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了,109次诺贝尔化学奖中,催化竟然占了这么多!

厉害了,109次诺贝尔化学奖中,催化竟然占了这么多!

自1901年至今,诺贝尔化学奖已经过去了长达118个岁月,共颁奖109次,催化作为化学领域的分支,竟有15次和催化直接相关或者密切相关的获奖经历,接近总数的15%。今天就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这些伟大的人及其成就到底有哪些。 

厉害了,109次诺贝尔化学奖中,催化竟然占了这么多!

 范霍夫 (Jacobus Henricusvan’t Hoff)

1901

第一个诺贝尔化学奖获得主-范霍夫,荷兰人(1852—1911),研究化学动力学和溶液渗透压的有关定律。(算是有点关系) 

厉害了,109次诺贝尔化学奖中,催化竟然占了这么多!

 维克多·格林尼亚(Victor Grignard)

1912

维克多·格林尼亚(Victor Grignard) 法国人(1871–1935) 发明了格氏试剂,促进了有机化学的发展。格氏试剂是有机化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创举。无论哪一本有机化学课本和化学虫著作都有着关于格林尼亚教授的名字和格氏试剂的论述。

厉害了,109次诺贝尔化学奖中,催化竟然占了这么多!

 保尔·萨巴蒂埃(Paul Sabatier)

1913

保尔·萨巴蒂埃(Paul Sabatier)法国人(1854–1941)研究有机脱氧催化反应,发明了有机化合物的催化加氢的方法,促进了有机化学的发展。

他大学毕业后便来到了巴黎,在有机合成创始人柏里勒教授的指导下,从事金属硫化物的研究。二十四岁时,就获得了科学博士学位。这在十九世纪末叶的法国是很少见的。他曾被誉为”娃娃博士”。

1916年、1917年未授奖 

厉害了,109次诺贝尔化学奖中,催化竟然占了这么多!

 弗里茨·哈伯(Fritz Haber)

1918

弗里茨·哈伯(Fritz Haber)德国人(1868–1934),发明工业合成氨方法.

1919年、1924年未授奖 

厉害了,109次诺贝尔化学奖中,催化竟然占了这么多!

 1929

阿瑟·哈登(Arthur Harden,图左)英国人(1865–1940)。

汉斯·冯·奥伊勒·歇尔平(Hans vonEuler-Chelpim,图右)德国人(1873–1964)。

哈登在发酵机理的研究上做出了重大贡献,正是由于在酶化学上的杰出贡献,奥伊勒·歇尔乎与阿瑟”哈登一道获得了一九二九年度诺贝尔化学奖金。

厉害了,109次诺贝尔化学奖中,催化竟然占了这么多!

 欧文·朗缪尔(Irving Langmuir)

1932

欧文·朗缪尔(Irving Langmuir) 美国人 (1881–1957)

欧文·朗缪尔是世界上首先发现氢吸收大量热而离解为原子的现象并创造了原子氢焊接法的物理化学家。兰茂尔一生潜心科学研究,有过许多重大的发明创造。由于对表面化学的探究和发现以及在原子结构和理论方面的建树,于一九三二年荣获诺贝尔化学奖金。

1933年、1940年、1941年、1942年皆未授奖

厉害了,109次诺贝尔化学奖中,催化竟然占了这么多!

1956

谢苗诺夫 (Nikolay Senyonov,1896-1986,图左) 苏联研究气相反应化学动力学。

欣谢尔伍德(Sir Cril Hinshelwood,1897—1967,图右) 美国人,研究气相反应化学动力学 (跟催化有直接关系)。

 

厉害了,109次诺贝尔化学奖中,催化竟然占了这么多!

 1963

齐格勒(KaflZiegler,1898—1973,图左) 德国人,研究乙烯和丙烯的催化聚合反应。

纳塔 (Giulio Natta,1903—1979,图右) 意大利人,研究乙烯和丙烯的催化聚合反应。

从此由三乙基铝和三氧化钛组成的催化剂便脱颖问世了。它与齐格勒发明的聚乙烯催化剂被统称为齐格勒一纳塔型催化剂。一九六三年十二月十日,他们共享诺贝尔化学奖的崇高荣誉。

厉害了,109次诺贝尔化学奖中,催化竟然占了这么多!

