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北大原校长林建华、新东方俞敏洪、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三人同台,你想问什么?

来源 | 西湖大学、小木虫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在西湖大学湖心讲堂2023秋季公开课的现场,北京大学未来教育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林建华,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创始人、董事长俞敏洪,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三位不同风格、不同经历的学者对教育,这一影响人类未来的话题,展开了精彩的思辨和讨论。

他们中,一位是曾先后掌舵重庆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三所高校的校长,一位是拥有两家以教育为核心的上市公司的创始人,还有一位是新中国第一所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研究型大学的首任校长。

不同的人生经历让他们对于教育有着独特的见解和看法,在他们眼中,教育的本质什么?一个灵魂该如何唤醒另一个灵魂?关于教育、关于理想、关于人生的深刻思考,在湖心三周年,三位主讲人以思想为罗盘,带领我们向无止之境航行。

01
林建华:打开学科边界、学习边界、学校边界
当北大原校长林建华、新东方俞敏洪、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三人同台,你想问什么?
当北大原校长林建华、新东方俞敏洪、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三人同台,你想问什么?
林建华
当大学失去了对知识的垄断,大学还会存在吗?林建华在一开场就抛出了一个灵魂拷问。
过去200年,大学一直垄断着人类知识,但是由于信息与数字技术改变了知识的传播与保存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与学习方式,随之而来的是知识开放的时代,知识创造已不能被大学所垄断,这不禁让我们反思,面对这样的变化,大学该如何应对?
知识传播方式的改变,随之带来教育观念、学术研究、办学理念的冲击。当人们可以在任何地方得到知识的时候,林建华认为,大学应在过去的教育上再往前走一步,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行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还要让学生们有终身学习的能力,这样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世界。
另一方面,大学自身也必须要注重跨学科文化的建设,不能成为封闭的“象牙塔”,注重和企业、社会的合作,因此大学需要打开学科边界、学习边界、学校边界
在知识开放的时代,大学要问自己的一个问题:我们将来是不是还是像过去那样,独自去完成教育和学术的使命?
林建华认为,当社会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方面发挥越来越多的作用的时候,大学需要学会利用这些社会资源,因为这些资源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种完全不同的学习与成长的体验,大学需要认可社会的教育资源也可以给学生更好的学习与成长历练与体验。
当然,在“变”之外,林建华强调,大学依旧还要坚守自己的“初心”与“使命”。
大学的诞生和延续始于人类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探索,因此大学需要保护师生们的创造力和好奇心,使他们拥有一个不同于外界社会安定的学习环境,人才的生长发展得益于大学自由兼容的学术氛围。
同时,林建华也指出,机遇与挑战并存,不能忽视诸如大学同质化、社会网络、地缘政治的影响。
经过变化与坚守,林建华相信,大学应当逐渐完成角色的转变,从过去垄断人类知识的中心转变成为连接与聚集人类知识与创新力量的中心,“我们不能垄断所有的知识,但能连接知识与人类创新的能力。”
02
俞敏洪:失败、挫折与我的成长紧密相连
当北大原校长林建华、新东方俞敏洪、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三人同台,你想问什么?
当北大原校长林建华、新东方俞敏洪、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三人同台,你想问什么?
俞敏洪
如果说林建华的分享是基于教育的“庙堂”,那么俞敏洪的故事则带有浓浓的“江湖”气息。
为了体现自己的“江湖”气质,俞敏洪甚至没有做一张PPT,没有讲述高大上的故事,而是从个人的经历出发,剖析了教育对于他人生选择的影响。
在他的人生中,失败、挫折与成长是紧密相连的。
俞敏洪的第一故事是关于北大,他自述这是“我的精神来源地,也是我精神的寄托地”。
从一名农村小子步入中国顶尖学府,俞敏洪努力了三年,尽管遭遇高考的失利,但是他没有气馁,而是选择更加合适的道路去努力,而高考的经历让他逐渐发现,“失败并不可怕,只要坚持,最后的结果可能比预想得还要好
以乐观精神面对失利,也体现在他的大学生活中。
大三的肺结核让他休学一年,在这一年的时间里读了近200本书,背了15000个英语单词。这也间接奠定了他事业的基础——北大毕业后留校成为一名英语教师。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创业。
在北大教学的经验,让俞敏洪学会了当老师,也找到了自己愿意奋斗终身的事业——教育。
在离开北大后,俞敏洪与一群志同道合者创办了新东方,最终两家以教育为核心的公司上市了。但是伴随着“双减”政策的出台,新东方不得不进行业务的调整。
俞敏洪有过迷茫,最终选择回归本源,既然是农民出身,不如再次回到农村去,卖农产品,随着业务逐渐拓宽,新东方逐渐摆脱了困境。
为什么人到中年,遭遇巨大的挫折,俞敏洪还能有勇气去开创新事业?高考的失利让他明白梦想的实现需要努力拼搏,大学的休学让他明白挑战之下往往隐藏着机遇,北大的处分让他明白风物长宜放眼量……
