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简介电催化还原二氧化碳(CO2)为高附加价值的化学品和燃料是一种很有前途的策略,以缓解能源和环境问题。然而,它通常存在单一产物选择性不理想和电化学稳定性不足的问题。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Chen Chunjun、张裴、韩布兴院士等人首次使用阳离子Gemini表面活性剂作为改性剂促进CO2电还原生成甲酸盐。Gemini表面活性剂改性可显著提高催化剂的选择性、活性和稳定性。在Gemini表面活性剂修饰的Cu电极上,甲酸盐的法拉第效率(FE)可达96%,能量效率(EE)可达71%。此外,Gemini表面活性剂修饰的商用Bi2O3纳米片也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性能,在电流密度为510 mA cm-2时,甲酸盐的FE达到91%。详细地研究表明Gemini表面活性剂的双季铵盐阳离子和烷基链对电还原CO2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稳定了关键中间体HCOO*,而且为CO2提供了一个易传输的通道。这些研究结果对合理设计有机改性剂促进CO2电还原具有指导意义。相关工作以《Selective and Efficient CO2 Electroreduction to Formate on Copper Electrodes Modified by Cationic Gemini Surfactants》为题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发表论文。值得注意的是,这也是韩布兴院士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发表的第53篇论文。前期报道可见:图文导读图1. 阳离子Gemini表面活性剂在电极表面改性示意图与普通的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相比,Gemini表面活性剂具有独特的性能(图1):(1)Gemini表面活性剂比单头表面活性剂提供更多的阳离子,因此能够稳定中间体和排斥质子,这可能对eCO2RR中的选择性有积极的影响。(2)更显著的疏水界面可以提供最佳链长,这将进一步增强CO2的输运,改变电极的电子分布。(3) Gemini表面活性剂一般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可以有效防止催化位点聚集,从而保证催化剂的稳定性。图2. R-Cu与M-Cu的合成与结构表征由于在之前的报道中季铵阳离子显示出促进甲酸盐生成的能力,本工作通过两步取代,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具有两个季铵阳离子的阳离子Gemini表面活性剂(图2A)。为了探究结构效应,合成了不同烃链长度(结构1、2和3)和不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4)的Gemini表面活性剂。此外,还合成了单阳离子基(结构5)和烷基胺基(结构6)的表面活性剂。由于其在eCO2RR研究中的广泛应用,水相化学蚀刻后电化学还原法制备的Cu电极(R-Cu)首次被用作初始电催化剂。然而,在R-Cu上检测到多种碳产物,选择性和特异性较低。已知表面活性剂可以通过表面富集现象在固/液界面形成均匀的组装层,已广泛应用于金属的防腐。为此,将R-Cu浸入已制备的表面活性剂溶液中,得到表面活性剂修饰的Cu(X-M-Cu, X表示表面活性剂的不同结构)。1-M-Cu的制备过程如图2B所示。通过调整结构1溶液的浓度,制备了不同的1-M-Cu电催化剂。相应催化剂在eCO2RR中的催化性能验证了7 mM为最佳浓度。因此,进一步表征了在此条件下制备的1-M-Cu。首先通过SEM表征了1-M-Cu的形貌,1-M-Cu表现出与R-Cu相似的纳米片结构。从HR-TEM图像中,可以发现1-M-Cu被一层厚度约为3nm的物质包裹(图2C)。相反,在R-Cu上无法观察到该层(图2D)。在1-M-Cu的EDX中发现了结构1的所有特征元素(C、N、O、F和S)(图2E和2F)。本研究利用XPS对1-M-Cu的表面进行了表征。在1-M-Cu的XPS光谱中,N 1s、F 2p和S 2p区域有明显的信号,而在R-Cu的XPS光谱中,这些区域没有明显的信号。具体来说,1-M-Cu的XPS光谱中存在400 eV左右的N 1s谱峰(图2G)、680 eV左右的F 2p谱峰(图2H)和170 eV左右的S 2p谱峰(图2I),分别属于R4N+基团中的氮元素、CF3基团中的氟元素和CF3SO3–中的硫元素。图3. CO2RR性能在三电极H型电解槽中,以CO2饱和的0.1 M KHCO3溶液(pH=6.8)作为电解液,对1-M-Cu和R-Cu进行了CO2电还原。产物经1H NMR和气相色谱分析。显然,与R-Cu相比,在1-M-Cu上甲酸盐的FE大大提高,HER被抑制(图3A),而CO和微量乙醇作为其他产物被检测出来。在最佳还原电位(-0.7 V)下,甲酸盐的FE可达96%,FEH2仅为4%左右。甲酸盐的能效(EE)可达71%。此外,在1-M-Cu上对甲酸盐的偏电流密度可以显著增强,比在R-Cu上的偏电流密度高约2.5倍(图3B)。结果表明,对Cu电极进行结构1修饰后,对甲酸盐的选择性和活性均有显著提高。