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论文精读】密度泛函理论研究10种金属掺杂,对钯簇上CO2加氢和解离的影响!

【计算论文精读】密度泛函理论研究10种金属掺杂,对钯簇上CO2加氢和解离的影响!
成果简介
将二氧化碳(CO2)电化学转化为有价值的产品是CO2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将CO2催化转化为有用产品的各种策略中,通过热催化将CO2氢化为甲醇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近日,西南石油大学陈鑫等人通过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研究了Pd12M(M=Fe、Co、Ni、Cu、Zn、Ru、Rh、Pd、Ag、Cd)双金属簇上的CO2吸附和初始转化。
计算方法和模型结构
作者利用Materials Studio软件中的DMol3模块进行自旋非限制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并应用广义梯度近似(GGA)的Perdew−Burke−Ernzerhof(PBE)函数来描述电子交换相关相互作用,以及采用有效核电势(ECP)和双数值正极化(DNP)基组来保证计算的准确性和效率。
在几何优化过程中,作者将能量、力和位移收敛标准分别设置为2×10−5 Ha、0.004 Ha Å−1和0.005Å,而自洽场被设定为1×10−5 Ha的收敛标准。此外,作者使用LST/QST方法来确定基元反应步骤的过渡状态,并通过振动频率分析进一步确认每个过渡状态的正确性,即确保每个过渡状态只有一个虚频。
【计算论文精读】密度泛函理论研究10种金属掺杂,对钯簇上CO2加氢和解离的影响!
图1. Pd团簇模型和吸附位点
如图1所示,作者构建了三种具有不同大小的簇(Pd13、Pd38和Pd55),其中具有二十面体结构的Pd13簇在外层具有12个原子,在中心具有一个原子,其主要暴露出(1 1 1)表面,因此其具有三个可能的吸附位点,即分别为顶部位点(T)、桥位点(B)和三重中空位点(H)。
通过将不同的3d和4d过渡金属(M=Fe、Co、Ni、Cu、Zn、Ru、Rh、Pd、Ag、Cd)来取代Pd13簇的体中心原子,从而获得一系列Pd12M簇。对于Pd38簇,其八面体结构的核心由六个原子组成,并且Pd38簇上有八个可能的吸附位点,包括两个顶部位点(T1和T2)、三个桥位点(B1、B2和B3)、两个三倍中空位点(Fcc和Hcp)和一个四倍中空位点。对于Pd55簇,它的外层包括20个具有三角形形状的Pd(111)表面原子,中心核是由13个原子组成的二十面体簇。Pd55簇有六个可能的吸附位点,包括两个顶部位点(T1和T2)、两个桥位点(B1和B2)和两个三重中空位点(Fcc和Hcp)。
结果与讨论
【计算论文精读】密度泛函理论研究10种金属掺杂,对钯簇上CO2加氢和解离的影响!
图2. Pd12M簇的平均结合能和核壳作用能
如图2所示,在Pd12M簇的平均结合能和核-壳作用能中, Eb和Ecs值越负,催化剂越稳定。作者发现Pd12M簇的稳定性遵循Pd12Ru>Pd12Fe>Pd12Co>Pd12Rh>Pd12Ni>Pd12Cu>Pd13>Pd12Zn>Pd12Ag>Pd12Cd的顺序。即与Pd13簇相比,Pd12M(M=Fe、Co、Ni、Cu、Ru、Rh)双金属簇具有更好的结构稳定性。
【计算论文精读】密度泛函理论研究10种金属掺杂,对钯簇上CO2加氢和解离的影响!
图3. Pd12M簇的HOMO与LUMO,键长,键角和吸附能与转移电荷的关系
如图3a所示,作者计算了所有簇和分离的CO2分子的最高占据分子轨道(HOMO)和最低未占据分子轨道水平(LUMO),并可以发现,团簇的LUMO与CO2分子的HOMO之间的能量差大于团簇的HOMO和CO2分子的LUMO之间的能量差。因此,电荷从Pd12M簇转移到CO2分子更容易,并且吸附的CO2将获得净负电荷,成为阴离子CO2δ− 。
为了准确评估CO2分子吸附在簇上时的电荷转移量,作者对簇-分子复合物进行了Mulliken电荷分析。此外,对于所有Pd12M簇,作者建立了CO2*的平均键长、键角和Eads与转移电荷的相关性,如图3b-d所示,CO2*在所有簇上的吸附伴随着净电荷从催化剂转移到CO2分子。转移电荷与CO2*的结构特性具有显著的线性相关性。对于转移电荷与吸附CO2*的平均键长和键角的线性关系,作者发现Pearson相关系数(R)的绝对值分别高达0.85和0.82,即CO2的结构变形程度反映了其活化程度。此外,转移电荷与Eads值相关性的R绝对值为0.80,这表明与CO2*的键角和平均键长相比,转移电荷和Eads值的相关性较弱。因此,与Eads值相比,结构参数可以更好地描述CO2活化程度。
【计算论文精读】密度泛函理论研究10种金属掺杂,对钯簇上CO2加氢和解离的影响!
