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四院院士,填补50多年领域空白! 2023年11月22日 上午11:24 • 头条, 百家, 话题 • 阅读 7 成果简介 当前,锂离子电池(LIBs)已广泛应用于从电动汽车到可穿戴设备的各个领域。在二次锂离子电池发明之前,以SOCl2为正极电解液、金属锂为负极、非晶碳为正极的一次锂-亚硫酰氯(Li-SOCl2)电池于1970年代问世。这种电池,通过锂氧化和正极还原放电生成硫、二氧化硫和氯化锂,以其高能量密度而闻名,并在实际应用中得到广泛应用;然而,自从它发明以来,就没有再充电过。 2021年,斯坦福大学戴宏杰院士课题组展示了可充电的钠/氯(Na/Cl2)(或锂/氯Li/Cl2)电池,该电池使用Na(或Li)金属负极,微孔无定形碳纳米球(aCNS)正极,以及在亚硫酰氯中含有溶解的氯化铝和含氟添加剂作为电解质。电池的主要氧化还原反应涉及捕获在碳正极中的NaCl和Cl2之间的转化,可在~3.5 V放电电压下提供高达1200 mAh g-1的可循环容量(基于正极质量)。 详见:戴宏杰Nature:可充电的Na/Cl2和Li/Cl2电池 最近,斯坦福大学戴宏杰院士课题组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发现,当Na/Cl2电池充电时,正极中的碳发生氯化反应,形成碳-氯(C-Cl),并伴随着Cl2分子渗透到多孔aCNS中,这与质谱检测到的Cl2一致。同步加速器X射线衍射观察了在电池充电条件下,碳基底被氧化/氯化并被Cl2浸润时,初始无定形aCNS中石墨将发生有序化进程。放电时,C-Cl、Cl2和石墨的转化是可逆的,并伴有NaCl的形成。结果表明:NaCl与Cl2发生氧化还原转化,碳在电池充放电过程中发生了可逆的石墨有序/非晶化,并利用XPS探测了多孔碳中捕获的Cl2。 相关工作以《Shedding light on rechargeable Na/Cl2 battery》为题在《PNAS》上发表论文。这也是戴宏杰院士在《PNAS》上发表的第19篇论文。 图文导读 图1 基于aCNS的Na/Cl2电池的表征与充放电性能 电池使用Na金属作为负极,aCNS负载在Ni泡沫或SS316不锈钢网上作为正极,并将4 M AlCl3溶解在含有2 wt%的NaFSI和NaTFSI添加剂的SOCl2中作为电解质(图1A)。aCNS的扫描电镜成像表明,该材料由平均直径约60 nm的纳米球组成。制备的aCNS的拉曼光谱显示出两个宽的拉曼峰,一个在~1585 cm-1处,即所谓的G峰,与结晶石墨结构有关,另一个在~1335 cm-1处,即所谓的D峰,源于无序石墨结构。 本文首先以50 mA g-1的电流密度将电池放电至2 V,SOCl2被还原成SO2、S和NaCl,后者沉积在aCNS电极上直至钝化。在第一次放电后,将电池设置为在100mA g-1电流下以1200 mAh g-1的比容量进行循环(图1C)。在充放电曲线中,观察到在~3.8 V处有一个主充电平台,对应于NaCl氧化生成Cl2,在充电快结束时,在~3.9 V处有一个稍高的平台,对应于电解液氧化生成SCl2、S2Cl2和SO2Cl2。充电时被氧化的SOCl2在电池放电时通过NaCl+SOCl+AlCl4→NaAlCl4+SOCl2的反应再生。 这种电解液的再生对电池的可充电性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设计能够捕获电氧化产生的活性物质的正极,可以支持接近100%的电解质再生并延长电池循环寿命。放电过程中,在~3.55 V时,主要的放电平台是由于Cl2还原回NaCl,在~3.7 V和~3.18 V时,两个额外的平台分别是由于SCl2/S2Cl2和SO2Cl2的还原(图1D)。 