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子刊】电子结构调控&电晕极化技术双重作用,增强OER反应活性

内容来源战略合作伙伴清新电源 ”← 关注它

氢能等新型能源器件的发展受制于电催化水分解中析氧半反应(OER)。过渡金属基OER催化剂,不仅价格低廉而且稳定性好,因此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

目前,众多研究者揭示其催化效率与材料的电子结构密切相关,例如反应活性与eg电子数目的“火山取向”依赖关系。但是,这种通过调节eg电子数目所能达到的效率具有极限(如,eg为1.2时,效率达到极值)。为进一步提高其本征催化活性,仍需探索新策略。

成果简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Yalin Lu (陆亚林) 教授团队近期在此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成果于近日在线发表于国际著名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该文章通讯作者是中国科大陆亚林教授、傅正平副教授以及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Zhenxiang Cheng教授,第一作者是Xiaoning Li (李晓宁) 博士。

研究人员在具有多铁性的层状钙钛矿过渡金属氧化物中,不仅通过原位生成第二相的办法调节了电子结构,而且采用了电晕极化技术,对内部极化进行取向、对表面进行修饰。在电子结构调控及电晕极化技术的双重作用下,产生10 mA/cm2的电流密度所需的过电势为320 mV,Tafel斜率为34 mV/dec。

研究亮点

1.    通过原位生成第二相的办法实现了电子结构的调控;

2.    首次报道电晕极化技术在电催化析氧中的增强作用。

图文导读

【Nature子刊】电子结构调控&电晕极化技术双重作用,增强OER反应活性

图1通过XRD精修得到具有主相Bi5Co3TiO15(BCTO)和第二相BiCoO3BCO的比例。a. Co1样品,BCO/BCTO≈0%;b. Co2样品,BCO/BCTO<2%;c. Co3样品,BCO/BCTO≈2%;b. Co4样品,BCO/BCTO<5%.

通过原位生成第二相的合成技术,成功的制备了第二相含量0-5wt%的系列样品

【Nature子刊】电子结构调控&电晕极化技术双重作用,增强OER反应活性

图2:原位生成第二相的催化剂形貌表征。a. TEM;b. HRTEM;c. STEM mapping.

原位生成的第二相与主相形成了较好的异质结,有利于电荷的传输。

【Nature子刊】电子结构调控&电晕极化技术双重作用,增强OER反应活性

图3:第二相含量不同对OER反应活性的调节。a. LSV曲线;b. 10 mA/cm2对应的过电势;c. Tafel曲线;d. Tafel斜率的变化;e. 交流阻抗图;f. 极化电势的变化.

第二相含量的不同,调节了OER反应活性,其中Co2样品达到最优。

【Nature子刊】电子结构调控&电晕极化技术双重作用,增强OER反应活性

图4:样品的电子结构表征。a. M-T曲线;b. 磁化率随温度的变化;c. 居里常数,有效磁矩以及eg电子随第二相含量变化的趋势;d. 样品的Co L边XAS.

第二相含量的增加引起了有效磁矩(eg电子)的增加。

【Nature子刊】电子结构调控&电晕极化技术双重作用,增强OER反应活性

图5:样品的铁电极化表征。a. 室温下的电滞回线;b. 室温下的剩余电滞回线;c. 电晕极化后Co2样品的LSV曲线;d. 不同样品的吸附能力对比图.

材料具有铁电性质,内部本征极化可以在电晕技术下取向排列,增强了吸附能力及OER性能。

【Nature子刊】电子结构调控&电晕极化技术双重作用,增强OER反应活性

图6:铁电极化对OER性能的进一步探索。a. 不同样品电晕极化后的LSV;b. 不同样品电晕极化后的Tafel曲线;c. 电晕极化后Co2样品的长期稳定性测试;d. 电晕极化后样品的XAS Co L边.

由于本征铁电极化的不同,样品电晕极化后OER性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增强。由于电晕极化能够带来表面修饰作用,可在14小时内引起更高强度的活性增强,14小时后,内部极化仍能够稳定的促进OER反应。

【Nature子刊】电子结构调控&电晕极化技术双重作用,增强OER反应活性

图7:OER活性增强机制:通过原位生成具有不同电子结构的第二相,对材料的电子结构进行优化,同时利用电晕极化技术(内部铁电极化及表面修饰的作用)进一步增强了OER反应活性。

总结与展望

由于过渡金属氧化物属于强关联电子材料体系,内部存在着自旋-电荷-轨道-晶格之间的耦合,在调节电子结构的同时,可同时利用其他物理化学性质,对反应活性进一步提高。铁电极化对OER活性的提高,同时进一步证实了本征物理参量之间的耦合。

文献信息

Li, Xiaoning, et al. “Enhancing oxygen evolution efficiency of multiferroic oxides by spintronic and ferroelectric polarization regulation.” Nature Communications 10.1 (2019): 1409. 

供稿丨深圳市清新电源研究院

部门丨媒体信息中心科技情报部

撰稿人丨材料小兵

主编丨张哲旭

原创文章,作者:菜菜欧尼酱,如若转载,请注明来源华算科技,注明出处:https://www.v-suan.com/index.php/2023/11/21/59d7695657/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