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撤稿了,我却觉得很值得

来源 | 彭渤科学网博客,作者:张忆文、科学网

多数情况下,撤稿都不是一件光彩的事。但华侨大学副教授张忆文却分享了一次主动撤稿的经历,并且认为这次撤稿让他“变得成熟与稳重了”。

——编者

从读研算起到今天,接触科研已经十余年了。
通过艰辛的不断付出,我从刚开始的懵懂无知,到现在能够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从一个科研小白,转变成了一枚科研青椒。在这期间经历了无数次被拒稿,不仅品味到艰辛、坎坷、孤独,也收获了发表成果的喜悦。
但是,我唯独没有过撤稿的经历。撤稿对于科研人而言,总是不光彩的。毕竟撤稿大多数是由于出现重大失误或者学术不端,才不得已为之。
不过,这种撤稿是属于事后撤稿,也就是论文发表以后出于种种原因被动的撤稿,其后果也是极其严重的,算是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污点。
当然,还有一种撤稿是属于主动撤稿,就是在稿件投稿过程中或者稿件即将录用时主动撤回。虽然这种行为不可取,但与事后出现问题的被动撤稿相比,其危害小得多,而且没有几个人能够知道。
一年前,我通过文献调研,确信研究方向内的一个小问题至今还未解决,而且与之相关的文献相对比较少,所以当时就决定尝试解决这个问题。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找到了一个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方法,并且通过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随后,我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与实验结果总结,并且精心撰写了一篇不错的论文。
之后,我从论文的组织结构、撰写的方法以及语句的组织等各个方面入手,对论文精心打磨。在这基础上,通过多次校对,尽可能多地消除论文中的低级错误。
看到论文成品以后,我信心满满,于是就将稿件投稿到领域内认可度比较高的期刊。
正如预期的一样,该稿件得到了审稿人的认可。审稿人提出的意见比较简单,大多数的问题都是解释性的问题。收到审稿意见时,只要稍微对稿件做点文字性的修改,修改稿提交以后录用基本不成问题。
不过,就在稿件修改的过程中,我发现所提出方法存在一个小的bug,也就是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只限定在一个很小的区间里面。这个区间的概率与系统允许失败的概率需要进行比较。这个小区间的概率往往是毫秒级别的,而系统允许失败的概率是每小时的失败概率。
这样,差距就非常大,也无法找到合理的方法将这两种联系起来。而后面所做的工作都是基于这两者关系的比较。
为了尽快解决这个问题,我向朋友求助,得到的反馈是这两者不能按照论文中的方法直接联系起来,这意味这该方法已经失效。该朋友建议换一种方法,绝对不能按照目前的形式发表。
然而事实是,目前短期内找不到其它方法解决。换一种方法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难,而且也不知道是否可行。
最后,权衡再三,我还是决定将稿件撤回(直接发邮件和主编解释,然后在系统直接拒绝修改即可)。什么时候真正解决了问题,什么时候再发表。
这次主动撤稿的经历,让自己变得成熟与稳重了,不会为了发表论文而去做研究,不会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而铤而走险,更不会为了小小的虚荣心而放弃原则。

原创文章,作者:科研小搬砖,如若转载,请注明来源华算科技,注明出处:https://www.v-suan.com/index.php/2023/12/04/4c75ed32fb/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