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S Chemistry经典封面文章:让催化剂“燥”起来,高效工作不疲劳!

CCS Chemistry经典封面文章:让催化剂“燥”起来,高效工作不疲劳!

CCS Chemistry经典封面文章:让催化剂“燥”起来,高效工作不疲劳!
经典回顾
以微粒为基础的电催化剂通常需要粘在电极上,然后浸入电解液中进行驱动电化学反应。因此,在电极上,反应的快慢步骤在空间和时间上都紧紧围绕在微粒附近。催化剂颗粒在长时间的电化学“压力”下,其催化性能的衰减往往归因于活性物质的团聚、烧结、溶解或钝化,或者反应活性物种到催化剂表面的扩散受限等问题。
一般地,传统的策略是从催化剂本身出发,或调控其几何形态结构,或调控其表面状态和化学组分,或设计特殊载体用于减弱催化剂颗粒的聚集和脱落。然而,由于催化剂发生性能衰减的原因众多、催化剂及其载体的成分和结构也各不相同,导致这些解决方案往往只适用于特定的催化剂,而不具有普适性。
鉴于此,湖南大学的周一歌教授、电子科技大学的康毅进教授、美国西北大学的黄嘉兴教授提出了“流动电催化”(Fluidized Electrocatalysis)策略,可有效解决上述电催化系统所存在的问题。具体地,这些催化剂不再固定在电极上,而是在电解液中流动。当单个粒子与电极碰撞时就会发生反应,这些反应共同提供了连续的、可伸缩的和稳定的电化学电流。由于流动催化剂在溶液搅拌的环境下进行工作,它们的反应动力学更快,从而极大地降低了电化学“压力”作用于局部催化剂颗粒上的时间尺度,使颗粒的平均催化效率呈现几个数量级的增长,并有效提高电化学系统的稳定性。相关工作以《Fluidized Electrocatalysis》为题在《CCS Chemistry》上发表论文,并被选为当期封面文章
CCS Chemistry经典封面文章:让催化剂“燥”起来,高效工作不疲劳!
值得注意的是,论文发表后,美国化学会新闻周刊《Chemical&Engineering News》以“Free-floating electrocatalysts outperform tethered ones”为题,报道了该研究成果。牛津大学的Richard G.Compton教授评价该工作:“The work is groundbreaking in that it takes particle-impact experiments from the academic study of single nanoparticle electrocatalysis and suggests that they can be scaled up with considerable benefit.”
CCS Chemistry经典封面文章:让催化剂“燥”起来,高效工作不疲劳!
CCS Chemistry经典封面文章:让催化剂“燥”起来,高效工作不疲劳!
图文导读
CCS Chemistry经典封面文章:让催化剂“燥”起来,高效工作不疲劳!
图1. 固定电催化与流动电催化
大量新型电催化纳米材料的开发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这些材料通常是借助粘合剂和导电添加剂在电极表面沉积和粘接,然后浸入电解液中进行驱动电化学反应。电催化中常见的一个问题是催化剂的稳定性较差,性能衰减明显,其疲劳机制可归因于以下几点:表面钝化或受反应中间体毒化,颗粒发生溶解、迁移、团聚、烧结,或者是从电极表面脱落,或者是传质受阻等。催化剂的性能衰减极大地降低了它们的工作效率,缩短了它们的使用寿命,并降低了相应的能量转换效率和存储系统的长期稳定性。
本文报道了一种“流动电催化”(Fluidized Electrocatalysis)策略用于改善催化剂抗疲劳效果。这种催化材料不再固定在电极上,而是在电解液中进行流动(在溶液搅拌的环境下)。只有当单个的催化粒子与电极相互作用时,进行电子转移,反应才会被催化,这些催化粒子共同提供一个连续的、稳定的和可扩展的电化学电流输出。如下所示,本文以析氧反应(OER)、甲醇氧化反应(MOR)和析氢反应(HER)为例,证实了流动电催化可在更长的反应时间内提供更稳定的电化学性能。
CCS Chemistry经典封面文章:让催化剂“燥”起来,高效工作不疲劳!
图2. 流动OER的电催化电流
本文首先选择OER作为模型反应,由于其需要克服较高的过电位,使得催化纳米粒子造成结构破坏,导致纳米粒子严重溶解和烧结。在这里使用在OER电位下稳定性较差的Pt/C催化剂作为模型催化剂进行证明。
流动OER——瞬态电流与反应时间:在流动电催化反应中,悬浮的Pt/C粒子在电极表面碰撞,共同产生连续电流输出。当使用较高的粒子浓度或较大的工作电极时,整体电流输出应较大。在这里分别使用玻碳微电极、玻碳片大电极进行测试。图2c显示了用微电极记录的时间-电流曲线,其中可以观察到单颗粒级的瞬态电流(信噪比大于3视为有效信号)。在大电极上,通过控制试验,在未加入Pt/C粒子的溶液或在1.2 V下进行反应,结果显示电流接近零,没有瞬态电流峰值,证实了Pt/C粒子在电极表面碰撞时的电化学氧化过程是产生电流尖峰的来源。
值得注意的是,Pt/C颗粒的运动是由电解质的流动而不是扩散驱动的,颗粒的尺寸比电极的尺寸小得多,因此碰撞频率主要受搅拌速度的影响,而不是颗粒的尺寸。此外,较大的粒子尺寸也仍会影响碰撞过程中产生的瞬变电流的高度。
