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计算】ASS: 用于高效CO电还原为C2产物的Cu/Sc和Cu/Ti亚表面合金 2023年12月7日 下午2:47 • 计算 • 阅读 10 研究背景 一氧化碳电还原成C2产品(主要是C2H4和EtOH)为在温和条件下实现碳中和和能量储存和转换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近日,燕山大学孙科举、深圳大学马秀芳等人利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研究了CuM(100)表面(M=Ru、Au、Zn和Ga)和Cu/M(100)亚表面(M=3d Sc-Zn)合金的成分和结构对2CO和C2O2相对稳定性的影响。 计算方法 本文使用VASP软件包(VASP)进行自旋极化DFT计算,并通过投影增强波(PAW)方法来描述离子核和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在截断能为400eV的平面波基组中扩展了Kohn Sham价电子波函数。作者对交换关联效应采用广义梯度近似(GGA)中的Perdew-Burke-Ernzerhof(PBE)交换泛函,并将能量收敛标准设置为10-4 eV,力的收敛标准设置为0.03 eVÅ-1。 作者使用(3×3)超胞的四层平板模型对Cu(100)、CuM(100)和Cu/M(100)表面进行建模。表面或次表面中的1/9或一层Cu原子分别被M原子取代。在任意两个重复的板之间使用15Å的真空区域,以避免z方向之间的相互作用。作者使用(4×4×1)Monkhorst-Pack k点网格对所有表面的布里渊区进行采样。此外,顶部的两层和吸附质保持完全松弛,其余的层被固定在它们的本体晶格位置。 结果与讨论 图1 最优吸附结构 作者使用计算标准氢电极(CSHE)来模拟电化学反应的热化学过程。在存在单层和带电水层的情况下,Cu(100)、CuM(100)和Cu/M(100)表面的结构如图1所示。 图2 吸附能 图3 最优吸附结构 为了研究环境的影响,作者计算了真空下和存在单层和带电水层(分别表示为Cu、H2O/Cu和H3O+/Cu)时的吸附能(ΔEads),具体如图2所示,相应的结构如图3所示。无论环境如何,两个CO分子都在Cu(100)上的桥位吸附(见图3a、3c和3f),并且在三种环境中ΔEads最多相差0.14eV。然而,C2O2吸附的情况则大不相同。只有一种C2O2通过C和O原子结合的构型在真空下存在(表示为β-C2O2*,见图3b),而在H2O/Cu和H3O+/Cu上也发现了另一种C原子结合到表面的构型(表示为C2O2*,见图3d和3g)。与2CO*相比,C2O2*在H2O/Cu和H3O+/Cu上的C-O键被延长(0.06-0.08Å),即为了形成C2O2*,需要削弱CO*分子的5σ和2π键。而C-O键弱化引起的能量损失大于C-C键形成引起的能量增益,从而导致C2O2*在真空下不稳定。相反,C2O2更倾向于通过C和O原子结合,而另一个C和O基团从表面脱离(见图3b)。C-C-O的键角为174°,表明形成了离域π键,进而解释了β-C2O2*在真空下的稳定性。 单个或带电水层的存在进一步稳定了β-C2O2*,从ΔEads相对于真空降低0.23和0.59eV可以看出(见图2a)。这可以归因于β-C2O2*中的O原子和水层中的H原子之间的氢键相互作用。H3O+/Cu上比H2O/Cu上更低的ΔEads可以很好地对应于氢键构型。具体而言,β-C2O2*中的O原子和H3O+/H2O中的H+/H原子之间的距离在H3O+/Cu上分别为1.39和1.84Å(见图3h),比H2O/Cu上的相应值短0.43和0.28Å(参见图3e)。此外,H3O+/Cu上的O−H−O键角分别为173°和166°,比H2O/Cu上的键角(145°和140°)更接近线性构型。H3O+/Cu上的这种有利构型表明氢键更强,这是由于氢键的形成不仅稳定了β-C2O2*,而且稳定了H+,而H2O/Cu只稳定了前者。图2a还显示,C2O2*在H2O/Cu和H3O+/Cu上比β-C2O2*更稳定。除了这两种构型的内在差异外,C2O2*中形成的氢键比β-C2O2*中形成的更多(即3比2,见图3d、3e、3g、3h),从而使其在两种环境中具有更高的稳定性。 图4 反应能 如图4a所示,H2O/Cu和H3O+/Cu上的反应能ΔH分别为0.09和0.10eV,远低于Cu上的0.78和0.77eV,从而使得CO/CO2电还原中具有不同的碳链生长机制。如图2b所示,Ru的引入大大加强了2CO和C2O2的吸附。此外,与Cu-H3O+相比,2CO*在CuRu上比C2O2*更稳定。这是因为其倾向于与CuRu(100)上的Ru原子结合,导致ΔEads的大幅度减少。