1972

安芬林 (Christian BorhmerAnfinsen,1916-1995,图左) 美国人,研究酶化学的基本理论。

摩雷(Stanford Moore,1913-1982,图中) 美国人,研究酶化学的基本理论。

斯坦(William H.Stein,1911—1980,图右) 美国人,研究酶化学的基本理论。

厉害了,109次诺贝尔化学奖中,催化竟然占了这么多!

陶布 (Henry Taube,1915-2005)

1983

陶布 (Henry Taube,1915-2005) 美国人,研究络合物和固氮反应,阐明了金属配位化合物电子反应机理。

厉害了,109次诺贝尔化学奖中,催化竟然占了这么多!

1988

罗伯特·休伯(Robert Huber,图左) 德国人,首次确定了光合作用反应中心的立体结构,揭示了模结合的蛋白质配合物的结构特征。

约翰·戴森霍弗(Johann Deisehofer,图中) 德国人,首次确定了光合作用反应中心的立体结构,揭示了模结合的蛋白质配合物的结构特征。

哈特穆特·米歇尔 (Hartnut Michel,图右) 德国人,首次确定了光合作用反应中心的立体结构,揭示了模结合的蛋白质配合物的结构特征。

厉害了,109次诺贝尔化学奖中,催化竟然占了这么多!

1989

阿尔特曼(SidneyAlman,图左)美国人、托马斯·罗伯特·切赫(Thomas Robert Cech,图右)因发现RNA自身具有酶的催化功能而获奖。 

厉害了,109次诺贝尔化学奖中,催化竟然占了这么多!

2001

授予美国科学家威廉·诺尔斯、日本科学家野依良治和美国科学家巴里·夏普雷斯,以表彰他们在不对称合成方面所取得的成绩。

巴里·夏普莱斯(K. Barry Sharpless,图左)美国人,手性催化反应的研究。

野依良治(Ryoji Noyori,图中)日本人,手性催化氢化反应研究。

威廉·诺尔斯(William S. Knowles,图右)美国人,发现和制造手性催化剂。

厉害了,109次诺贝尔化学奖中,催化竟然占了这么多!

 格哈德·埃特尔(GerhardErtl)

2007

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德国科学家格哈德·埃特尔(GerhardErtl),以表彰他在 “固体表面化学过程”研究中作出的贡献。

厉害了,109次诺贝尔化学奖中,催化竟然占了这么多!

2010

美国科学家理查德·赫克(Richard F.Heck,图中)和日本科学家根岸荣一((Ei-ichi Negishi),图右)和铃木章(Akira Suzuki,图左)共同获得2010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这三名科学家因在有机合成领域中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方面的卓越研究获奖。

化学是一门非常典型的实验学科,在诺奖的分布中体现尤为明显。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密度泛函理论等理论的成熟,量子化学计算方法对实验的指导性越来越高,其重要性在诺奖中也有充分体现。

1990年   

伊莱亚斯·科里(美)开发了计算机辅助有机合成的理论和方法。

1998年  

沃特·科恩(美)密度泛函理论的研究,约翰·波普(英)量子化学计算方法的研究。

2013年  

表彰MartinKarplus、MichaelLevitt 和AriehWarshel对“发展复杂化学体系的多尺度模型”的贡献。

可以看出从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已有三项诺奖颁发给了计算相关工作者。同时计算在催化领域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从预测实验到验证试验结果,计算起到了指导研究和佐证研究成果的作用。理论与实验的全方位合作对理解催化反应机理、高效催化剂的选择、催化剂设计等方面至关重要。

原创文章,作者:菜菜欧尼酱,如若转载,请注明来源华算科技,注明出处:https://www.v-suan.com/index.php/2023/12/01/5471d51a12/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