OER电流输出——电极面积和粒子浓度的影响:图2e显示了从一个大的平板电极收集的电流与浸泡电极面积的关系图。由于电极越大,催化剂碰撞次数越多,流动反应的输出电流与电极面积成线性关系。另一方面,在流动电催化反应中加入更多的颗粒也会增加电流输出。而这与使用固定催化剂的反应相反,由于颗粒紧密堆积,固定催化剂的电流在一定负载量下趋近饱和。
CCS Chemistry经典封面文章:让催化剂“燥”起来,高效工作不疲劳!
图3. 流动OER
由于流动电催化反应中处于溶液搅拌环境中,从而降低了电化学“压力”作用于局部催化剂颗粒上的时间尺度。因此,流动催化剂可以显著降低Pt纳米颗粒的降解程度(如团聚或烧结),有利于保持稳定的电流输出。
OER稳定性对比:图3a显示了使用相同电极,在相同的1.6 V工作电压下,固定OER和流动OER的计时安培测试曲线。正如预期的那样,固定Pt/C粒子的电流输出在前500秒出现了急剧下降,在13000秒后下降到初始值的1%左右。反应前,Pt纳米颗粒直径约为2-5 nm,均匀分布在碳载体上。然而,仅仅经过500秒的反应,Pt/C粒子的形态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TEM图像表明Pt纳米颗粒有明显的烧结现象。相比之下,流动的Pt/C颗粒不仅产生相当稳定的电流,且反应前后形态无明显变化。
CCS Chemistry经典封面文章:让催化剂“燥”起来,高效工作不疲劳!
图4. 流动MOR
进一步以Pt/C粒子催化MOR为模型进行讨论。在MOR中,催化性能衰减机制源于Pt被CO、甲酸和/或甲醛等反应中间体毒化,特别是CO。尽管较高的电势有助于氧化去除CO,但这会加剧Pt的电化学烧结和表面钝化氧化物的形成。另外,甲醇的传质受限也导致了MOR性能的下降。
MOR稳定性对比:图4a为固定MOR、流动MOR的计时安培测试曲线。对于固定的Pt/C,其反应电流在7000秒内衰减超过60%,相比之下,流动的Pt/C可在更长的时间内提供稳定的电流(虽然固定Pt/C产生的初始电流是流动条件的两倍多,但后者在反应9000秒左右后具有更高的电流值)。TEM图像表明,在7000秒后,固定Pt/C上的Pt颗粒发生严重团聚和烧结,而流动Pt/C在反应时间高达150000秒后仍没有发生明显形态变化。
机理分析:流动MOR的抗疲劳性能可部分归因于其大大缩短了反应时间尺度,这与连续反应产生不同的中间体有关。研究发现,在Pt/C催化MOR的早期阶段(例如,在几十毫秒内),主要的MOR中间体是更容易溶解的物质,如甲酸和/或甲醛,之后CO成为主要产物。因此,如果能将特有的电化学反应时间尺度缩短到仅仅几十毫秒,有望抑制CO的生成。在流动电催化中,由于连续反应被分解成许多瞬态电催化过程,单个反应的时间尺度缩短到只有几十毫秒。
此外,流动Pt/C颗粒还有其他优势,比如加速反应中间体的解吸,以及促进在溶液和颗粒表面之间的传质。所有这些特性都可能是流动MOR具有高抗疲劳性能的原因。
CCS Chemistry经典封面文章:让催化剂“燥”起来,高效工作不疲劳!
图5. 流动HER
接下来,作者以Pt/C粒子催化HER作为研究模型,讨论流动电催化在避免粒子在电极表面发生脱离的优势。传统地,对于固定HER而言,在气体生成过程中,气泡在催化剂颗粒之间或表面成核生长,最终离开颗粒。在这一过程中,微粒附近的电解液反复取代和填充,在冲洗催化微粒时施加周期性的局部机械应力,这将会弱化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在电极上的粘附,特别是在大面积电极、高负载量、大电流密度下,导致催化剂从电极表面发生脱落。
HER稳定性分析:在这里,流动电催化可有效避免以上问题。图5a为固定HER和流动HER的计时安培测试曲线。在反应10000秒后,固定Pt/C的电流衰减为65%。图5b显示了在电解槽底部存在大量的颗粒,表明反应过程中Pt/C颗粒与电极分离。相比之下,流动HER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在反应50000 秒后仍可以保持初始电流的80%。
CCS Chemistry经典封面文章:让催化剂“燥”起来,高效工作不疲劳!
总结展望
综上所述,该工作提出了一种流动电催化策略,将催化剂颗粒的工作模式由传统的长时间、连续性工作转变为轮流、间断性工作,避免了活性位点的电化学“压力”累积,同时,流动的催化剂颗粒有着更快的反应动力学,有利抑制材料性能的衰减,提高催化剂长时间工作的稳定性。
当然,该流动策略的操作方式不可避免会带来体积能量密度的局限,但仍然有望用于大型固定电源供给与大规模电合成等实际应用场景。同时,流动催化剂较固定催化剂具有更高的稳定性,且易于回收及再利用,因此长时间的工作成本将远远低于固定催化剂。衡量体积能量密度与成本,该策略与改善、发展新型催化剂的实践可结合并行,有望发展成一种普适的提高电催化体系总体性能及稳定性的简单、高效的新方法。
CCS Chemistry经典封面文章:让催化剂“燥”起来,高效工作不疲劳!
文献信息
Fluidized Electrocatalysis,CCS Chemistry,2020.
https://www.chinesechemsoc.org/doi/full/10.31635/ccschem.020.201900065

原创文章,作者:Gloria,如若转载,请注明来源华算科技,注明出处:https://www.v-suan.com/index.php/2023/11/27/81d34cbd6e/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