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博士生,“降格”成硕士! 2023年11月17日 下午3:12 • 头条, 话题 • 阅读 11 来源 | 软科 近日,北京青年报对几位主动选择“博士转硕士”同学的采访引发热议,直博生这一群体再度进入大众视野。 直博,正在成为当下研究生招生中引人注目的一股热潮。“直博生”可以跳过硕士阶段直接进入博士阶段,花费更少的时间就能取得博士学位。一般能够获得直博资格的学生,都是本科专业中的佼佼者,自带学霸、有天赋等光环。 然而现实却并不如常人想像的那样,更高的起点下,也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光芒的背后是充满荆棘的求学路。 直博生,没那么容易 如果给“直博”热潮寻找一个原点,应是2020年9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提出要扩大直博生招生比例,研究探索在高精尖缺领域招收优秀本科毕业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的办法。 2021年,北京和上海相继发布研究生改革的相关意见,均提到建立拔尖创新人才早发现、早培育机制,精准遴选科研“好苗子”,扩大直博和硕博连读比例;10月,教育部在答复相关提案时表示,正在就“扩大推免直博升学比例”的相关建议积极开展调研,拟进一步扩大直博生招生比例;同年,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也随即跟进,官宣进一步扩大直博生招生比例。 不过,在扩招的同时,博士生毕业的门槛也在不断提高。一名博士生若想顺利毕业,需要修读一定量的课程,参加必需的学术实践活动,跨过中期考核、论文开题、写作、预答辩、论文审查和论文答辩等多道坎,才能拿到“沉甸甸”的博士毕业证书。 如此之下,延期毕业,逐渐成为常态化现象。 2022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罗永章提到,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为例,直博生平均在读5.5年,已超过规定年限,延期的博士生超过半数。 虽然同为长周期贯通培养模式,但相比于硕博连读的同学来说,直博生们本科毕业后便直接进入了攻读博士学位阶段,这一跳,不单单是时间上的缩减,还隐藏着培养过程缩短所带来的“隐患”。 当一名本科生在没有经过硕士阶段训练的情况下,以直博生身份进入课题组,一定程度上算“科研小白”,其在学术基础和知识结构上会与传统博士生有差距,在“漫长”的研究生涯中,能否保持恒久的探索激情也要打个问号。南开大学周其林教授也曾表示:“许多学生把科学研究想得很美很浪漫,一旦他们真的进入实验室就不这么想了。开始做研究之后,各种困难会不可避免地扑面而来。” 在北京青年报的采访中,几位主动“转硕”的直博生也直言熬不下去了,他们中有的跟不上博士阶段的学习节奏,逐渐陷入长期“延毕”的境地;有的每天耗在实验室却做不出课题,发成果希望渺茫,研究工作进展缓慢;有的人慢慢发现,直博并不能帮助自己走上规划好的道路,反而渐行渐远……这些种种,都成为了压倒直博生们的稻草。 从被动退出,到主动分流 为了避免不适合继续攻读博士的同学“一条路走到黑”,近年来,教育部和各大高校开始探索博士分流的机制,给了博士生能进能退的通道。 所谓分流,是指在培养过程中,对研究生进行考核、筛选、分流和淘汰,对于不适合继续进行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学生,在毕业与退学之间提供多种出路方式,其中就包括向较低一级分流培养,即博转硕。 2020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强调要“加大分流力度,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及早分流”、“畅通分流选择渠道,分流退出的博士研究生,符合硕士学位授予标准的可授予硕士学位”。 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陆续出台了博士生分流制度的相关文件。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在《博士研究生转为硕士研究生培养管理办法》中明确,当博士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确因科研能力等原因,经导师确认并主动提出不宜继续按博士研究生标准培养者,可申请转硕。 复旦大学在《博士研究生培养分流退出实施办法》中指出,直博生分流转为硕士生后,最长学习年限按硕士生学籍规定执行;申请转为攻读硕士学位时,已就读满5年的,须在转为硕士生后1年内完成硕士学位论文答辩。 从因超过最高年限、成绩不达标等因素无法毕业而被学校清退,到转为硕士继续学习的主动分流,对选择转硕的博士生来说,这并非是逃避,而是一种降低沉没成本,选择其他更适合自己道路的积极面对。 不过,鉴于博士生多样的分流需求,不少学者认为目前的博士生分流模式还有可改进的空间。 武汉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陈新忠认为高校可试行博士生试读制度,还应打破分流申请的时段、形式限制,适当延长申请时间、延缓时机、增加开放分流申请的次数,同时探索更换导师、更换专业方向、学博与专博互转等分流形式,帮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分流。 让“留下的人”通过分流的制度化约束与激励,激发其学习热情和潜能,督促其更好地完成学业和科研任务;“流出的人”则能有更多的选择。 读博恰如一座围城,里面的人想出来,外面的人想进去。在北青报的采访中,那几位主动转硕的直博生,有人选择走向职场,有人再次申博。对于在读博士生来说,上下求索的过程是艰苦而孤独的,也许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在科研道路上走到底,选择其他道路也不代表人生的失败,而是“多元成才”的体现,适时的“以退为进”或许能找到更适合自身发展的人生轨道。 原创文章,作者:科研小搬砖,如若转载,请注明来源华算科技,注明出处:https://www.v-suan.com/index.php/2023/11/17/886c233721/ 电池 赞 (0) 0 生成海报 相关推荐 超200个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 2023年12月22日 JMCA:Mn掺杂!Pt尖端!共同促进电子转移,增强催化剂的光催化产氢效率 2023年10月9日 他!博士毕业论文写了1255页,28岁评教授,38岁当院士! 2024年2月19日 天津大学,重磅Science! 2023年10月2日 孟颖/刘兆平Mater. Today: 揭秘Co对高性能富锂层状正极材料的重要性 2023年10月12日 博导的尴尬! 2023年10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