图2 Na/Cl2电池充电和放电过程中aCNS中C-Cl键的形成和断裂 在电池循环过程中,对充电或放电的aCNS电极进行XPS表征,首先用去离子化超滤水洗涤,去除所有残留的电解质和盐(SOCl2、NaCl、AlCl3、NaFSI等)。如图2A所示,观察到一个峰值结合能为~200 eV的峰,并将其归因于含C-Cl键的Cl物种,这是aCNS在充电过程中氧化氯化作用形成的。当aCNS放电并用水冲洗时,Cl 2p XPS谱显示出一个弱得多的峰(图2A红色实线),说明电池在充电过程中形成的C-Cl键在放电过程中大部分被逆转。进一步在氮气(N2)环境中在600°C下退火45 min,观察到~200 eV时Cl 2p峰消失,表明C-Cl键发生热裂解作用。 在电池循环过程中,经水冲洗的充、放电aCNS的C 1s XPS谱也显示出C-Cl键的可逆形成和断裂。当电池充电时,除了sp2 C (~284.5 eV)、sp3 C (~285.0 eV)、C-O (~286.3 eV)、C=O (287.7 eV)和O-C= O (~288.7 eV)对应的峰外,在~286.6 eV的C 1s谱中出现了C-Cl键形成的新峰(图2B)。电池放电后,C 1s光谱中~286.6 eV的C-Cl峰消失,与放电后C-Cl键的去除一致。在充电后的aCNS中,~286.6 eV的C-Cl峰(图2B)占总C 1s面积的~3.87%,对应的氯化反应为C+Cl–→C-Cl+xe–(x<1,为电荷转移数)仅占总容量1200 mAh g-1的7%。 基于扫描纳米探针的AES显示,当aCNS充电和洗涤时,在aCNS上均匀地检测到重叠的C和Cl信号(图2c),这与电池充电过程中碳氯化反应与C-Cl键的形成相一致。当aCNS放电并水洗后,aCNS上的Cl信号大部分消失,仅检测到C信号(图2c)。这些结果进一步证实了电池在充电和放电过程中C-Cl键的形成和裂解是可逆的。 图3 aCNS在电池充电和放电时的二维XRD环数据和XRD光谱 接下来,作者对充电(至1200 mAh g-1)和放电后的aCNS电极进行同步加速器XRD分析,这些aCNS电极密封在Ar中,不暴露于空气或水。二维XRD环数据显示,在制备的aCNS电极中没有明显的衍射峰(图3A),这与aCNS电极的高度非晶性相一致。当aCNS电极充电时,出现了各种新的峰,特别是在20°~31°的2θ范围内(图3B)。该区域最主要的峰/环位于~24.1°、~27.2°、~28.8°和~31.0°(图3B)。在放电的aCNS电极中,这些峰要弱得多,强度可以忽略不计(图3b和C)。对应NaCl(200)面的2θ峰在充电电极中比在放电电极中弱(图3B-D),这与NaCl通过充电电化学氧化成Cl2一致。 充电后的aCNS在~27.2°处出现了一个宽的XRD峰,与石墨(~26.7°)接近,说明此时aCNS出现了石墨有序结构。充电后的aCNS在~27.2°处峰的FWHM(半最大全宽)为~0.139°,对应于一个由~180层石墨烯组成的石墨区。放电时,石墨峰消失,在~27.4°处出现一个峰,这是由于aCNS中捕获的Cl2通过放电还原形成(111)面NaCl(图3D)。放电后的aCNS中NaCl(200)峰值升高。 在充电后的aCNS中,石墨峰附近的~24.1°、~28.8°和~31.0°附近出现了额外的峰,这是由于石墨层之间的化学插层作用(图3B和D)。当电池放电时,这些插层峰消失(图3C和D),表明插层反应是可逆的。 图4 aCNS电极在电池充电和放电时的质谱研究 接下来,团队使用残余气体分析仪(RGA)对完全充电(至1200 mAh g-1)或放电状态下aCNS电极中捕获的物种进行质谱测量,在循环过程中打开电池并将电极密封在不暴露于空气中的含Ar腔室中。 对于充电的aCNS电极,Cl2(m/z=70 amu)与SOCl2(m/z=118 amu)的检测比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加,特别是在真空抽吸>6h后(图4A,蓝色曲线),而放电电极的Cl2/SOCl2检测比要低得多,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保持平稳(图4A,红色曲线)。