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与讨论图3. 吸附定位器模块预测的(a)乙酸(b)草酸(c)柠檬酸吸附能势能面图4.(a,a′)乙酸、(b,b′)草酸、(c,c′)柠檬酸和(d,d′)Mg2SiO4(0 1 0)的HOMO和LUMO的体积分布。如图3所示,根据吸附定位器模块预测的吸附能势能面,作者可以发现柠檬酸的吸附位点最多。基于前沿分子轨道理论,当一个分子的HOMO和另一个分子LUMO之间存在最大重叠时,更可能发生化学反应。乙酸分子和草酸分子的HOMO主要分布在羧基的羰基O(Ocar)上,而柠檬酸分子最广泛地分布在羧基和羟基上(图4(a)、(b)和(c))。乙酸分子和草酸分子的LUMO主要分布在羧基的C原子上,而柠檬酸分子分布在端基的一个羧基上(图4(a’)、(b’)和(C’))。在图4(d)和(d’)中Mg2SiO4(0 1 0)表面上,LUMO主要分布在表面上的Mg原子周围,而HOMO则分布在表面二氧化硅四面体中的O原子周围。图5.(a)和(b)、(c)和(d)、(e)和(f)分别为乙酸分子、草酸分子和柠檬酸分子在Mg2SiO4(010)表面上吸附的两种吸附构型。图6. 有机酸分子吸附后,顶部表面Mg原子在z方向上的位移从图5中的吸附构型来看,乙酸分子分别是垂直的和侧向的;草酸分子均位于表面;柠檬酸分子分别为“Y”型和“T”型。有机酸分子羧基中的H-O键在一定程度上被拉伸,A1构型除外(图5中用矩形标记),这是因为A1的吸附能的绝对值最小。A2、O2和C1的Ocar和Ooxh与表面上的Mg原子相互作用使它们具有更负的吸附能。有机酸分子吸附后顶部表面上镁原子的位移如图6所示,当镁原子与有机酸分子相互作用时,它们明显向外移动。此外,由于有机酸分子在表面上的吸附能较低,镁原子的位移会较大。在所有吸附构型中,柠檬酸分子具有最多的羧基,并且C1吸附构型具有所有研究构型中与表面相互作用的最多原子。图7.(a)A1(b)A2(c)O1(d)O2(e)C1(f)C2吸附构型的差分电荷密度如图7所示,可以观察到在有机酸分子吸附后,表面吸附位点周围的差分电荷密度明显极化。Ocar、Ooxh和Os周围的差分电荷密度几乎是黄色的,而Hoxh的情况是蓝色的。如果有机酸分子羧基中的H-Ooxh键被拉伸到一定程度,则此处的差分电荷密度将被极化(图7中用矩形标记)。同时,Ocar会与表面Mg离子发生电荷密度转移,从而形成一定的化学键。重要的是,Ocar在破坏羧基中的H-O键以释放H+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这对矿物溶解反应很重要。图8. 有机酸分子与Mg(OH)2基团之间的络合反应路径(a)乙酸(b)草酸(c)柠檬酸(M:Mg(OH)2基团,A:乙酸,O:草酸,C:柠檬酸;实线表示自发反应路径,虚线表示非自发反应路径;红字是基本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单位为kJ/mol)图9. 有机酸分子与Si(OH)4基团之间的络合反应路径(a)乙酸(b)草酸(c)柠檬酸(S:Si(OH)3基团,A:乙酸,O:草酸,C:柠檬酸;实线表示自发反应路径,而虚线表示非自发反应路径;红字是基本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单位为kJ/mol)如图8和图9所示,作者分别考虑了有机酸分子与Mg(OH)2/Si(OH)4之间的不同化学反应路径以及不同类型的配合物。ΔG值分析表明,Mg2SiO4(0 1 0)表面的有机酸促进溶解机制主要是由于Mg离子与有机酸分子之间的络合作用。具有羟基和羧基的有机酸分子可以容易地与Mg2+反应,形成水溶性金属-有机络合物。此外,柠檬酸与橄榄石表面之间存在更多的反应路径,并且它们具有更多的负ΔG。柠檬酸具有最多的羧基羟基,表明其是提高矿物溶解速率的最佳选择。结论与展望作者通过热力学计算研究了有机酸分子与Mg(OH)2或Si(OH)4基团之间络合路径。结果表明,有机酸分子通过电荷转移和轨道杂化吸附到橄榄石表面后,橄榄石表面的阳离子更倾向于与羧基羰基O成键。羧基中的H-O键将被破坏使矿物表面羟基化。更多的羧基将有利于矿物溶解,出现更多的蚀坑。通过热力学计算,由电离有机酸分子和Mg2+形成的多种类型的配合物以不同的反应路径和吉布斯自由能共存。该工作首次预测了溶解阳离子与羧酸根羰基O之间的强烈相互作用,有助于寻找合理的添加剂以改善矿物溶解动力学过程。文献信息Sun C, Yao Z, Wang Q, et al. Theoretical study on the organic acid promoted dissolution mechanism of forsterite mineral[J]. Applied Surface Science, 2022: 15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