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丨PaperRSS、募格学术
论文盲审,就是指学生的论文被送给专业相关的专家审阅,而专家和学生互不知道对方是谁。盲审结果很重要,有时可以决定学生是否有机会参加答辩,甚至是否会被延毕。
不同的高校对盲审成绩的要求不一定相同。比如,有的高校规定只要论文及格了,学生就可以参加答辩,不及格的话还可以申请增评或者修改后参加二审;有的学校二审及格就过关,有的要75分才能过关;而有的高校规定论文只要被评为D等,学生就没有了申请复审的资格,只能坐等延毕;有的学校规定学生不满盲审成绩可以申诉,但之后必须得双A才能参加答辩。挺复杂的。
其实不管学校有什么规定,学生基本上都能接受,也能理解,毕竟学校是一视同仁的。
但有一点让学生不太能理解,那就是不同专家给同一篇论文打的分差距太大,大到有的专家给A等或者90多分,有的专家给D或者40来分;而且,专家的评价有时候还是相反的,一个说具有创新性而另一个说完全没有创新性,一个说结构清新而另一个说结构混乱。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可能会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修改论文。
浙江的一位公共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就处在这种境况中。
两位专家分别给了他90分、56分,给分相差34分,而且一位专家的评阅结果是“同意答辩”,而另一位专家是“不同意答辩”。学生懵了,没想到两个得分和结果都如此悬殊。
不同意他答辩的专家说,他的论文的主要问题在于引用的案例没有参考性。案例没有参考性,可能是案例不够典型,可能是与观点不契合,这不就等于说整篇论文根本站不住脚。
但学生的导师不这么认为,导师觉得学生写得不错,所以强烈建议他向学校提出申诉。
导师还为此发了一条朋友圈,说“离谱至极”。
这个学生就给学校提交了申诉书,学校也同意了他修改后重新送审。目前,他还在忐忑中等待评审结果。
确实有点让人迷惑,为什么学生导师认为没什么问题的论文,而盲审专家会认为问题很大呢?
● 第一种可能,也应该是比较普遍的情况,就是不同老师的评价标准不同。就是说,他们都是在按照自己的标准客观评价论文,并没有带入主观情绪,你的论文在某位专家眼里就是垃圾。
● 第二种可能,专家带入了主观情绪。一般来说,专家有没有带入较强的个人情绪,别人是不会知道的,但也许会有例外。
一个广西网友说,当时他们组两个都没通过盲审,导师觉得不可思议,就亲自去了解了情况,原来那个专家当时心情不好,就胡乱给了低分,后来导师直接通知他们论文通过了。
如果是前者,倒是无可厚非,评价文章本是见仁见智的事情;如果是后者,那学生就有点冤了,不仅可能因此延毕,还有可能丢掉签约好了的工作。
盲审就像“彩票抽奖”
有人呼吁修改“一票否决制”
其实因为盲审,导师和外校撕逼的事并不少见。
2022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马毅,就曾接连发声炮轰电子科技大学(下文简称成电)「不尊重人才」「不再会与其有任何瓜葛」, 甚至「奉劝国内优秀的学子,选择心仪的大学的时候,也引以为鉴」,一时掀起热议。
究其原因,是因为其所带博士生盲审挂了而惨遭清退,无法拿到博士学位,而且没有机会延毕和二次答辩了。
马毅表示,自己这名学生非常优秀,提交论文时刚好卡在了博士最后一年,本来自己都留了伯克利博士后的offer了,但因为盲审时外审有意见(完全是误会和格式等小问题)等原因说错过校内学位评审时间,被通知无法再拿到博士学位。
这也让不少导师表示,不能因为所带博士生优秀,就认为其盲审一定没问题,盲审有时候会挂的出乎你意料,一定要给盲审留足时间,别太自信…
越来越多的硕博生也表示,自己也经历过自信以为盲审一定过,结果却挂了的情况,有时候真是欲哭无泪。
近几年,在翟天临事件发生后,论文抽检越来越频繁,盲审也越加严苛。
盲审的本意是把关研究生质量,拒绝“水货”研究生,可这不意味着盲审制度就一定没有漏洞。
就像上文提到的申诉后的二次盲审因为换了专家而由不通过转为通过一样,盲审如何挑选专家?由谁来挑选专家?专家的人品怎样?这些都太主观,而一票否决制度又将研究生一锤定音,这似乎不太合理。
归根结底,一方面,我们不能在面对盲审时太过自信,一定要给自己留足时间来应付变数。
另一方面,盲审制度的不合理环节,也应当有一定的改善,毕竟是一票决定别人前途的事,自当更慎重和严谨些。
原创文章,作者:菜菜欧尼酱,如若转载,请注明来源华算科技,注明出处:https://www.v-suan.com/index.php/2024/01/04/1294097ac7/