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无意中看到一段描写金钱的话:“金钱并不像平常所说的那样,是一切邪恶的根源。唯有对金钱的贪欲,即对金钱过分的、自私的、贪婪的追求,才是一切邪恶的根源。”突发奇想,觉得把这段话中的“金钱”全部换成“SCI”似乎也说得通啊,“SCI并不像平常所说的那样,是一切邪恶的根源。唯有对SCI的贪欲,即对SCI过分的、自私的、贪婪的追求,才是一切邪恶的根源。”
前一段,科技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科院和中国工程院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知》引起学术界对SCI论文的热议,对SCI的质疑之声甚嚣尘上。同时,最近一些学术不端事件也都与SCI论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时间,SCI颇有被妖魔化的趋势。其实,SCI和钱一样,本身无对无错,关键看你如何使用。
社会上始终有一种“金钱万恶论”的声音,一些土豪、大款的骄奢淫逸似乎也印证了这种观点。但是,我们也知道,国家发展需要钱、基础建设需要钱、家庭生活需要钱,就是搞研究、做实验也离不开钱。我们办刊同样需要钱。钱虽然会带来一些问题,但这些问题并不能掩盖钱的重要价值。我觉得,钱对于当今社会的重要价值不仅在于流通交换,更在于“价值尺度”。简而言之,一个国家有钱说明这个国家强大、一个公司有钱说明这个公司有实力、一个人有钱说明这个人是成功人士。。。。。。。在这里,无论对于国家、公司、个人,钱都是一个显而易见的、大家都能看得懂的、最简洁的价值表现手段。
在学术界,SCI也在有意无意之中承担着类似钱的这种“价值尺度”的作用。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知名学者简介中几乎都有“发表SCI论文**篇”,这就像介绍一个成功人士 “个人财富达到**亿”一样。试想一个天文学的学者和一个机械学科的学者见面,彼此对对方的专业一无所知,更无法确定对方的专业水准。可是,如果彼此报一下自己发表的SCI论文数,可能就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形成对彼此专业水平的判断。这时,SCI或许还真就是学术界的“社交货币”了。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拥有更多的SCI期刊就等于在学术界拥有了的更多的“发币权”,这种“发币权”兑换来的将是国际学术影响力和国际学术话语权。
此外,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国家不“唯”论文,并不等于不看重论文,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SCI论文都将是多元学术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而言之一句话:“SCI不是万能的,但没有SCI却还是万万不能的”
原创文章,作者:菜菜欧尼酱,如若转载,请注明来源华算科技,注明出处:https://www.v-suan.com/index.php/2023/11/27/46b00e1ce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