图4. Pd12M簇上
CO2的氢化有两种途径,一种是H*与CO2*的C原子反应生成甲酸酯(HCOO*),另一种是H*与CO2*的O原子反应生成羧基(COOH*)。如图4所示。作者发现,所有Pd12M簇上CO2*解离的Ea值都非常高,这意味着CO2*氢化比CO2*离解容易发生。此外,除了Pd12Ru和Pd12Zn簇之外,Pd12M簇倾向于将CO2*氢化为HCO*。对于Pd12Ru簇,CO2初始氢化倾向于产生COOH*中间体。
此外,在Pd12Zn簇上CO2*氢化为HCO*和COOH*过程仅具有0.11eV的活化能垒。与纯Pd13簇(Ea=0.81eV)相比,Pd12Cu和Pd12Cd簇上CO2*氢化为HCO*的活化能垒分别降低到0.69和0.61eV。在Pd12Cu(0.91eV)和Pd12Cd簇(0.83eV)上HCO*与COOH*形成的氢化能垒存在巨大差异,表明这些催化剂对HCO*形成具有高选择性。
【计算论文精读】密度泛函理论研究10种金属掺杂,对钯簇上CO2加氢和解离的影响!
图5. 电荷分析和PDOS
如图5a和b所示,在Pd13和Pd12Cu簇的HOMO能级以及CO2*的H*和C原子的Mulliken电荷中,当Cu原子掺杂到Pd13簇时,HOMO能级从−4.19升高到−4.17eV。更高的HOMO水平意味着催化剂更容易提供电子,这也得到Pd12Cu簇上CO2*的H*和C原子上正电荷减少的证实。因此,与在Pd13簇上H*与CO2*的C原子反应形成HCOO*相比,Pd12Cu簇上H*和C原子之间较小的电子排斥将产生较小的活化能垒。
此外,如图5c和d所示,作者计算了Pd12Cu簇上HCOO*和COOH*的部分态密度(PDOS),即COOH*中的C-p和O1-p轨道的峰明显与Pd-d轨道的峰有杂化,并且HCOO*中的O1-p和O2-p轨道的峰也明显与Pd-d轨道的峰杂化。然而,HCOO*与催化剂之间的重叠峰面积大于COOH*与催化剂间的重叠峰,这意味着HCOO*和催化剂之间的杂化比COOH*和催化剂间的杂化更强。
【计算论文精读】密度泛函理论研究10种金属掺杂,对钯簇上CO2加氢和解离的影响!
图6. CO2初始氢化和解离的活化能垒
如图6所示,作者计算了Pd32Cu6和Pd42Cu13双金属簇上CO2初始转化所涉及的基本反应的活化能垒。以Pd12Cu簇上的Ea值为基准,所有PdCu双金属簇上的CO2*都倾向于氢化,并且随着簇尺寸的逐渐增加,CO2*氢化为HCO*的活化能垒逐渐降低,而COOH*形成的活化能垒呈现相反的趋势。与Pd12Cu和Pd32Cu6双金属簇相比,Pd42Cu13双金属簇具有更高的CO2初始氢化活性(Ea=0.50eV)。
然而,通过RWGS将CO2*氢化为COOH*的活化能垒越低,副产物CO的形成越有利,导致甲醇产率和选择性降低。因此,Pd42Cu13不是最佳催化剂。另一方面,与Pd32Cu6和Pd42Cu13双金属簇相比,Pd12Cu对HCOO*的形成具有最低的活化能垒,而对COOH*的形成则具有最高的活化能垒。综上所述,Pd12Cu是最佳催化剂。它不仅抑制副产物CO的产生,而且具有高催化活性。
结论与展望
作者通过结构的稳定性分析发现,具有较高表面能的过渡金属掺杂的Pd13簇具有更高的结构稳定性。对于CO2吸附,CO2*的结构参数与电荷转移量具有显著的线性关系。对于CO2的初始转化, Pd12Cu簇具有最低CO2初始氢化的活化能垒(0.69eV)。根据电子结构分析,Cu原子掺杂导致的HOMO升高是催化活性增强的主要原因。
此外,作者构建了尺寸更大的PdCu双金属簇,并研究了它们对CO2初始转化的活性和选择性。与Pd32Cu6和Pd42Cu13双金属簇相比,Pd12Cu在活性和选择性方面更具优势。因此,Pd12Cu簇抑制了副产物的生成并提高了催化活性,这使其成为CO2初始氢化的优良双金属催化剂。
文献信息
Guo Detang et.al Comparative computational study of CO2 hydrogenation and dissociation on metal-doped Pd clusters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 2023
https://doi.org/10.1016/j.seppur.2023.123462

原创文章,作者:计算搬砖工程师,如若转载,请注明来源华算科技,注明出处:https://www.v-suan.com/index.php/2023/11/24/7fd687ac46/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