同时,为了与Ru原子结合, C2O2*的构型发生了更大的变化,即C2O2*中的C原子从Cu-H3O+上的桥位移动(见图3g)到CuRu上的Cu原子和Ru原子的顶位(见图3j)。进而导致C2O2*相对于2CO*的稳定性较低,并且在CuRu(100)上具有更多吸热的CO*二聚步骤。如图4显示,在CuRu上的ΔH为0.77eV,远高于Cu-H3O+上的0.10eV。这表明活性更强的金属对于C2O2*的形成是无效的。此外,Zn、Au和Ga的添加通常使2CO*和C2O2*变得不稳定。因此,CuAu、CuZn和CuGa上的CO*二聚反应的ΔH与纯Cu相当,或略高于纯Cu(图4a)。因此,当惰性Zn、Au或Ga被引入Cu(100)时,Cu变得更具活性。 图5 吸附能和Bader电荷的关系与2CO和C2O2的吸附能 图5a显示了2CO和C2O2的ΔEads与Cu/M(100)(M=V-Zn)上Cu原子的平均Bader电荷(表示为BC)之间的线性相关性。与2CO(-1.05至0.52e-)相比,C2O2的离散度更小,这与其更强的离子键有关,并且可以从Cu/M(100)表面吸附时转移的电荷更多(-1.25至-0.97 e-)可以看出。此外,这两种线性关系的斜率相当,约为1.30,表明2CO和C2O2之间的相对吸附强度没有被M(M=V-Zn)显著调节。从2CO(ΔECO)和C2O2(ΔEC2O2)的ΔEads之间的线性相关性中可以看出(图5b),C2O2*相对于Cu/Sc和Cu/Ti上的2CO*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如图4b所示,除了Sc和Ti之外,在Cu(100)的亚表面添加Mn、Zn、Fe和Ni也改善了CO*二聚步骤的热化学过程。 图6 自由能曲线 由于CO*二聚的热化学过程在Cu/Sc(100)和Cu/Ti(100)上具有最大增强,因此作者计算了两个表面的活化自由能ΔG。如图6所示,Cu/Sc(100)和Cu/Ti(100)的ΔG分别为0.21和0.29eV,比Cu(100)上的ΔG低0.19和0.11eV,其中ΔG越高,对应的C-C键距离越短(2.05Å)。因此,在Cu(100)的亚表面添加Sc和Ti不仅有利于CO*二聚反应的热化学过程,而且有利于其动力学过程,即提高了CO/CO2电还原为C2物种的活性。 图7 中间体最优吸附结构 图8 自由能曲线 作者在带电水层存在条件下,研究了C2H4和EtOH在Cu(100)、Cu/Sc(100)和Cu/Ti(100)上的形成。相应的表面中间体结构如图7所示,并且将CO电还原为C2H4和EtOH的自由能图如图8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C2H4形成的中间体比EtOH形成的中间体更稳定,这意味着C2H4在热力学上比EtOH更容易形成。与Cu(100)相比, Cu/Sc(100)和Cu/Ti(100)进一步稳定了C2H4形成的中间体。因此,在Cu(100)的亚表面引入Sc和Ti不仅提高了CO电还原为C2物种的活性,而且提高了对C2H4的选择性。 结论与展望 作者表明,相对于2CO,C2O2的更高稳定性和增强的CO电还原活性是通过亚表面Sc和Ti的存在增加Cu(100)的层间分离来实现的,并且减少了表面Cu和亚表面原子的dz2轨道重叠,以及具有比Cu-C2O2更不稳定的σ键。该工作为CO/CO2电还原催化剂的设计和开发提供了理论指导。 文献信息 Hai-Yan Su et.al Identification of Cu/Sc and Cu/Ti subsurface alloys for highly efficient CO electroreduction to C2 products Applied Surface Science 2023 https://doi.org/10.1016/j.apsusc.2023.157314 点击阅读原文,报名计算培训! 原创文章,作者:计算搬砖工程师,如若转载,请注明来源华算科技,注明出处:https://www.v-suan.com/index.php/2023/12/07/d9df599c42/ 赞 (0) 0 生成海报 相关推荐 官宣!多所高校博士学制延长!可教师招聘年龄却越来越低… 2023年10月14日 【AIMD+实验】中山大学章志珍、中科院物理所胡勇胜、吴凡:卤化物固态电解质新进展! 2024年2月23日 【DFT+实验】Angew.:异质纳米线阵列中构建内建电场实现高效全解水 2024年3月18日 【DFT+实验】东北师范大学吴兴隆教授:通过配体-链相互作用动态捕获Li+再生耗尽LiFePO4正极 2024年1月26日 【DFT+实验】MHfF₆ (M = Ca, Mn, Fe, Co)的简单化学合成及各向同性负热膨胀 2024年2月8日 【纯计算】Vauum:第一性原理研究Pt3Al的氢化机理 2024年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