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宝华教授
2002年10月30日中午,在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完成博士学业的李宝华来到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16年来,从在站博士后到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宝华喜欢上了这个空气环境好、绿色环保、拥有创新与活跃商业氛围的年轻城市,他把自己的根扎在了深圳大学城这片科研沃土上。他说:“来深圳是我的期待和梦想,那时,清华深研院刚刚起步,如同改革开放之初的深圳,面对一个新的科研平台,我喜欢用‘结硬寨,打呆仗’的方式,在一张白纸上画出最好的作品。”
以做“减法”的方式搞科研 “
我是一个学者,醉心科研。我喜欢深圳的氛围,我希望未来的事业能在产业发展、技术创新领域有所贡献。”自中科院开始,就始终与企业有密切合作背景的李宝华认为,“不能去界定一个学者、研究者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多寡,对于一个大学教授而言,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项核心责任,无论是在校内还是校外,都要发挥作用。”
既了解大学科研规律,又熟悉科学院大团队平台科研攻坚模式,更了解企业技术需求的背景,让李宝华的科研方向和思路“稳、准、狠”,他带领研究团队与ATL、CATL、比亚迪、欣旺达、贝特瑞、翔丰华等众多企业展开合作,围绕着国际前沿热点、创新世界一流技术……在政府加大高校新兴产业的科研投入与企业等多重支持下,李宝华眼中的深圳大学城科研平台建设日新月异。
李宝华很忙,这次采访,清华深研院也专程为李老师进行了视频录像,存入学校资料库。记者获悉,目前他负责的实验室承担着包括国家重大研究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深圳市科创委、经信委、发改委“新能源学科建设”等多项重大项目。李宝华表示,以前觉得做任何事情最难的是“从0到1”,后来发现,坚持才是最重要的——在科研工作中,他说自己喜欢做“减法”,不是做得多大,而是持续地推动科研与技术工作进行规范的、可预期式的发展,坚持下来的事情都能成功。
为前沿科技打上“原创”标签
锂离子电池民用常见于MP3、手机、笔记本电脑等便携电子设备,而作为一种新技术、新产品,可以预见电动车、无人机、机器人、储能电站等未来20年的主流新能源产品,都面临着几何级增长的需要,此外,航天航空、军事应用等国家战略产业也对锂电池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去年底,见证深圳诺奖实验室盖姆石墨烯研究中心揭牌,李宝华表示,储能是石墨烯非常重要的应用领域,可以预见,深圳拥有极好的研究和产业转化平台,为石墨烯研究与应用提供了快捷渠道。
“在储能电池的材料到制备领域,国内拥有很多研究团队,但是,广东占有全国30-40%的生产规模,这不仅得益于高度产业化的市场,能够第一时间了解产业一线需求、完成产业转化,更由于这里有先进的理念——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技术、三流企业做产品,初到深圳伊始,这里的专利保护意识和原创科技信念就让我为之震撼。”
李宝华始终告诫团队,“在原创性上下功夫,别人的东西再好也不能去模仿。”十几年如一日的研究,让李宝华收获了科研之树上的累累硕果,先后申请的海内外专利达100多项,逾60项获得专利授权。对自有知识产权未雨绸缪的保护,也赢得了话语权。
“不跟风,不做快消品,它们没有生命力”,做科研需要“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虽然已经在深圳生活了16年,可是李宝华依旧保留着一口浓郁的山东沂蒙口音,他说只有“笨鸟先飞”,凡事求稳不求快、不留纰漏。夯实科研基础,无论是教育学生、做研究还是社会服务,他都始终坚守这一信条,一步一个脚印地打开科学世界的大门。
“几个亿的设备用不好就是废铜烂铁”
为企业订单式研发、长期合作的背景,让李宝华具备了敏锐的市场洞察力,而通过企业产品技术需求,倒推开展基础理论突破和技术攻关,使他的科研团队目标性更强、市场适用性更广泛。他一直说自己相对比较幸运,选择了新能源领域,“锂离子电池从材料研发到批量生产应用,除非非常尖端的产品,基本上需要五年左右的时间。因此,做一项新技术开发不能跟风,在研究规划阶段就要看到,未来5-10年之后,新技术该如何应用于产品、市场前景如何。”也正是有了这样的前瞻性研究规划思维,李宝华成为科研、企业、市场的一个链接点。
“科研没有捷径,更不容浪费,否则几个亿的设备用不好就可能是废铜烂铁。”李宝华表示,科研工作涉及整个中国的发展,随着生产集约化的发展,国家在高校科研领域的投入非常大,作为优秀的科研工作者根本不用担心没有经费,而是要思考如何用好科研经费。他欣慰地看到,从国家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在努力创建良好的科研氛围,集合单兵作战的科研力量,运用顶层设计的力量布局建设科研大平台。他表示,各级实验室建设、实验室平台运营都应分工发展、团结协作,充分发挥科学研究的效益。
李宝华还透露,基于广东乃至深圳在新能源电池领域的前瞻性布局,储能材料的回收再利用也早早被提上日程。广东省先进电池与材料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组织行业学术、技术交流,推动动力电池检测认证与回收工作,进一步规范企业的电池原料、应用、管理、回收各个环节,目前深圳已成为国家动力电池梯级利用和回收示范城市。
葆有对科研精神的敬畏
从建院之初一个人的实验室到200多人的科研“军团”,李宝华感到由衷欣慰。目前,李宝华所在团队拥有10位教师、10多位博士后,还聘请了70多位工程师,以及20余位博士研究生和近百名硕士研究生,他亲自带领的团队也达到了80多人的总体规模。
“7-11-7”,熟悉李宝华老师的学生们都知道,他每天7点到11点,每周七天不是实验室、办公室就是教室,每天来到办公室的第一件事,一定会逐一回复邮件;而离开前的最后一件事是为第二天工作做好安排。“研究生院刚刚起步时还没有微信,一天最多回复超过100多封电子邮件。”但是,李宝华却希望学生们不要向自己学习这些表面的东西,而是秉持快乐学习的理念、葆有对真正的科研精神的敬畏。“有研究精神的学生,才不会做投机取巧的东西。团队的成果多不是因为我做的好,而是这里有非常优秀的学生、非常好的氛围。”
除了科研工作,李宝华还担任着学院新能源材料导论、新型碳材料、能量转化与存储三门课程的主讲以及一门合作课程的联合授课。学生们都视他为“慈父型”导师,一个团队始终保持着“传帮带”的优秀传统,形成了在师兄与师姐带领下精诚合作的良好氛围,更没学生会拖后腿。
从2002到今天,李宝华将自己最宝贵的16年科研时光,全都奉献给了深圳这方沃土。他说,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深圳经过38年的发展,城市的创新能力、科研环境、高新技术发展都走在全国前列,以深圳现有的创新人才发展战略,和政策领域的包容开放,不用扬鞭自奋蹄,深圳将会保持良性发展态势,变得越来越好。
原创文章,作者:菜菜欧尼酱,如若转载,请注明来源华算科技,注明出处:https://www.v-suan.com/index.php/2023/11/27/12a9129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