HCOOH因其显著的附加值而备受关注,是工业过程中的化学原料,具有较低的电化学能垒,为实现碳中和目标铺平了道路。在HCOOH的生产过程中,有两种具有竞争力的中间体(COOH*和HCOO*)。为了确定在不同催化剂上生成HCOOH的可靠途径,需要计算CO2RR通过两种途径生成HCOOH的自由能和过电位(图5)。考虑到与HER不可避免的竞争,一种优秀的CO2还原生成HCOOH的催化剂具有良好的抑制HER的能力。能量势垒最高的阶跃被视为电位限制阶跃(PLS)。在Cr-NiFe、Mn-NiFe、Cu-NiFe和Zn-NiFe催化剂表面经COOH*途径形成HCOOH时,但由于COOH*对Sc-NiFe、Ti-NiFe、V- NiFe、Co-NiFe的吸附能力较强,其中Cr-NiFe的过电位值为0.080 V,是CO2RR-to-HCOOH最有潜力的催化剂(图5b)。
同样地,Cr-NiFe通过HCOO*途径催化CO2生成HCOOH的过电位最低(图5d)。但是,在HCOO*途径(0.272 V)下,Cr-NiFe催化剂的过电位要低于COOH*途径(0.080 V), COOH*途径比Cr-NiFe催化剂更有利于生成HCOOH。三金属Cr-NiFe催化剂在将CO2转化为HCOOH方面的表现优于NiFe合金催化剂(图5b和d),这表明多金属效应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提高电催化剂性能的策略。
【计算论文深度解读】Fuel:建立二维火山曲线,设计并筛选一系列三金属过渡金属催化剂
图5. 二氧化碳还原甲酸催化性能
由于CO、HCOOH和H2是双电子转移产物,相对于其他产物更容易被还原。电化学CO2RR应充分评估这些产物之间的选择性,特别是需要抑制副反应HER以提高CO2RR的法拉第效率。电化学CO2RR对HER的抑制主要是使质子优先与CO2分子结合,而不是与TM-NiFe表面的活性位点结合。图6a显示了CO2RR和HER对三金属NiFe基催化剂和纯NiFe催化剂的选择性分析。研究发现V-NiFe接近虚线,在CO和H2之间具有相当的选择性,使其成为合成气(CO和H2)生产的理想催化剂。
此外,三金属结构可以打破CO2RR中间产物的线性关系,从而促进V-NiFe催化剂对CO2RR和HER的催化活性(图3c)。图6d显示了Cr-NiFe催化剂显著的HCOOH选择性,这说明Cr-NiFe是一种极好的CO2RR -HCOOH催化剂。
【计算论文深度解读】Fuel:建立二维火山曲线,设计并筛选一系列三金属过渡金属催化剂

图6. CO2RR选择性说明

结论与展望

设计并制备了三金属TM-NiFe催化剂。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建立二维火山曲线来筛选高效催化剂。此外,还研究了TM-NiFe催化剂将CO2转化为主要产物CO和HCOOH的催化性能和机理。本工作证明掺杂过渡金属对合成产物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并为后续三金属催化剂在电化学CO2RR中的应用提出可行的策略。

文献信息
Liu, W., Liu, J., Yang, Y., Xiong, B., & Bai, H. (2023). Tunable trimetallic TM-NiFe catalysts for enhancing the products selectivity of CO2 electroreduction. Fuel, 335, 127026.
https://doi.org/10.1016/j.fuel.2022.127026

原创文章,作者:计算搬砖工程师,如若转载,请注明来源华算科技,注明出处:https://www.v-suan.com/index.php/2023/11/17/27cad7a7fe/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