对1-M-Cu的稳定性也进行了研究,发现其在20h内具有相对稳定的电流密度和FE(图3C和3D)。而R-Cu电极的电流密度在12 h后衰减明显(图3C)。图4. 不同X-M-Cu的CO2RR性能本文进一步研究了不同X-M-Cu的催化性能。与1-M-Cu相比,2-M-Cu和3-M-Cu的烃链较短,对甲酸盐的选择性明显低于1-M-Cu。Gemini表面活性剂对甲酸盐的选择性随着烃链长度的变化而变化(图4)。进一步将烃链长度从8增加到16,相应的FE甲酸盐从54%增加到96%,同时抑制HER(从22%增加到4%)。这些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的烃链长度对甲酸盐的选择性有重要影响。当阴离子类型变为4-M-Cu时,FE甲酸盐在-0.7 V时下降到~80%,但仍与1-M-Cu的96%相当。因此,可以假设阴离子对甲酸盐在eCO2RR中的选择性影响有限,并不是影响1-M-Cu性能的主要因素。本文还研究了单取代表面活性剂修饰电极(5-M-Cu)的催化性能。5-M-Cu对甲酸盐生成的促进作用和HER的抑制作用均优于1-M-Cu,表明Gemini结构的双季铵盐基对甲酸选择性的增强作用更有效。此外,还用常用的单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对Cu电极进行了修饰。C-M-Cu上甲酸盐的FE为38%,这与之前报道的结果相似。虽然C-M-Cu可以提高甲酸盐的选择性,但其选择性远低于1-M-Cu。结果表明,所设计的阳离子Gemini表面活性剂是一种有效的改性分子。图5. 机理分析减弱表面亲水性可以捕获CO2分子,提高eCO2RR活性。Gemini表面活性剂含有两条碳氢链,这可能会削弱电极的表面亲水性。评估R-Cu和1-M-Cu与电解质的接触角(图5A)。1-M-Cu的接触角为36.9°,远大于R-Cu(超亲水性)的接触角。此外,C-M-Cu也具有超亲水性。因此,可以假设Gemini表面活性剂的碳氢链会降低原始Cu表面的亲水性,导致电极的亲水性变弱,从而增强CO2的输运。电极的表面电荷可以影响电极/电解质界面附近质子的分布,从而调节eCO2RR的选择性。因此,R-Cu和1-M-Cu的表面电荷用Zeta电位表征。如图5B所示,R-Cu的表面电荷为负。相比之下,1-M-Cu的表面电荷为正电荷,表明阳离子被吸附在Cu表面,形成了表面活性剂的双层结构(图1)。对于C-M-Cu,C-M-Cu的Zeta电位约为16.1 mV,明显低于1-M-Cu。由此可以推断,Gemini表面活性剂的阳离子越多,电极的正电性就越高,从而限制了质子向电极表面的供应,从而提高了eCO2RR的选择性。此外,吸附在催化剂表面的阳离子对中间体的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采用原位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研究eCO2RR过程中的中间体。首先,在N2气氛下对1-M-Cu进行了研究。在结构1中观察到C-N、C-O-C和C-H的特征峰,表明结构1固定在Cu表面。此外,在不同电位下,这些峰的比值没有明显变化,说明结构1是稳定的。有趣的是,在eCO2RR环境下,C-H的强度随着电位的负移动而增强(图5C)。上述结果表明CO2氛围下出现了新的中间体。考虑到1-M-Cu的eCO2RR中以甲酸盐产物为主,可以假设中间体可能是HCOO*。通过在电解质中加入HCOOH或HCOONa进一步验证了这一假设。在这种情况下,在R-Cu上可以观察到对应于C≡O伸展模式的峰,并且可以观察到宽的溶剂峰(3205 cm-1~ 3466 cm-1)(图5D),而没有观察到与HCOO*相关的峰。此外,利用DFT)计算比较了HCOO*中间体在R-Cu和1-M-Cu上的吸附能,结果表明,HCOO*在1-M-Cu上的吸附能(-3.38 eV)比在R-Cu上的吸附能(- 2.31 eV)低,说明引入表面活性剂对HCOO*起到了稳定作用。由此可以推断,通过结构1的修饰可以促进HCOO*的生成,从而提高甲酸盐的选择性。图6. Gemini表面活性剂修饰Bi2O3,在流动电解槽中电解CO2为了验证Gemini表面活性剂的可行性,还对商用Bi2O3纳米片进行了结构1修饰。电解在流动池中进行(图6A),它可以克服传质的限制,从而导致高反应速率。图6B的结果表明,结构1修饰的Bi2O3(Bi2O3-S1)对甲酸盐具有优异的选择性。在-1.1 V条件下,甲酸盐的FE可达91%,远高于Bi2O3的52%。此外,Bi2O3-S1的电流密度可达510 mA cm-2,是Bi2O3的2.9倍,且Bi2O3-S1表现出比Bi2O3更好的稳定性。因此,可以认为阳离子Gemini表面活性剂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改性剂来提高eCO2RR反应的选择性和活性。文献信息Selective and Efficient CO2 Electroreduction to Formate on Copper Electrodes Modified by Cationic Gemini Surfactants,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2023.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2315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