教育的意义或许就体现于此,帮助俞敏洪找到奋斗的目标,并且让他拥有为理想奋斗终身的勇气和能力。正如林建华所言,教育就是要让学生能懂自己、懂社会、懂中国、懂世界
秉持着“从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人生信念,俞敏洪一直坚信,无论遇到什么场景,心存美好、勇气、希望、力量,最终一定能走出泥淖,走向更加美好的生命。
03
林建华、俞敏洪、施一公对话教育
当北大原校长林建华、新东方俞敏洪、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三人同台,你想问什么?
两位主讲人精彩的分享,引发了在座观众的共鸣和思考,在问答环节,林建华、俞敏洪、施一公三位主讲人围绕着教育,展开了一场精彩的对话与碰撞——
当北大原校长林建华、新东方俞敏洪、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三人同台,你想问什么?
关于批判性思维
在知识开放时代的大学,大学需要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能力去适应这个变化的社会?在林建华的分享中,其中一个很重要能力就是拥有批判性思维,打开学习边界。
问:在大学之前的12年教育都是在教学生听话遵从,奉教科书为经典,而学术研究与科学进步却需要批判性思维,要有证伪的勇气和毅力。请问大学4年如何让之前12年的思维习惯改变过来? 
林建华:人的成长不仅仅是在学校,也在生活、工作当中,在和周围的人接触当中。教育活动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性:不可逆性,当前面的教育养成了一种习惯后很难改变,我希望高中之前的教育还是要给学生比较宽松的环境,让他去主动思考的,就像培根说,“一个人如果从肯定开始,必以疑问告终。如果他准备从疑问开始,则会以肯定结束。”要质疑才能得到确切的结果。
俞敏洪:既然你从小学到高中一直都学会听话,现在不听话不就行了吗?别人说什么先想想别人说得对不对。
要判断出人的想法对不对,这意味着知识积累能力和认知维度需要不断上升,这就需要平时多观察、多思考、多提问、多读书、多对照,不要内心中先有“对”与“错”的评判与分界。
施一公:很多人在大学里仍继续着应试教育的努力方式。应试教育是结果导向、效率很高,如何从应试教育这辆高速运行的列车上走下来,跑到树林里、山野间探索不一样的风景,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证伪的勇气和毅力?我觉得是非常不容易的。
刚才俞老师说他以前选择接受、相信,到了北大以后发现有各种各样的观点,他不知道听谁的,经过思考反而找到了自己的路,这就是俞老师的探索过程,值得年轻的中学生、大学生借鉴一下,好好想想。
问:中国人有谦虚、低调的文化,讲究不冲突,少对抗、少说、少听。如何看待这种文化和教育、科研中所提及的批判性思维、有效沟通等相冲突?
林建华:中国人的这种低调谦虚、避免冲突,这是我们一个民族的特点,这与批判性思维和有效沟通并没有原则上的冲突,批判性思维应是独立思考做出自己的判断,无论是谦虚也好,低调也好,但并不排除我们要保持一种独立的思考,以及学习有效的沟通,这是必要的。
俞敏洪:这是不矛盾的,用谦虚低调的态度、有礼有节地摆出自己的观点,坚持自己的立场去进行争论。批判性思维、有效沟通并不是非要跟人针锋相对,我们不要将谦虚低调、不敢说、不愿说,被某种权威压着不好说,混在一起,我觉得谦虚低调与坚持自己的态度,表达自己的立场是没有任何矛盾的。
施一公:我们有时候对谦虚低调的文化有另外一种理解,希望谦虚低调变成“逆来顺受”和接受。我认识的学术界朋友,我认为他们都是谦虚低调的,但他们都有各自独立的思考和学术观点,且观点非常鲜明、不尽相同,只要在适当的场合他也都会表达出来。大家要辩证地看,不要片面地想。
关于人生目标
俞敏洪在大学期间逐渐明白了自己的目标和志向,尽管随着时间推移,目标在发生变化,但是为梦想奋斗的精神与向往更加美好生活的希望不会改变。
问:如果青年时期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怎样才能使自己的选择不令将来的自己后悔?如果找不到博大的志向,怎样才能使自己的生命免于庸俗。
林建华:我没有很伟大的目标,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去当校长。但我愿意帮助别人,我愿意聆听,这是做领导非常重要的品质。可以有远大志向,但也可以去培养自己最基本的品质,向善、宽容、倾听,这些品质养成了,最后博大的志向还是有可能找到你。
俞敏洪: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没事干的时候多读一点书,让自己眼光放长远,行万里路,出去旅行看看这个世界,做社会调研,看看中国的现状,这些表面跟你的人生目标没关系,但你看多了,读多了,心情和气质变得更好了,其实你未来的选择就会非常多。我的人生目标没有想过要做出一个新东方来,后来我在60岁的时候还没有想到我能为农民卖农产品,人生目标变化或暂时没有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每天都在进步吗?我今天比昨天是不是多了一点好的东西?明天是不是比今天更加完善一点?这是每个人都要问自己的问题。
问:如果您回到了18岁,即将读大学,请问您会给自己本科四年立下哪三个非学术性目标?
林建华:我没什么目标的,不见得18岁的时候就给自己定下了当北大校长的目标,或是其他的非学术目标,把你眼前的事做好,把每一步的事做好,找到你自己喜欢的东西,热爱的东西,好玩的东西,去追求它,那你最后就得到了。
俞敏洪:第一,至少要交到10个能终身相处的好朋友。第二,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第三,专业书之外至少要读200本其他书籍。
施一公:一个人在世界上只有这一次机会体验18岁,也只有这一次机会体验大学四年,岂止是三个非学术目标?!保持对宇宙、对大自然、对世界的好奇,充分享受属于你的时光,勇敢书写于你而言独一无二的青春,感受生命的极致。

原创文章,作者:科研小搬砖,如若转载,请注明来源华算科技,注明出处:https://www.v-suan.com/index.php/2023/11/21/1452471eb2/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