这表明充电后的aCNS电极中存在捕获的Cl2(图4A和B),远远超过放电电极情况下电解质残留物中SOCl2中的Cl2碎片(图4A和C)。在使用缺陷石墨作为正极的Li/Cl2电池中也观察到类似的趋势,明确地证实了捕获在多孔碳中的Cl2是Na/Cl2电池运行的重要反应物。 图5 对电池运行过程中不同状态下的aCNS电极进行XPS研究 最后,在样品转移到XPS真空系统的2小时内,我们对充电(至1200 mAh g-1)和放电的aCNS进行了非原位XPS测量,而不暴露于任何空气或水。从质谱上看,在室温下抽真空几天后,可检测到的Cl2仍留在碳电极中(图4)。放电后的aCNS的Cl 2p XPS特征显示电极上NaCl[Cl 2p3/2=~198.6 eV,在电池第一次放电时形成,未完全再氧化,在循环过程中形成和AlCl3(Cl 2p3/2=~199.4 eV,部分电解质,图5A)。当充电至1200 mAh g-1时,NaCl组分的相对峰值强度下降,与NaCl的电氧化一致。有趣的是,在~200 eV出现了一个新的峰,在原始XPS光谱和峰拟合后都可以分辨出来。该峰主要归因于aCNS在真空中残留的Cl2(除了C-Cl键中的Cl)。 此外,还对充电后(至1200 mAh g-1)的aCNS电极进行真空处理96 h,后再进行XPS测量,观察到~200 eV峰的强度大大降低。如图5C所示,表明aCNS中捕获的Cl2被去除,剩余的C-Cl键对应的信号与水洗aCNS中的浓度相似(~3.81%)。因此,由于Cl2在多孔碳纳米球中有很强的捕集作用,在室温真空条件下用XPS检测了Cl2。 因此,本文对可充电Na/Cl2电池进行了深入的光谱研究。研究发现,在电池充电过程中,aCNS被氯化形成C-Cl键,同时Cl2渗透到碳的微孔中,并且在最初无定形的aCNS中,随着氯基阴离子物质插入到纳米级石墨区域,石墨逐渐有序化。在电池放电过程中,通过碳的脱氯、脱嵌和石墨有序逆转到完全无定形状态而发生逆转。此外,作者利用质谱法探测了充电状态下捕获在多孔aCNS中的Cl2分子,并利用XPS观察了真空条件下捕获在充电电极中的Cl2分子。综上所述,本研究进一步揭示了Na/Cl2电池循环过程中碳正极的演化过程,并证实了碳中Cl2和NaCl的转化是可充电Na/Cl2电池的主要氧化还原反应。 文献信息 Shedding light on rechargeable Na/Cl2 battery,PNAS,2023. https://www.pnas.org/doi/10.1073/pnas.2310903120 原创文章,作者:科研小搬砖,如若转载,请注明来源华算科技,注明出处:https://www.v-suan.com/index.php/2023/11/22/e4fee2ac6a/ 生化环材 赞 (0) 0 生成海报 相关推荐 Chem. Eng. J.:调节界面副反应!实现稳定、高效制备H2O2 2023年10月8日 北化工程道建Appl. Catal. B.: 枝叶状CuNi@NiFeCu纳米枝晶用于高效电催化全分解水 2023年10月12日 上交罗加严AM:电解质厚度小于5μm的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超500 Wh kg-1! 2023年10月16日 Acc. Chem. Res.:CO2电化学还原至CO过程中电解液的作用 2023年11月18日 扬大倪鲁彬Small:碳纳米管MoS2包埋钴原子团簇对锂硫电池的固硫催化作用 2023年10月26日 山大王建军Adv. Sci.: P掺杂调控铁-硒化镍纳米片中铁的电子结构实现高效OER 2023年10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